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深夜食堂》之所以评分创下新低,首要原因是中国电视剧原创能力不足。目前,中国电视剧成熟且经受住了市场检验的成功类型主要有四个,即武侠、宫廷、谍战和婆媳,可以说屈指可数。除了婆媳类多少能反映当今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并多少有些实际意义之外,其他三类都离今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小的距离。在这一背景下,尝试引进别国的成功IP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价值的。
日版的故事“茶泡饭三姐妹”↓
到了国版,变成了“泡面三姐妹”……↓
但这里有一个焦点问题,那就是文化差异。
日本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社会结构板结,整个社会都已经相对冷漠。而日版《深夜食堂》像其他日剧一样,以表达冷漠社会中的温情见长。该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小职员、舞女、黑社会等,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深夜食堂”就是这些普通人,经过一天的辛劳之后,在深夜里寻找温暖、慰藉的地方,整部剧充满了日本式的“烟火气”。
而中国版《深夜食堂》则将“烟火气”变成了“文艺腔”,更接近于深夜里的“十二道锋味”,远远没有原作中来自底层的温暖,所以也就离感人相差甚远。
中国电视剧质量不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这要追溯到上世纪末。各省级卫视“上星”转型后,由此带来的高昂费用成为沉重经济负担,使得所有电视台都分外重视和广告收入绑定的收视率。而电视剧始终是收视率的有力保证。在此背景下,中国电视剧产量出现爆棚。但每年能够真正播出的电视剧是有限的,于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电视剧被束之高阁。
另外,由于只有一二线明星参与的大制作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因此,有实力的卫视通常砸钱拿下首播权,而实力稍差的卫视会选择二三轮播放。这就形成一种马太效应,中小规模制作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财大气粗的大公司一步步压缩,这无疑会降低整个行业的活力,危害整个行业的有机生态,出现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精品剧集的可能性也因此大大降低。
如果要扭转国产剧的发展颓势,中国电视剧行业及其背后的制播体制,迫切需要重新调整顶层设计。能否通过有效政策,让各省卫视消化海量库存剧集,让互联网成为中国电视剧的有效出口,乃至允许互联网企业制作的剧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入主流卫视?能否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提升中国电视剧的内在品质,不仅满足国内观众需求,甚至走向海外市场?对看似一片繁荣的中国电视剧行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这还真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