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伊朗下令发射导弹!现场画面公布→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伊朗下令发射导弹!现场画面公布→ ·  2 天前  
战略前沿技术  ·  ​美国军机常用的5种伪装策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推荐| 莫为“小目标”颤抖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1-15 18:37

正文


前几年,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散文集《钝感力》畅销全球。所谓“钝感力”,渡边淳一解释为迟钝的力量,后来延伸为对周围一切淡而化之,排除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钝感力”一词得以流行,就是因为现实中很多人面对利益得失过度敏感,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心理学认为:对某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德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被测试者用缝衣针穿线时,越是集中注意力,越难以穿入针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目的颤抖”。




世界知名高空钢索艺术家卡尔·瓦伦达就是“目的颤抖”的牺牲者:一次他去一个重要场合表演,表演前他总是不断地向妻子强7调,“一定不能失败,我一定要成功”,结果事与愿违,他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失足摔亡。《庄子•达生》里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个博弈者“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




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对“目的颤抖”都有切身感受。比如,一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觉得像是写错了;打靶瞄准时,越想用力瞄得准一些,手抖得越厉害。再比如,改革当前,有的官兵过多考虑个人的出路和后路,干工作患得患失、缩手缩脚,担心这个时候发生问题或错误,会因“近景效应”而被放大,于是出现了等着干、稳着干、推着干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目的颤抖”在作祟。




“目的颤抖”的实质是心在颤抖。心中有目标,努力才有方向、才有动力。但如果个人的“小目标”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就可能会使方向变道、心态变样。有的干工作看人下菜,领导喜欢的就拼命干,唯上不唯实;有的看菜下饭,有位置就盯着干,没位置就闲着看,一旦希望没了,干劲随之减退,标准也跟着下降。




 古人云:“欲多而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越怕失去,就越放不下;越想成功,反而越放不开。其实,在利益调整面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心理账户”,“存款”越少就越会斤斤计较;“存款”多了,对一切成败得失、困难险阻自会泰然坦然。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所以敢于“打碎一切盆盆罐罐,不要后方,不向后看”,敢于“背了大量敌人过来”,即使面对“中野打光”的可能,依然笃定“也值得”,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存有大局这本“大账”。




心态决定状态,心大了,事就小了,“目的颤抖”自然会减弱或者消失。当前,“脖子以下”改革大幕已经拉开。军队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官兵的转身,这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之痛”。有人说,改革犹如一场战争,没有敌人,却有对手,对手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改革无需攻城,却需攻心。这就需要每名官兵调整好心态,一事当前多想些如果,少想些结果,做到心有预设;利益面前多一些“钝感”,少一些“敏感”,做到“难得糊涂”;得失面前多讲点大局,少讲点结局,做到胸有全局。泰戈尔说:“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我想,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干好本职,“花”盛开“蝶”自会来。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陈大昊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