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回老家讲课,有幸拜会了一位当地非常成名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姓赵,我们都叫他赵哥。
听说我曾在法国留学过几年,赵哥便请我在当地据说最好的法餐厅里好好吃了一顿。
不得不说,国内这家餐厅的法餐,远超了我在法国吃的绝大部分法餐,无论牛排、海鲜的质量,还是餐前酒、红酒的档次,甚至到甜品的档次和摆盘的精致程度,无一不是上上之选。如此好酒,如此好饭,我们自然也都吃得很尽兴。赵哥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白手起家,半生过得波澜壮阔,席间一直妙语连珠,不时让人深思。结账时我隐约听到了这顿饭的花销,不禁暗暗咋舌,我们几个人竟吃掉了快三万人民币,一顿饭竟抵得上我一个人几个月的花销。但同时我也不由有些感慨:
有钱人的世界,真是引人浮想联翩
。
饭后这位赵哥的司机送我回酒店,路上我跟师傅随口聊起来:「师傅,咱这顿饭吃了得有不少钱吧」?
师傅笑着说:「哈哈,那可不,这不是黄老师你来赵哥高兴嘛」。
我接着问:「真是多谢赵哥了,赵哥是不是经常来这里吃啊?我看领班经理什么的跟他都很熟的样子」。
师傅回:「噢,一年是总得去那么几次,每次场面都不小,一来二去大家也就熟了」。
我不由得揶揄道:「每天吃这么好,赵哥也不见胖啊,真是会保养,我真是太羡慕了」。
师傅奇怪地看了我一眼说:「没呀没呀黄老师,赵哥平时吃的很简单的,就一碗稀饭、一条鱼、一碗青菜,雷打不动据说几十年了,你说这咋能胖」。
师傅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赵总每天总跟我们说,他书读得少,但见的人多,经历的事多。这些年过下来,他就学明白了一句话,那就是
在投资的时候要永远贪婪,在消费的时候要永远克制
。我比赵哥差得远,跟着这些年了也没太明白这话的意思,黄老师看书多,要不也帮我解释解释」?
我一边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嗨,赵哥的话我怎么理会得」,一边陷入了沉思。
我今年整三十岁,有幸在同龄人中也算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人,见过人起高楼,见过人宴宾客,也没少见人楼塌了。大学、高中,甚中学小学,同样坐在一起许多年的朋友难免最后各奔东西,分别选择自己的生活,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早已大到不是坐在一起不知道说些什么,而是连坐都已经坐不到一起。而这区分出人与人差别的,首先就是一个人脑子是总想着投资、还是总想着消费。
当然,我们必须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消费,毕竟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非常模糊。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总共有两种资源,一种是金钱,另一种是时间。而我们人生中的几乎所有其他东西,都是我们用这两种资源中的一种或两种换来的。那么
投资也就意味着,当我们花出时间或者金钱的时候,我们期望这些金钱和时间给我们带来回报
。让我们在未来获得更多的金钱或者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而
消费则意味着不管时间还是金钱,我们花了也就花了,不求从中获得什么
。这单纯与一个人的想法有关,而与他具体投入了多少时间和金钱无关。
举个简单的例子:看一本小说。为看完这本小说,每个人都要同时投入时间和金钱。
一个把这样的行为看成「投资」的人,脑子里会一直想的是:这本书的故事对我有什么启迪,我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里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我应该怎么相处,为什么这里的写作会让我激动,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我有出戏的感觉,如果我来写怎么做会更好……等等。
而一个把这样的行为看成消费的人他脑子里会想的是:哇!好酷!好帅!好爽!妈呀!他表白了没有!哎呀!他们的误会怎么还不解开……
用投资的心态看书的人,看多了书也许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但至少他变成一个博学、并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有独特见解的人,而他的博学和见解会为他带来更高的收入和更多更自由的时间,这就是投资的回报。
而一个永远用消费的心态看书的人,他即便看了再多书收获的也永远只有一副越来越厚的近视眼镜,并且在虚拟的感动中错过一个又一个能够在现实中真正提升自己的机会。
读书当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同样的逻辑你也就同样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买的课越来越多,学得越来越快,随之收入和可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而同样有的人买的课越来越多,心里的负罪感却越来越重,甚至债务还越来越高。这就是选择投资的人与选择消费的人之间的差别。
而接下来,
在一个人至少拥有了区分投资和消费的能力之后,区分出彼此差距的就在于每个人选择消费抑或投资时的心态
。更具体来说,也就是一个人选择在什么时候贪婪,而又在什么时候选择克制。那又什么是贪婪,什么又是克制呢?很好理解,贪婪就是极限地加大投入,而克制就是极限地减少投入。对于一般人而言,当我们选择消费的时候,我们容易克制不住地贪婪,而当我们选择投资的时候,我们却又经常不自觉的克制。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第一个:
睡前逛淘宝
。
