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日本县城高中,挤满中国中产娃...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削她!东北女留学生遭种族歧视,反手一拳打懵挑 ...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网曝上海某双语学校老师集体离职, 家长:天塌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一位百岁老人的自述,读懂受益一生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7-09 17:58

正文

来源 | 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遇见》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知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的回忆录 《许渊冲百岁自述》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与许渊冲先生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2017年,一位身穿西服的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上《朗读者》节目的舞台,并向主持人递上了自己的名片。

当主持人读出名片上的内容后,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那张名片上写的是: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这位白发老人就是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

2014年,93岁的许渊冲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在那之后,他依旧没有停止对翻译之美的探索,直到百岁离世。

可以说,许渊冲用一生把翻译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钱钟书先生曾称赞他 “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读一读许渊冲的回忆录《许渊冲百岁自述》。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许渊冲一生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可以说是他一步步成为翻译国际大师的成长史。

希望许老的人生智慧,能够给当下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慰藉。


很多人感慨,自己的生活总是一团乱,整天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那么,要如何摆脱这种杂乱无章的生活状态呢?

许渊冲先生认为,要想保持生活的秩序,关键其实就在于一件事—— 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那什么叫作适合自己的位置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干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

据许老回忆,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父亲非常爱整洁,不仅要求保持家里表面的干净,还非常讲究物品位置的摆放。

当时,他要求许渊冲一定要把文房四宝放在最方便取用的地方。许渊冲因此养成了习惯,一定要把每样物品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后来,许渊冲先生把这种观念迁移到了自己的文字表达上。在用词时,他也尽量把每个词语放到最恰当的位置上去,做到语言的精准。

慢慢的,他开始意识到,每样东西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只有找对位置,生活才能有序起来。

而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物,也适用于人。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到擅长的领域,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才算是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否则便会感到痛苦。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失了序,其实是因为内心失了序。

一旦我们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这种迷茫、无措的感觉自然就消失了。

因此,当你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头绪的时候,不妨认真思考一下:

我现在到底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是最适合我的吗?

当你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便会发现眼前的道路原来如此清晰,一切都在朝着希望的方向前进。


在如今这个现实的社会,人们常常会以名誉、地位 等外在的标签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但许渊冲先生却觉得, 一个人是否可敬,应该主要看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身份。

他上中学时,认识了教国文的汪国镇先生。虽然他只是在一所不知名的中学任教,但知识面却非常之广。

许渊冲先生回忆说,汪先生的上课内容丰富得“像亩产千斤的稻田,简直不比大学教授逊色”,每次听他的课,自己都觉得特别有收获。

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有学识。于是他打算报考西南联大外文系,去接触更多优秀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可惜的是,汪先生在许渊冲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时就被日寇杀害了。许多学生得知他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专门写歌悼念他。

许渊冲在伤心之余,也被其他学生的反应所感动。那一刻他更加肯定,行为的力量可以超越身份,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或许在世俗眼中,汪国镇先生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中学教师,没有任何名利的光环。

但他的言传身教却在无意间改变了很多像许渊冲先生这样的学生。

光鲜的地位虽然耀眼,但未必真实。人格的魅力虽然无形,但影响深远。

因此,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平凡普通而妄自菲薄,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身居高位而心生妒意。

与其一心追寻光环,不如先修炼好自己的身心,学会用行为说话,才能由内而外地强大起来。


俗话说,“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人要想出众,就得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不断为自己积蓄力量。

这是许渊冲先生在读大学时明白的道理。

1939年的秋天,他升入西南联 大外文系二年级。 在欧洲文学史的课堂上遇见了吴宓教授。

吴教授不仅自己学识渊博,还要求学生也要背诵大量的诗篇,并且检查十分严格。

在他的影响下,许渊冲先生背了不少名篇佳作,其中既包括中国的,也包括外国的。

后来许渊冲在考清华研究院的时候,恰好遇到了这么一道考题,要求考生默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英文诗。

由于之前已经有了大量的积累,他将一首84行的长诗完整地默写了出来,顺利通过了考试。

回顾过去这段背诗的经历,许渊冲先生感到受益匪浅。他说,正是那些刻在脑海里的诗篇为自己的翻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执着于寻找捷径,以为凭借好运气就能一步登天。

但事实上,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什么比一点一滴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努力更靠谱。

曾经有几个青年向俄国作家契诃夫请教,问他如何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而是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日记。

青年们翻开日记后,都震惊了,里面满满当当地记录了一百多个创作题材,而这些都是契诃夫平时随手写下来的。

青年们瞬间明白了,获得创作题材哪有什么诀窍,靠的不过是平日里的积累。

正如《荀子》中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再大的成就,都是由一个个小成就累积起来的。

与其好高骛远,不如着眼于当下,每天进步一点点。

努力沉淀的人,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刻收获自己应得的喜悦。

厚积薄发,才是这世上最快、最稳的“捷径”。


《礼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到达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就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也会养育它。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和呢?

曾经,许渊冲先生认为中和就是把所有的事情只做一半的意思,直到他听了冯友兰教授的演讲,才发现自己对中和的理解并不透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