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都市现场  ·  首批苏-57战机将抵达阿尔及利亚 ·  昨天  
都市现场  ·  首批苏-57战机将抵达阿尔及利亚 ·  昨天  
军武次位面  ·  印度航展展示HJT-36教练机改进型,改进2 ... ·  4 天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华锦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丨巡线在雪山之间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25-02-18 08:24

正文




记者手记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把海洋化作高山,贝类化作石头。”横断山,被称为“地球裂缝”。


6000多万年前,横断山脉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角力之下收束折叠,于青藏高原东南形成山川并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江水在山脉的缝隙间跳跃着向南涌流,将千峰万仞的雪山绝壁切割开来。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五连德钦哨所,就坐落于这一片雄奇的山系之中。


奔腾的澜沧江水被两座高耸的雪山夹在当中,一边是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另一边是海拔5460米的白马雪山扎拉雀尼峰。在这片土地上,探险者为征服而勇于攀登,巡线兵则为守护而不断跋涉。


以德钦哨所为原点,一条条通信线路跨过山川河流向远处延伸。哨所官兵就循着缆线的轨迹,踏过人迹罕至、草木荒芜的土地,在幽静的山河间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一次巡线下山,一级上士孙立强本想“抄近路”滑下山坡,却被陡峭的地形阻拦,进退不得。直到双手实在扒不住山石,他不得不从3米高的山坡上一跃而下,双腿麻了许多天都没缓过来。


那次碰上雨季,一道原本只有七八厘米深的山泉直接涨至齐腰,为了完成巡线,二级上士文彦宸和战友不得不蹚过冰冷刺骨的泉水前往对岸。他们一个拉着一个小心地向前移动,脚下不住地打滑。


即使已经沿着这条巡线路走过无数次,哨所官兵依然会遇见种种突发状况,在不经意间干扰着他们的步调。


狂风、大雪、洪水、落石……自然的造物规律从不理会人类的足迹如何延伸,给漫漫长路设下阻碍。官兵们只有一个选择:不管遇到多少难关考验,必须维护好这条通信线路。或许要翻过崎岖的山峰,或许要蹚过冰冷的水流,他们的脚步从未止息,他们的选择从未动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哨所官兵在高海拔、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循环往复不懈跋涉,循着使命的方向坚定前行。


穿梭在沉寂千万年的山脉与冰川之间,巡线兵的脚印像是雪山间的一道划痕,片刻就会被风雪抹去。但官兵们知道,那些脚印早已镌刻进他们的军旅之路,融汇于平凡坚守的青春岁月:“我们的路在脚下,更在心中。”


巡线在雪山之间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雪山巡线。吴树志 摄


冬日,高原寒意正浓,枯水期的纳帕海化作荒芜,沉寂的金沙江泛出碧蓝。


在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五连德钦哨所,官兵的职责就是守在这个重要的通信节点,维护好“信息高速公路”。


年复一年行走在雪山之上,哨所官兵见过许多壮美绮丽的风景,也无数次体会过这片土地的危险与“狰狞”——这里有光华辉映的日照金山,也有冰寒刺骨的凛冽风雪。


哨长梁正恒来到哨所已有5年多,他沿着光缆线路跋涉的距离超过1000公里。他在这里度过数不清的难忘瞬间,也在时间与风雪的砥砺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这条巡线之路,镌刻了每一名哨所官兵闪光的青春轨迹。


这些编号,时刻提醒着他们身在何处、该往哪个方向前行


高原的路,总是弯弯曲曲。


若从卫星地图上俯瞰,那些线条宛若纠结缠绕的丝带,散落在雪山的褶皱处。一座座山峦像是“复制粘贴”般,不管转过多少个弯,眼前的景象却如出一辙:天地间只有看不到边际的山和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的路。


“走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驾车驶过又一个相似的弯道时,哨长梁正恒对着有些晕头转向的记者说。


对德钦哨所的巡线兵来说,路的概念是不同的——一根根电线杆在高空架起缆线,跨过起伏的雪山,越过湍急的澜沧江流;一座座小腿高的白色标石,连缀起掩藏在泥土下的直埋线路,蜿蜒向前。正是这些以数字为编号的电线杆与标石,串起了一幅专属于巡线兵的导航图。


“哨所负责维护的通信线路共上百公里,包含了数千个编号,以及很多特殊标石。”在梁正恒和战友心中,这些编号,时刻提醒着他们身在何处、该往哪个方向前行。而每个巡线兵来到这里的第一课,就是要记住线路上的编号。


二级上士卢卓还记得,刚开始巡线时,班长总会时不时地抽考他:“刚刚那块标石是多少号?”