不少人跟我分享过他们睡逛淘宝,然后忍不住剁手的经历。基本上开始的时候想的都是:哎,我什么都不买,就随便逛逛。然后开始想:哎呀,这个也好,哎呀,那个也好。最后忍不住买了一大堆根本从来不用,或者完全超过自己所能使用上限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在消费时贪婪。
我身边同样有许多人都向我表达过想在业余学点什么的想法。可一旦真的四处咨询一圈下来这些人就又会额外产生出一大堆的问题,比如:哎呀我不是每天都一定这个时间有空怎么办。哎呀这个课我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哎呀这个老师讲的万一我听不懂怎么办。于是最后很可能选择:我就随便网上找点免费的东西听听算了。这个人最后也就很可能什么也没学会,这就是典型的在投资时克制。
而一个想要在人生中有所成就的人应该怎么做呢?只要细下心来想想就不难明白,他真就应该如赵哥所说的:在投资时贪婪,在消费时克制。就像他请我吃饭,可以一顿饭豪掷几千上万,而自己吃饭的时候却永远只吃一点清粥小菜。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刷抖音的精力和逛淘宝无谓消费掉的钱都投资到能让我们有所成长的地方。
道理虽然好懂,但为什么我们的预期行为和我们的实际行为之间有如此大的误差呢?其实细想下来也不难理解。因为对消费来说,我们买的是一种即时满足的快乐,而对于投资来说,我们期待的是未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快乐。对这两种快乐追求的不同,也就划分出了一般人和那些成功人士。1966 年到 1970 年斯坦福大学的 Walter Mischel 博士所做的棉花糖实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实验中,实验者告诉孩子,他可以选择立刻吃一颗棉花糖,或者等 15 分钟吃两颗棉花糖。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忍住不去吃那颗棉花糖,而得到未来两颗棉花糖的奖励。而在后续的跟踪中实验者们发现,这些能忍住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在 SAT 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其他一系列指标上都远远超越了那些忍不住的孩子。相信你不难发现,这个实验和我们今天所说话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当我们明白了面对投资与消费时不同的心态后,我们还要明白如何把这两件事分别做到极致。
其一,对于一件我们明确是消费的东西,我们需要一再确认自己的最低需求是什么。
我们常说成功人士都是大大方方的小气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买一件衣服,我们不妨就可以问问自己:这件衣是用来做什么呢?目前有没有东西可以替代?是要什么面料的?需要多保暖?是否需要是某个牌子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问得越多,你也就越能明白自己其实要的是什么,也就越不会购入许多毫不必要的东西。
其二,在明确了我们的最低需求之后,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最小化的投资方案。
其实简单来讲,也就是货比三家。不管是如何在营销节点购买、如何善用信用卡的各种积分政策还是能否找到身边能提供内部价的朋友,这些都没有什么丢人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寻求这个最小化的投资方案也许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投入太多未免得不偿失。
其三,在这些消费行为一旦做出后,我们就应该尽可能不再花费任何精力对这笔消费进行管理。
不妨把这些消费行为都想象成自己吃了一顿饭,吃了的就是吃了的,没吃就是没吃,不管怎么想,怎么纠结,那顿吃了的饭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一,在确定了我们的核心需求,并且确定对方能够解决我们的核心需求之后,最大化我们的投资。
我曾经问过几位成功的 CEO,在当年明明公司现金流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什么会依旧会几乎倾全公司之力组建出一个新的团队(技术/教研/市场)。这些 CEO 给我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因为我看见了未来。
其二,在做出了投资决策后,尽可能地管理这次投资,以确保获得最高的收益。
比如选择了学习燎原学院的课程,购买行为只是这整个过程的开始,对课程的跟踪学习、对作业的完成、对自己每日完成情况的反思才是你能否获得投资收益的关键,也才能让它成为你未来腾飞的跳板。生活中的其他投资也是一样,比如:和人合伙做生意,把钱一丢然后什么都不管的人,基本最后都赔得一干二净。
其三,可能也是最难的一条,我们要学会处理最大化投资之后带来的短期混乱。
每个人的时间、经历、金钱都是有限的,当你对确认的需求最大化投资以后,难免你对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处理能力也就会直线下降。也许你的家会不再有原来那么干净整洁,也许你身边不再有那么多酒肉朋友,甚至可能你会发现自己的身材都有些走样。这些都是我们必经的阵痛,我们也必须知道,
一个想什么都做好、什么都享受、然后还想有所成就的人,最后一定是个一事无成的下场。
想到这里,突然我发现车停了,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赵哥的车已把我送到了目的,师傅满脸堆笑地跟我说:「黄老师今天辛苦了哈,下次欢迎你再来讲课哈,你讲的那个学习方法真的太有用了。赵哥刚问说他家孩子有的时候学习或者生活上如果有问题,方不方便你在线答个疑什么的带一下」?
我连忙说:「好的好的,没问题,下次一定来,你让孩子加我微信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