Q:52Hz声音馆这个项目是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的呢?对这个项目之后有什么新的计划?
A:1)“我把在旅途中听到的声音都做成了音乐作品,在巴西的长途公路旅途中写下《风》,在里约的海边创作了《科巴卡巴纳》。我给自己录制的声音建立了“52HZ”,它源于一些小小的愿望:那些无法远行的人可以感受到地球另一端的世界,让懵懂的孩子去认识原本最为原始但却正逐渐失去的自然声,想留下一些真正对我们有意义的声音资料,用静谧去哄一个人睡觉。
两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亚马逊雨林,为我的“52Hz声音馆”寻找声音。这里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我从来没听到过那么有层次、那么丰富的声音同时存在,声音的美妙震撼人心,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那样毫无保留的、原始、自由的生命气息。但因为时间短、准备仓促,又有同行者说话声干扰,录音效果受影响。在这两年做声音博物馆与音乐专辑之后,是时候重返亚马逊,完善声音素材了。
那时我第一次发觉我的听觉的局限,我想竭尽所能倾听,去记录每一刻的万物之声。细小到蚂蚁的脚步,宽广到银河的流动。于是我想要再次回到那个人类的秘境中,去探寻更为原始的自然之音,将它们记录下来,保存在属于人类的声音宝库中。
“究竟自然和人的关系是什么,并没有人去真正思考。它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没有去想过,究竟自然为什么是自然,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这个是我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专辑,或者这次亚马逊之行更多思考的东西。”
2)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去知道这件事情,而并非影响他们。通过这些声音让大家知道这个东西在干嘛,它是什么。渐渐受众多了,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就有更多的生命力,让它自己去产生生命力,更多人通过声音博物馆的项目去思考,去唤醒整个世界的思考,唤起对自身的思考。这是声音博物馆要做到的目的。
用声音来建立无数桥梁,我希望每一个人走在这座桥上,去观望身边的风景,和勇敢走向对岸,走向未知和希望。比如亚马逊这张专辑,我通过专辑的媒介,我把我的观点输出给大家,他听到我的专辑就会产生一个思考,当它下一次进入自然环境,就会带着思考去看待这件事情,这可能就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背后可以产生的关联是非常庞大的。
我希望把52Hz声音馆做成一个品牌、一个独立的平台,如果将来它会有一个实体的形式,那一定不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个Art Museum。我希望在未来可以把我的观念输出给更多的人,也会展开更多的关于政治、历史、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来立体展现52Hz声音馆。当然,我也希望在未来我们这个品牌可以获得收益,不用依靠外部资金支持就能活下来,我们可以依靠自身的价值实现良好的运转,然后不断做新的、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