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武,1937年生人,经历过旧中国的战火动乱,随父母颠沛流离,从小品学兼优,爱好广泛,青年时代立志从戎,向往蓝天英姿,却最终在图书馆领域奋斗50余年,从第一届(1956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生,1960年留校任教,在图书馆学理论、藏书建设、读者工作等方面的研究打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在教学科研的黄金年龄,在副教授的岗位上直接被任命为重点大学图书馆馆长,当时在全国高校也是绝无仅有,后又成为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多个中国图书馆界各种社会团体的重要职务,经历学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而武汉大学图书馆也从此进入图书馆学专家治理的时代,也因此一系列的变革,推动武汉大学图书馆向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方面快速迈进,对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面到底又是如何的精彩呢?沈继武馆长将在口述中为我们一一道来。
“讲述图书馆人自己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2015年12月,在2015中图年会上,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图书情报界相关单位发起中国记忆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其目标是对我国现当代图书馆学家和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进行口述史访谈,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形成影像型专题资源,为相关领域历史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让中国图书馆界“讲述图书馆人自己的故事”。
武大图书馆作为该项目第一批参建单位,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成立了项目工作组,馆主要领导直接参与和指导工作,给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顺利完成第一期申报项目“彭斐章”、“谢灼华”两位先生的口述史访谈。其中谢灼华先生的访谈简略稿在2018年5月25日《中国文化报》上登载,反响热烈。
为了保证图书馆人的故事有更多人讲,也有更多人听,国家图书馆决定继续进行第二期人物申报,武汉大学图书馆也决定继续跟踪和参与第二期项目,由黄鹏副馆长负责指导整个项目开展,申报了“沈继武”、“詹德优”两位先生的口述史,项目依然由资源组织部牵头运作,在黄馆长的带领下,项目组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登门拜访老先生,准备申报材料,撰写采访提纲,联络超星慕课团队,围绕做好第2期的口述史的拍摄和制作反复沟通,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就等故事的序幕在9月中旬开启。
“曾经报效空军的梦想,没曾想在图书馆领域奉献这一生”
9月19日的珞珈山,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一大早,图书馆项目组和超星团队就来到图书馆,开始了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也在紧张而兴奋的等待沈老馆长的到来。8点半,沈馆长准时出现在图书馆大门,黄鹏副馆长去门口迎接并引导到武汉大学文库,文库正中央的墙面,“珞珈文脉”气势雄伟,昭示这里是保存珞珈文化、传承大学精神的宝殿圣地,沈馆长在这块土地上奋斗的历程也将在这里讲述。一开始,黄馆长代表图书馆为沈馆长献花,宋登汉主任作为采访人与沈馆长也做了采访前的交流,小鄢老师忙前忙后,文库的负责人也为采访工作做了很多幕后的协调工作,超星团队忙碌着对设备调试一一到位,化妆的小姑娘给两位主角稍稍上了一点妆,一切准备就绪,“1,2,3”打板“沈继武口述史,第一场第一次拍摄开始”。
围绕口述史预先准备的提纲,沈馆长开始了自己的讲述,我们由此得知这位儒者般的馆长选择图书馆这个事业、并且贯穿一生的缘由,也认识了沈馆长从理论到实践,如何贯彻自己在图书馆学的思考,如何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时刻把握机遇,看清形势,改革创新,带领武汉大学图书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馆藏建设、自动化建设、制度化建设、队伍建设、人事改革方面在全国前列驱驰,并构筑了在华中地区的中心地位。
可是,你知道吗?和许多前辈一样,沈馆长一开始并未选择图书馆学,他的青年时代的梦想是“当一个空军,各方面的检查都合格,可惜的是,当时眼睛发现有沙眼,结果就被刷了下来……”,不过因为这个机缘,沈先生就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第一届本科,从而与图书馆学与图书馆结缘,又先后从教学岗位转到武大图书馆
馆
长的位置,这里面的故事,我们将在以后的视频中,慢慢说给你听……
经历枯荣,义无反顾,一路芬芳
在沈馆长的讲述中,不时提到对于党的忠诚,对于党的服从,从教学岗位转到管理岗位,馆长这个担子的沉重,转变的难度,工作的复杂性,这份压力沈馆长的感受是深刻的,中间不是没有犹豫,当时学校党委的动员,图书馆党总支叶书记诚恳的邀请,沈馆长充分感受到这份责任是党的召唤,作为党员,他义无反顾。
其时,正值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启用,新馆舍,新面貌,新发展,师生对图书馆有着全新的期望,而学校领导也是在充分了解学校师生的期望和图书馆当时所面临的工作难度,果断决策,决定由当时图书馆学系副教授沈继武担任图书馆馆长,来打开新的局面。沈馆长就任之后,几乎放弃以前所有的教学,一心一意扎根于此,从充分调研开始,以业务整合为抓手,以部门调整为突破口,有着沈继武模式的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改革创新也掀起盖头。
虽然中间也经历相对艰难的岁月,一度全馆的年度经费只有区区100万,可谓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但沈馆长依然带领图书馆上下一心,想方设法,在馆藏建设、读者工作、咨询工作、书目宣传、专题索引服务、科研工作、自动化建设、典藏工作、馆藏全国调研、图书馆评估、文献资源共享、对外交流等各方面全面进取。不懈的努力,自身的挖潜,自然取得丰硕的成果:
1986年12月,武大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外借部、典藏部分别被湖北省教委评为“先进集体”;
1990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给武大图书馆颁发奖状,表彰图书馆对《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所做的贡献;
1991年10月,图书馆典藏部被国家教委评为"委属院校物资工作先进集体";
1992年,图书馆被湖北省图书情报工作直辖市委员会授予"湖北省研究文献收藏单位"称号;
1994年4月,图书馆被湖北省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评为"全省文献资源调查研究先进单位";
1994年,湖北省教委授予武大图书馆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
……
而在图书馆度过拮据的时期,迈入较为快速发展的阶段,图书馆的形势也就欣欣向荣了。1997年5月图书馆建成华中地区高校第一家电子信息服务中心,1998年又将中心进行了扩建,使该中心成为一个集光盘检索、国际联机检索、INTERNET网上漫游、多媒体阅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中心。1998年6月"211工程"的三大公共服务系统之一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中地区中心设在图书馆,这是该体系的7个地区中心之一。而这一切,沈馆长都是当时的掌舵人,每一项都浸透了他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