“没记住……”尽管如今已经对各个编号点位非常熟悉,卢卓依然记得当初回答不上班长问题的窘迫。因此每次线路检修时,他都会在心中默念那个数字,在线路轨迹、山脉走向与数字编号间建立记忆联想。


二级上士文彦宸到哨所的第一年,连长要求他们把光缆沿线所有标石逐一登记,将每一处编号、转弯和接头都列成清单。于是,他和战友李康智踏上了那段不熟悉的山路。


时值春夏之交,枝叶繁茂的灌木将光缆标石遮挡得更加不显眼。文彦宸和战友转着转着,就在山间迷了路。原本3个半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将近5个小时还没走完。


高原午后,烈日灼烤,随身携带的水早已喝光。下山的路走到半山腰,文彦宸仿佛能感到身体里的水分在一丝丝蒸发。精疲力竭躺倒在山坡时,他们终于听到潺潺流水声。


后来,文彦宸和李康智相互搀扶着,沿着那条清溪走下山。文彦宸第一次直观而清晰地意识到,要想完成好巡线任务,他必须把每一处标石的坐标刻在脑海。


来到哨所6年多,卢卓已经对线路上的那些编号熟稔于心。他就像曾经的老班长一样,用同样的方式提醒着年轻的巡线兵,要把这条线路的一点一滴都记下来。


“我现在对这里,比老家更熟悉。”当兵3年第一次休假返乡时,看着家乡焕然一新的面貌,卢卓走到哪里都是一头雾水。“不像在哨所,车走到哪里、前面有多远、哪处有条小路,像开导航一样一清二楚。”


卢卓知道,这里已经变成比家乡更“深度连接”的地方。


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他们的使命


这是冬天的第一场大雪。


山风呼啸,雪粒飞卷。弥漫的白雾遮住了雪山连绵的峰峦。启程巡线的路上,越野车车轮小心碾过冰雪交融的路面,却还是被一场弯道打滑造成的拥堵拦住去路,不得不停下来等待通行。


哨所官兵都知道,在这里巡线,“与天斗”是常态。青藏高原向南延伸,与千沟万壑的横断山脉相互交织,塑造出独特的地形与气候——470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相互连缀,毒辣的阳光、稀薄的氧气、狂乱的风雪,为官兵们构设了一道道难关。


一级上士孙立强记得,为了改造线路架设方式,他们顶着盛夏烈日挖沟,肩膀被高原的紫外线晒脱了皮,扛起缆线时钻心地疼;二级上士卢卓记得,为了完成光缆沿线的采点定位,他们在积雪达到膝盖的雪山艰难跋涉,裤腿和鞋袜被刺骨的冰雪侵入,腿脚几乎失去知觉……


雪山之巅,峡谷之底,湍流之上。巡线兵的脚步跟随线路的轨迹,抵达一处处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越过一道道自然之力筑就的难关险隘。


一次线路抢修,哨长梁正恒自告奋勇地攀上电线杆,沿着高悬在空中的钢绞线向前滑行,完成挂缆作业。


沁凉的细雨,打湿了迷彩服的衣襟。山风乍起,呼啸着拍向梁正恒悬在半空的身躯。他用两只手臂支撑起全身的重量,一米一米地往前挪。


脚下,货车风驰电掣驶过公路,留下一阵阵让人心悸的轰鸣;澜沧江怒吼着奔腾而下,卷起一重重泛着沙土色泽的波涛。梁正恒心里越来越发慌,双手也开始无力,总共七八根杆的长度,他挂到第3根就感觉有些气短。


“既然上了杆,就必须要挂完。”梁正恒咬着牙继续前进。终于,完成作业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全身瘫软。


循环往复的巡线路上,哨所官兵每天守望着亘古不变的雪山,一次次与自然搏斗。


文彦宸忘不了第一次直面山体滑坡的震撼:山壁嶙峋,数块重型卡车般大小的巨石横亘在道路前方,阻断了公路,也砸断了缆线。他和战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修。


近乎垂直的山体压迫性地占据着视野,山坡上不时传来石子滑落的细碎声响。


正当大家加紧施工时,文彦宸耳边突然传来一声高喝:“躲开!”他来不及细想发生了什么,就被骤然推倒。文彦宸跌坐在土石之间抬头望去,只看见老兵朱建飞倒在自己身旁,右手鲜血直流。


原来,刚刚有一颗半个拳头大的石块径直砸落,眼看就要砸在文彦宸头顶,朱建飞来不及多作反应,只能一把将他推倒在一旁。如今回想起那一幕,文彦宸还能忆起当时的惊心与感动。


那天,为了尽快完成线路抢修,驾驶员先将朱建飞送回县城处理伤口,文彦宸和其他战友不得不暂时放下担心,留在原地继续施工。


“碰到灾害天气还要去前方维护,不怕危险吗?”记者问。


“怕。但是更怕线路不通。”文彦宸回答。


四季寒暑,雨雪风霜,巡线兵们一次次越过艰难险阻。守望着荒凉与孤寂,他们始终记着自己坚守的初心——


巡护国防光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光荣。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他们的使命。


巡线的脚印勾勒出岁月年轮,刻进了每一名哨所官兵的生命


在这片以香格里拉之名著称于世的高原雪山间穿行,官兵们将不同的风景收藏在心中。


春日,山色漾起绿意,一丛丛草木给旷野山林染上青黛;夏日,浓淡相宜的紫色矮杜鹃在草甸上蔓延开来,铺就一幅花团锦簇的长卷;秋日,层林尽染,赤红的狼毒花与灿金的桦树林相互映衬,为素净的雪山增添绚丽色彩;冬日,霜雪将旷野冻结,银白的世界圣洁而干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