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毁掉你的不是平庸,而是自困于牢笼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8-07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思考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百度智能汽车产品负责人 |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这篇文章的引言比较长,但是值得你深入读下去。我在会员语音中总是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即:在当下时代,与别人相同并非真正的安全,与别人不同,而且不同的很有道理,很有个性,很有实力,才是真正的安全。追求这种「不同」,需要你更加深入的理解自己,并且能非常自律的使用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



毁掉你的不是平庸,而是自困于牢笼

by Lachel | L先生说


《我的前半生》终于收官了。


这部剧我一集都没有看过,不过,这并不妨碍了解剧情。


比如马伊琍演的罗子君,生活如何穷奢极欲,穿着8万一双的鞋子,住着两千万的豪宅;袁泉演的唐晶是个中国好闺蜜,事业有成情智双高,全心全意为罗子君着想,最后还赔进了自己的男友;整部剧讲了一个女人被丈夫抛弃,靠闺蜜鼓励和支持,重新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把闺蜜男友抢走的故事。


顺便还了解了一下(剧中)咨询公司的收入:贺涵是合伙人级别,年收入700万人民币;唐晶是VP或总监级别,年收入200万人民币;陈俊生是项目经理,年收入150万人民币。


嗯……要说这些数字合不合理,我只能说,这家咨询公司挺厉害的,请问还缺人吗?


完结了,什么感想呢?还是有点遗憾。因为从明天开始,知乎、公众号、朋友圈,就再也看不到满屏的:


「陈俊生收入多少,才能供得起罗子君的生活」


「罗子君的卡地亚,唐晶的蒂凡尼」


「《我的前半生》把人分成6层,你是哪一层」


「如果《我的前半生》发生在深圳」


和「我也想有这么一个闺蜜」了。


当然,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近几个月,「被迫」在公众号和知乎,看完了一整部欢乐颂2,一整部奇葩说第四季,一整部人民的名义,一整部我的前半生,了解了黄磊老师班底多么不靠谱,悟空传跟原著有多少处不同(尽管我也没看过原著),还了解了在北京,有2000万人不知道该假装生活还是真的在生活。


……


上次欢乐颂2热播的时候,看到应勤和邱莹莹闹别扭那一集,就知道必然有无数公众号作者眼前一亮。果然,接下来的一周里,接受了狂风暴雨式般的「处女情结」「女权」「大男子主义」「直男癌」轰炸。随便打开朋友圈,都是这个画风:


应勤真的有错吗?


究竟是应勤错了,还是邱莹莹错了?


应勤的错跟他无关,是这个时代的错。


……


好了,是我的错,我不该打开的。


不妨想一想,每一天,你有多少时间,耗费在这些内容上面。有多少次打开公众号,被这些标题吸引,点进去,又点出来。然后,忘了本来要做什么。


有多少次,你「被迫」去关注和了解一些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只是因为它们反复不断在你朋友圈出现?


这些,都是信息黑洞。


几年前我刚在知乎写东西的时候,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新媒体都要赶热点,赶热点真的有帮助吗?


我的回答是:企业新媒体追热点,可以营造人格化,带来亲切感,融入读者的「话语体系」中,实现更有效的粘性关联。


彼时,新媒体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如日中天,很多企业都在摸索。结果,几年过去,「追热点」已经成了所有运营人员的入门技能。无论企业、个人,无论做什么内容,都要跟热点挂上钩。


写简历的,谈金融的,聊时尚的,讲购物的,甚至科普心理学的,都要扯上最热播的影视剧,来给自己做案例。


这样做有效果吗?


确实有。


其实很简单:追热点,追的不是内容,而是氛围。


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抱团,担心自己被群体所抛弃。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建立一套与群体一致的「话语体系」,来强化自己的归属感。


简而言之,了解大家都在讲些什么,说什么话,自己也关注,也去说,能够带来一种「归属感」,让自己觉得:我跟周围的人是一伙的。


这样才安心。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这种需求被强烈地凸显出来。


这个时代,一切信息的触及和接收门槛无限降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距离被无限拉近。


这就导致什么结果呢? 个体的社会认同需求,被无限放大。


我们开始全方位地接触到:这个世界每一天发生了些什么,大家在关注着什么,用着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采取着怎样的行为模式,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我们开始去模仿,给自己打标签,管理自己的外在呈现,以期融入圈子,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员。


