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大国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出品。“微时代”党员必备,你的工作、学习好助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终极较量  ·  中国航母山东舰最新训练画面,来了! ·  3 天前  
半月谈  ·  品读·健康 | 如何减少路怒症情绪? ·  3 天前  
半月谈  ·  习近平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4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棺材地铁口”涉事公司通报:4人被处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大国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这些故事值得一看!

学习大国  · 公众号  · 政治  · 2019-05-15 10:52

正文


【编者按】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应促进亚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送国礼、谈作家、引名言、访古迹、聊流行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多次引用不同国家独具特色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元素,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描绘出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与共的美好图景。

习近平在国际交往中提到过哪些文明成果?都有哪些动人故事?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之际,“学习大国”为您进行梳理和场景还原。


访历史古迹:“我们穿越了时空,仿佛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


习近平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习近平说

我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场景还原1

时间:2013年6月6日

地点: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

场景:为推进中墨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6月6日应培尼亚总统邀请参观了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抵达时,培尼亚总统夫妇在入口处迎接。墨西哥儿童挥舞着中墨两国国旗,齐唱墨西哥民歌。当地人以玛雅人独特的方式欢迎中国贵宾。

2013年6月6日,为推进中墨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培尼亚总统邀请参观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摄

习近平在培尼亚总统陪同下参观了遗址中的羽蛇神金字塔、球戏场遗址、武士神庙。习近平向培尼亚了解奇琴伊察遗址有关情况,培尼亚向习近平介绍了玛雅文明对墨西哥文化的影响以及遗址保护和修复工作。两国元首还就中墨两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交流。

习近平对培尼亚表示,中国和墨西哥都是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两国文化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历史上,两国文明交相辉映、互为借鉴,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两国贸易的同时,推动了双方文化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场景还原2

时间:2013年9月10日

地点:中亚古城撒马尔罕

场景:2013年9月10日,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卡里莫夫总统陪同下,在首都塔什干和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参观了乌兹别克斯坦历史文化古迹,探寻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共商推进中国和中亚人文交流。

2013年9月10日,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卡里莫夫总统陪同下,在撒马尔罕参观兀鲁伯天文台。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那次中亚之行中,习近平参观了兀鲁伯天文台,并在兀鲁伯纪念馆的一幅古丝绸之路路线图前驻足。在这幅古丝绸之路路线图前,讲解员讲述了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辗转来到费尔干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历史。习近平表示,希望你们多宣传这段历史。欢迎乌兹别克斯坦朋友去中国、去西安。

走出天文台,两国元首登上高台,远山环绕的撒马尔罕一览无余。卡里莫夫对习近平说,我们并肩站在一起,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撒马尔罕和西安不再遥远。习近平说,我们穿越了时空,仿佛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

临别之际,卡里莫夫对习近平表示感谢,他说,你的到访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乌兹别克斯坦文明的尊重和对乌兹别克斯坦人民的友好情谊。习近平表示,让我们一起努力,加强两国友好交往合作,加强两国文明互鉴对话,共同谱写丝绸之路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新篇章。

谈文学经典:“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


习近平在外交场合,每到一国,都会谈起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法国谈伏尔泰,在印度谈泰戈尔,在俄国谈车尔尼雪夫斯基……习近平以这种方式向该国的历史和文化致敬,而这些作品也对习近平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习近平说

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场景还原1

时间:2015年10月21日

地点:英国伦敦金融城

场景: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了大量英国传统文学和当代英国文艺作品,并评价这些作品“让中国人感受到魅力”、“受到中国观众喜爱”。

“想到了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萧伯纳,想到了培根、克伦威尔、丘吉尔,想到了托马斯·莫尔、约翰·洛克、亚当·斯密、达尔文、阿诺德·汤因比、李约瑟,想到了《双城记》、《雾都孤儿》、《简·爱》、《鲁滨逊漂流记》,想到了福尔摩斯,当然还有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演讲中,谈到对英国的印象,习近平一口气说出了这些作家和作品的名字。

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演讲中,习近平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陕北当农民的7年青春时光里所读到的莎翁作品。“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场景还原2

时间:2019年3月24日

地点:法国尼斯

场景:2019年3月24日,这一天是周日。马克龙总统夫妇专程从巴黎赶到了尼斯,热情迎接“亲爱的老朋友”——习近平主席夫妇。握手、寒暄,格外亲切。马克龙总统先邀请习近平主席来到会客厅,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国礼。

“这是法国的一位汉学家帮我们找到的。”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桌上一本书,翻开棕色封面,扉页上有淡淡的铅笔字迹。马克龙总统的表情透着自豪:“这本书是1688年出版的,是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习近平主席轻轻接过书,仔细端详:“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会好好珍藏。”

一部《论语》,见证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印证着文化亲近感是中法关系的独特优势。

时光驻足,墨迹记载了东西方文明在悠久历史中的一次相遇。17世纪,这本书由法国人弗朗索瓦·贝尼耶翻译,如同打开一扇思想大门,在欧洲大陆激荡久远。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他们走到海边,眺望远方。静谧的夜,涛声阵阵。习近平主席说:“两国人民有着特殊友好感情,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继承好、发扬好,使中法关系继续走在时代发展前列。”

聊流行文化:“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对于如何向世界推介中国,改变外国人的刻板印象,习近平主张,“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很多场合,他都会表达自己对当下流行文化的了解。作为视觉文化产品的电影和电视剧,时常成为拉近两国人民情感的有效工具。

·习近平说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场景还原1

时间:2014年7月19日

地点:阿根廷

场景:2014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会见了阿根廷副总统兼参议长布杜和众议长多明格斯。会见后,布杜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阿根廷国家足球队10号球衣。随后习主席也向阿根廷朋友赠送了国礼。

与众不同的是,在此次拉美之行的国礼名单之中有一套DVD光盘,光盘中包括了赵宝刚执导的两部作品《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滕华涛执导的《失恋三十三天》等。

2014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会见了阿根廷副总统兼参议长布杜和众议长多明格斯。会见后,布杜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阿根廷国家足球队10号球衣。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场景还原2

时间:2017年6月7日至10日

地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场景:2017年6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题为《为中哈关系插上梦想的翅膀》的署名文章。文中,《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等中国优秀影视剧在文中被提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马希也被习主席亲切“点名”,且是全文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专门请他来,在欢迎午宴上演唱歌曲。

2017年6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一家邮局,当地民众阅读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人民日报记者 周翰博摄

听说自己的名字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还上了家乡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迪马希有点不敢相信,连问“不会吧?”作为在哈萨克斯坦家喻户晓、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的哈萨克斯坦90后人气歌手,对于“见报”这种事,迪马希早已习惯。只是这一次,不仅他没想到,连他当过歌手、还曾担任州文化官员的父亲哈拉提,也觉得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

其实,迪马希在中国的“走红”,本身也是中哈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产物。中哈两国关系的升温,从经贸到文化,从政府到民间,互动密切。中国文化也在积极“引进来”“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许多机构、企业也在思考如何用文化产品促进民心相通、促进文化交流。

对于哈萨克斯坦民众来说,迪马希是他们的骄傲,而看到自己喜爱的迪马希中国人也喜欢,情感更加深了。尤其是看到习近平主席国事访问前夕的署名文章中提到迪马希,许多哈萨克斯坦人非常兴奋,直言自己“被习近平主席‘圈粉’了”。以歌声为桥的迪马希,让许多中国人与哈萨克斯坦的距离感更近了,让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活跃起来。

【小结】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些文明对话的盛宴,对于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双方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互信和民意舆论基础。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牢记习近平主席的这两句箴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亚澜整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求是》杂志等


觉得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