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乡金融报
全国性金融行业媒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记录者、传播者。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乡金融报

“工”字银元出山记

中国城乡金融报  · 公众号  ·  · 2024-12-14 08:07

正文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众多展品中,有一枚特殊的银元,正反面是墨西哥鹰洋的图案,在雄鹰的左侧翅膀位置,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人工凿刻的“工”字,右侧近外缘处还有一处差点被子弹打穿的深凹。

这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 开国 元帅之一的罗荣桓捐献出来的珍贵银元,属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金属铸币厂——井冈山上井红军造币厂铸造的第一批贵金属币,史称“工”字银元。让我们一起走进井冈山上井红军造币厂,了解它的峥嵘岁月。

红色火种汇聚成炬

巍巍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一片地貌相对独立的区域,中部为崇山峻岭,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两侧为低山丘陵,有小块盆地宜于耕种。这里沟壑纵横,地势险峻,五大哨口(井冈山通往外界的五条重要通道)易守难攻。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一万余人辗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如今,井冈山上家家户户都会做南瓜汤。传唱一时的“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歌谣,既表现了当年红军的革命乐观精神,也反映出彼时根据地的艰苦环境。广为人知的文章《朱德的扁担》,亦是根据地军民为了粉碎敌人封锁,一起抢运粮食上山的真实写照。

建厂铸币打破封锁

军事“会剿”加上经济封锁,导致井冈山地区物资奇缺、物价昂贵,军民生活陷入困境,湘赣两省敌军妄想从此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我党领导人则千方百计破解内穷外困的窘境。

当年红军造币厂使用过的滚边机。

当时,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队伍有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和“做群众工作”是军事和政治任务,“打土豪筹款子”则是关乎红军生存的经济任务。

但是,不管是打土豪还是挖野菜,都是杯水车薪,只能应付一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我党领导人创建了第一个红色圩场——遂川草林圩场。

遂川县草林镇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对富足之地。我党领导人针对性地制定了“保护工商业”“保护中小商人”等繁荣经济的政策,社会各界响应热烈,工商经济迅速活跃,不但本地中小商人恢复了市场贸易,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也纷纷前来做生意,为根据地提供了吃、穿、用等多方面的物资保障。

金融既是经济畅通的血脉,也是军事博弈的关键。要巩固发展一穷二白的根据地,必须紧紧牵住金融这个“牛鼻子”,我党领导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指示抓紧筹建造币厂。

上井、中井、下井和大井、小井,是井冈山群山环抱中的五个村庄,因其形状如一口口井,当地人称“大小五井”。造币厂就选在五大哨口腹地中位置隐蔽、进退相宜的上井村,同时在大井和茨坪多地建有银元的粗坯车间。

红军上井冈山时,赣西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王佐等人打开山门迎接,率队接受改编,后任红一军一师二团副团长、红四军一师三十二团副团长等职,领导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方机关并建成五大哨口。时任红四军三十二团副团长的王佐,是我党领导人指定的造币厂负责人。王佐领受任务后,随即找来有经验的工匠,在小山村里风风火火地开启了造币大业。

“工”字银元横空出世

走进上井村,一幢黄墙黑瓦的农家土房,静静伫立在满山翠竹之中,正门上方萧克将军题字的“红军造币厂”匾额,提示游客这就是当年红军铸造银币之处。

按原貌修复的造币厂遗址里,展陈了液压机、滚边机等铸造设备,还有后来出土、当年用过的火炉、铁钳、铁锤、银元压模等工具,以及一批没来得及处理的银元、银饰等,一把偌大的长命锁旁边写着“打土豪收缴的银器”字样,让人仿佛回到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井冈山上井红军造币厂成立于1928年5月,时称“上井造币厂”“红军花边厂”。工人主要是来自湖南水口山铅锡矿、跟随秋收起义部队上山的红军战士,技术则由经验丰富的谢火龙、谢官龙等谢氏兄弟负责。

谢火龙是银匠辈出的广东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人,早年与兄谢官龙辗转来到井冈山。后经王佐推荐加入红军造币厂,谢火龙被任命为现场负责人兼技术指导,谢官龙是造币师傅。

造币厂设备极其简陋,主要是风箱、火炉、铁砧、铁锤、坩埚、花边模、冲压架、碓石等乡间打铁制银工具,有些是谢氏兄弟现有的,有些是因陋就简自制的。生产原料主要是打土豪缴获的银饰和银质器具。

制作银元需要将原料经过坩埚熔化后,浇铸成银元粗坯,再放入铜模内以碓石冲压成型。银元模板是谢氏兄弟手上现成的墨西哥“鹰洋”仿版。由于条件有限、设备落后,铸造出来的银元比较粗糙、品相不佳,一开始在根据地辖区内流通时,大家接受度不高。

为此,我党领导人多次前往视察,一再强调要保证质量,“不要掺假,一定要纯银的,重量也不能少于七钱二分”。此外,每个银元上会錾一个“工”字,既示信誉又表区别。

红军在草林圩场等地设钱币兑换处。群众可将“工”字银元与其他货币进行兑换,持币在工农兵政府的公卖处或商店购物可享受优惠。“工”字银元很快得到市场认可,社会影响力迅速提高,一些大商号甚至在银元上打上商号戳记再流通,这使得根据地的经济日渐活跃,困难得以缓解。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

“工”字银元不仅在根据地广泛流通,甚至流入国统区,让敌人颇为恼火。为了破坏经济,敌人一方面加大军事“会剿”力度,另一方面指使当地土豪制造假“工”字银元,扰乱市场。但假银元最终被我党识破,假币窝点被捣毁。

1928年10月底,第二次反“会剿”时,造币厂陆续转移到了更加隐蔽的金狮面红军洞,没多久敌人发动第三次“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守,造币厂的房子全部被烧毁,设备被破坏,人员走散。

造币厂存世不过几个月,大约用了一千斤银子,铸造了一万块左右的银元。其铸造的“工”字银元在我国红色金融史上可谓举足轻重。正是有了这次成功的“星火”创举,才有之后红色金融的“燎原”之势。2018年,井冈山上井红军造币厂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江西重要的红色培训教育基地之一。

井冈山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极端困苦的战争环境里,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依靠群众支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创建了第一家造币厂,铸造出“工”字银元,在不可能中创造出可能,就是井冈山精神的一个缩影。

正是有了这种“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我国金融业才在严峻复杂的世界环境中逐步成长、不断壮大和日益强盛。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艰苦奋斗,勇闯新路,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文字:谢文军

图片:谢文军、摄图网




编辑:刘葵、李彦赤

编审:胡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