这个群体是什么?可以是「中产阶级」,可以是「一线城市人」,可以是「大学生」,可以是「终身学习者」,可以是「互联网人」「广告人」「自媒体人」,也可以是「文化人」……


还可以没有名字,仅靠一套统一的「话语体系」,在熟识的小圈子里维持。


只有确认了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一切行为才有了支点。


这个群体的标签,就是你的支点。


我把这种情况,称为「 信息时代的身份认同焦虑 」。


这是坏事吗?也不是。


打标签和身份认同,可以更快地辨认出「同类」。我们可以快速得知,哪些人是值得交往的,哪些人需要再做观察,哪些人不是一路人。


乔治·伯杰在《疯传》中,把这种工具,称为「 社交货币 」。


社交货币是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时,所能够流通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双方共同认可的知识储备和话语谈资。


前几年,《三体》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有一个流行的段子,说两个人碰面,不认识,先问一句:你读过三体吗?


对方回一句: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顿时,就可以握手互称同志,亲密指数上升50个百分点。亲测有效。


后来有段时间,罗辑思维火了。于是,见面又会问一句,你看罗辑思维吗?看,或者不看,都能找到各自的小圈子。


那阵子,科技圈里面,还流行过凯文·凯利,见面必聊《失控》《必然》,必提「未来的十二种趋势」,必把「终身学习者」挂在嘴上(我自己也是)。当然现在 KK 的热度也退了,大家聊 TED 多了一些。


再往后,变成了什么呢?阴阳师和王者荣耀。


当然,一直保持着高热度的,还有影视剧。


观剧圈里面,早有一个鄙视链,叫做:看韩剧的鄙视看国产剧的,看日剧的鄙视看韩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


电影圈也是。当你说「我不看电影」,或者「我喜欢绣春刀2」「我喜欢大护法」「我喜欢悟空传」,这背后传递出来的,单单是你的观影喜好吗?


当然不是。这背后有着太多的与阅历、阶层、圈子、世界观、价值观相关的信息。


我们正是通过这些「隐性信息」,来寻找自己的同类,确定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向和策略。


当一个事情火了,火遍大街小巷,它就已经不仅仅是它本身,而成为了一个符号。


如同买奢侈品是买一个「上层社会」的符号一样,当一个概念进入了话语体系,它就成了区分圈子内外的标签。


我们关注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背后的信息量。


如同公众号、知乎,那些自媒体作者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想传递给你的是什么呢?是《我的前半生》剧情和认识多么赞吗?


不是的。他们想传递给你的,是:什么样的人,关注的是什么东西,你该如何对号入座。


所以,我想对你说的是什么呢?


1. 不要被「信息黑洞」吸引,抢占自己的注意力。


要知道,绝大多数时候,外界的热点、消息、新闻,对你来说,都是冗余信息。


我的手机里面,所有的 APP 都是禁止推送的。因为99.99%的推送,都跟我毫无关系。


哪个平台请了哪位名人,哪位大V说了句什么话,哪个明星闹了什么新闻……我干嘛要关注这些?


当下,所有的产品,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努力把自己的声音扩大,用更垂直和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以期更大范围地吸引到目标受众。


如果你不是,就不要去理睬。不要被它们分走注意力。


要知道,这是一个注意力时代,所有的产品都在抢占注意力。 注意力就是品牌,就是入口,就是心智,就是认知,就是购买。


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只从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专注于自己需要的东西、想了解的东西,拒绝信息黑洞,至关重要。


2. 不要被「社交货币」异化,盲目追逐圈子


为了融入圈子,而去做某事;和做了某事,而融入了圈子,天壤之别。


之前和某位年轻的朋友聊天,他问我,玩不玩王者荣耀。我说,不玩。


他说,他正在学习,但不太喜欢,玩得不好,很发愁。


我问他,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去玩?


他说,因为公司里大家都在玩,上级也在玩,下属也在玩,自己不玩的话,总觉得融不进他们的圈子里面。


其实,没有必要强求融入别人的圈子里面。如果你觉得一个圈子与你格格不入,保持适当的距离即可。你要做的,是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


世界这么大,何必局限于一隅?


丁磊有句很相似的话,叫做「赚钱只是顺便的事」,我非常认同。


为了赚钱而去做某事业,和去做某事业,顺便赚到了钱,后者更有价值,也更加难能可贵。


3. 不要被外界的规定限制,自困于外在的牢笼


其实,无论是王者荣耀,还是我的前半生,这背后都有一个逻辑:因为大家都在说,所以我也要了解。


这个逻辑成立吗?不成立的。


记住:如果有任何信息不能被「为我所用」,那它对于你,就是一种干扰。


我和不少三四十岁、传统企业的朋友聊过,有时会觉得,由于年龄和行业关系,在某些方面上,尤其是年轻一族的流行亚文化上面,他们显得相当的「无知」。


但后来想想,这种「无知」,从另一个角度看,岂非也是一种专注?


这其实也是许多优秀的人,能够出类拔萃的原因。 制约一个人的根本因素,不是天赋,不是能力,而是时间和注意力。


因为时间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也是最平等的。


社会竞争,阶层跃迁,比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比谁更能够利用时间,利用注意力。


所以,我强调过许多次:一定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达到的理想状态,明白这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再去找到一条适合的路。


除此之外的事物,都是冗余。


不要被外界所规定,你只需要对你自己负责。

作者: Lachel,( L 先生)。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 9 万关注、25 万赞作者。 LinkedIn / 36 氪 / 插坐学院特约作者

封面图 by Folio Illustration Agency


会员 Update


1.7 月 31 日-8 月 6 日 18 点注册的所有的会员确认函已经全部发出,内含会员号码,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等文件夹。没收到的朋友请发邮件到 wechangers@gmail.com,邮件标题约定为「1708 期会员号码」,邮件内容注明你支付时候填写的手机号。请按照邮件提示务必将 wechangers@gmail.com 加为联系人或白名单以便能够及时收到改变自己的邮件。


2.本周彭萦的会员语音邮件已经发出,主题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订阅邮件、广告邮件等位置。没有收到的话请发邮件到 wechangers@gmail.com,标题约定为「未收到语音 170806」。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有关上期语音:什么!有趣也是一种能力?的确如此,它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趣的人受人欢迎,而受人欢迎的人更容易得到更多的机会,自我幸福感也比较强。我在这期「如何打造有趣力」中会告诉大家我对于「有趣力」的理解,并且和大家分享如何提升自己有趣力的秘籍。看大家的反馈,已经有很多会员朋友深受启发,你呢?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BTW,那些反馈信息有趣的朋友,我已经发邮件告诉你的微信号了,让有趣的人链接起来吧!


@会员 八鱼

有趣力这个话题真的特别让我惊喜,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何为有趣,以前以为是很逗,后来觉得应该是说话言简意赅有内容值得大家思考回味的逗比,今天听了这个语音后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观点。从小我就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但是成绩并不好,老师好像都不大喜欢我,有人跟我交往也只是为了拉高自己的档次,我很沮丧,一直在试图改变那个状态,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差生,不是差不多的差是吊车尾的差啊……后来13岁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居然喜欢上了一个学霸,然后依然成绩很差,不过我课外书的兴趣大增,喜欢看各种言情小说,后来上升到著名的郭敬明开始被华丽丽的文字给吸引,原来光看文字就可以美得一塌糊涂……好吧,我也是醉了!不过真的是郭敬明打开了我的审美之门,然后每本基本都有看完,我喜欢他说的火树银花的女子,卖女孩的小火柴,可以和的哥聊一路的自嗨少女,对晴雯,第一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原来世上还有人这样做人……这么随性自然大方坦然,简直是我的偶像。所以……从14岁开始我好像一点一点潜移默化般的变成了另一个晴雯,很多时候我很纠结,是不是说话聊太开了,是不是太过分了,是不是让人觉得很烦躁啊?后来居然发现经常有不认识的人在路上跟我打招呼,身边的朋友不知不觉也开始变得丰富,看的书也从郭敬明上升到撒切尔夫人的自传然后过渡到心理学书籍……然后发现自己的求知欲简直就是一个黑洞,不断的想探索深挖,获得很多知识或者说是常识,日常沟通里大家简直把我当做百科全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件让自己觉得很自豪的事情,虽然我知道自己性格里深埋的自卑感常常跳出来自我怀疑,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我获得了另一种反脆弱的能力还有共情能力,使我可以跟任何人愉快的交往,只要我愿意我们就可以相处的很融洽,可是我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情绪不够稳定,也很任性,常常破罐破摔,所以导致我总是失去一些朋友和关键的机会,我明白我已经足够有趣却又不足够丰富,也不够勇敢,但我早晚有一天会跨过这个换卡,所以我需要做的除了看书以外还需要多和人深度交流沟通多看看别人的世界的构成,永远保持好奇永远保持乐观,辉哥你赞不赞同,还是有更好的意见呢?😊希望你会看到

张辉: 很真诚的分享。大家每周的反馈我都会看。


@会员 Wake

我觉得有趣是对生活细节的一种感知力,也是对生活充满着激情和热爱。大部分人每周五天需要上班,所以能把生活中的有趣提炼出来也只有下班和周末。有趣和低俗笑话的区别在于说给懂得人听,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不管生活再艰难,都能自娱自乐。只有先把自己逗乐了,才能逗乐别人、生活需要经历,用激情和热爱的方式去体验,能感受到浮在表面之下的道理,如果能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说出,那岂不是把快乐传递了多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最为有趣,因为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和想法,当然,跟商品打交道的工作更需要一个人对细节的感知能力。比如,有一次百事可乐猴年定制版,做成了一个金箍棒的形状,没想到打开以后,里面只有一罐330ml的,底部是用塑料卡纸垫高的,感觉好坑啊,于是,自己笑了。非惯性思维,即能打开快乐之门,朋友圈需要文字配图片+视频,这样才能找到吐槽点。突然想到一个词“灵商”,即对事物的感知力,也是能挖掘有趣力的挖 掘器。不求加辉哥朋友圈,只愿能博辉哥嘴角微微上扬。


@会员 毛毛

简直不能再认同!没想到刚成为会员的我第一次听辉哥语音就辣么大收获!没错,有趣就得表现出来啊,以前在朋友圈总想装深沉,像个假装成熟的小孩,怕别人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其实呢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别人热爱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就是有趣丫~有趣的人不但能给别人的生活增添色彩,会成为别人口中的“他这个人可有意思了”,同时自己每天也是喜悦满满的。呐,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呐!要不要给你煮碗面呀~


@会员 李青耘

我听朋友对我的评价就是我是个“高冷的人”,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我很长一段时间,放在社交上面的精力更少了,成为改变自己的会员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去更新我的朋友圈,比如我准备考CPA,不说图片、内容多么多么的吸引人,但是我发现有时候和朋友线上的互动会多了起来,甚至一些因为工作关系或者其他偶然情况下加上的朋友都会出现互动。这令我是非常振奋的,因为我在朋友圈做出改变了之后,我得到了正向的反馈。我意识到花点心思在朋友圈上,我获得的东西是远远超过我投入的,我以后对于朋友圈的经营肯定会更加用心,自从加入会员之后,我对于没有做过的事情更愿意去尝试了,这就是改变自己的魅力吧。这期的福利真的是很诱人啊,真希望自己能被选上!

张辉: 生活就是要多尝试自己原先觉得既向往又陌生的地方。


@会员 汤唐

我也是一个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为目标的人。自我觉得自己算是有有趣力的人,我大概是自己朋友圈子花花草草种植识别的小专家,在自己的专业上也有一定的考证经验值,爱出去旅游收到同学评价想跟着一起出去玩,喜欢分享自己周围的看花看景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侃自己娱乐大家。成为会员满一年了,我在自己的有趣之外找到了一些不有趣的地方,其一还是会散发负能量虽然不多,但是我自己没有很好处理情绪积累,归因和宣泄,自己想法上没有大问题,是执行力不够,目前正在用每周目标来刻意加强。其二是不够自信,会有别人会不会厌烦我过于多的分享恐慌,不敢给人看我的公众号的害羞,实际上是不够满意自己,目前准备在发朋友圈写小文章上多花心思,自己满意再发出去。其三尚不能很好能做些长久来看很重要短期不够明显的事,我想可能还是从有趣和愿景拉进来激励自己。不能着急,慢慢来,也允许自己犯错,对的事不怕晚,以及及早行动。

张辉: 花草专家很厉害的!多分享


现在就加入会员:


从现在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张辉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如何打造有趣力》作为额外福利。

想知道 会员 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