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演员请就位3》被骂恶心,网友:看吐了! ·  13 小时前  
秋叶PPT  ·  玩出花了!DeepSeek这3个隐藏操作,我 ... ·  13 小时前  
秋叶PPT  ·  夸爆!WPS官方接入DeepSeek,自动化 ... ·  2 天前  
跟我学个P  ·  除了DeepSeek,这个AI工具做的PPT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留学百万回国工资4千?美国硅谷教父“炮轰”张雪峰式选专业:别陷入有限游戏怪圈!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06-09 11:31

正文

Zhenbang

端午安康

毕业季,留学生找工作的话题总是被反复提及,家长们更是希望能够从高中就做好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计算机、金融进入了他们的专业名单。


尤其是最近斯坦福博士到乡镇当公务员事件后,讨论热度更高了。


甚至有家长表示,计划让孩子本科毕业就去考公!


硅谷创业教父、Y-Combinator创始人Paul Graham却警醒大家千万不要以“有限游戏”的思维来选专业和看就业!一个社会过分地设置和玩耍有限游戏是每个人的悲哀,社会应该允许更多的无限游戏。

毕业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话题。 迷茫的学生和家长们将目光转向人生导师寻找意见。 很多人生导师都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火的还要数张雪峰提出的“打死不学新闻学”、“多挣钱要选理工科”等观点,他的建议是"寒门"的普通人家视角相互契合,在这些里家庭中间格外受欢迎。

即使同意其对教育所提的质疑( 包括教育价值缺失和需要革新,以及社会就业体系中的种种弊端),我觉得也不要给与之观点不同的冠以"坏人"或者害人的"理想主义"的标签。

诛心或者阴谋的迫害言论的观点往往是对自己的伤害。他所提供只是一个视角,但一个视角就掩盖了其他的视角。但是,他提的问题的 对应策略就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无独有偶,美国的硅谷创业教父, Y-Combinator的创始人Paul Graham 最近也写了一篇两万字的长文《如何做出伟大的工作/How to Do Great Work》。

△文章原文: http://www.paulgraham.com/greatwork.html(文末添加小助手,可以领取中文版)

这篇文章在我的朋友中广为流传,有几个朋友把这篇也推荐我读。于是我也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认认真真读了。 这篇文章所提供的视角和张雪峰的视角形成了极强烈的对比,几乎是黑白一般的对立。

Paul他作为硅谷教父和畅销书作家,孵化了几十家独角兽企业。尽管张雪峰只是一个毕业于无名院校的“网红”,我们也不能断定他的观点错误或无意义。

只是他俩的观点对比起来特别有趣,相信可能引起读者们思考,大家可以自行判断。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在对比的过程中,我反思 是什么造成了人们教育观如此的如此大的差别。

首先,我 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把生活分别当作了 有限游戏(博弈)还是无限游戏(博弈) 。这个区别导致了思维方式和心态的区别。

我觉得 不能简单排除两种游戏的存在和其存在的意义,而是要学会有效地识别和切换于两种游戏之间。 其实这两种认知也决定了我们对风险的感知和态度。

最后我将谈谈各种家庭境遇下和在人生不同阶段,我们对风险和 优先级的分配。 后续还会写写兴趣的作用和工作的计划性等其他有趣的话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留言和我分享。


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教育观,甚至人生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其实更是我们教育观念的基础。纽约大学的退休教授James P. Carse早在1987年就写了一本书畅销书《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这本书的中译本在微信读书里有。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两个词。


01

有限游戏的目的取胜为目的

分出输赢为游戏的结束,赢的会拿走全部。可能的包括下盘棋、两个人吵架,一场战争,高考升学或失学等。

02

而无限游戏是以延续为目的

比如婚姻、文化、宗教还有生命等等,在延续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无数种可能性和结局。

这两种游戏的目的,定义,结果,策略,时间都有所不同。有限游戏里,目的是获胜。有限游戏的特点是外部定义的规则。

这些限制是预先定义的,玩家可以在这些限制内竞争获胜。

虽然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得名的原因主要考虑游戏的长度。但根据结果来命名,通常所用相关的术语是零和游戏和正和游戏。

零和游戏就是我之所得就是你之所失去,你争我夺。正和游戏就是你我都收获都有进步,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输家。

如果把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作有限游戏或无限游戏带来比较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认为是有限游戏,结果是零和原则,就很容易焦虑和内卷。有什么样的知识也不太愿意分享,因为帮别人就是害自己。大家争抢的就比较激烈一些。

而如果认为是无限游戏里,机会是动态的,是在游戏进行中创造出来的,大家越积极正面和彼此需求,每个人成长的机会就多,那么游戏就越长,机会就更多。

比如计划经济分配工作的时候,大家工作机会的数目就是固定的。而自由的市场经济下,市场有自我修正机制,只要有机会的地方,即使是微小的地方也会有创新的可能。

其实这两种对生活的认知,也会衍生出稀缺思维和丰富思维。



两种观点背后的稀缺思维和丰富思维

觉得生活是有限游戏的人,往往是更加悲观。

因为想赢,就会更容易看到资源的缺失,专注在稀缺的方面而发展出稀缺心态。

经常抱有有稀缺心态的,就会偏于悲观和保守,更容易注意到情况的局限性。

他们经常会感到沮丧、无能为力、焦虑、愤怒和害怕,也容易更容易以受害者心态去做事。他们也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所缺乏的事情上。

他们的消极态度会降低他们周围人的积极性并耗尽他们的能量。由于竞争的关系,会拒绝合作,在合作中也拒绝把功劳归给应得的他人。看问题,也是喜欢看小处,从小处着眼,常常过分地规避风险。

他们也很难信任别人,缺省值是默认地怀疑。在人际关系中更容易充当索取者,对他人抱有更多地期望。也通过以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地方式建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而把生活当作无限游戏的人 ,往往会更加乐观一些。

即使在糟糕的情况下,也会发现或认识到到各种情形之下所存在的机会和成长,所以他们能够愿意承担责任来发挥领导作用。

他们也愿意将精力花在新鲜的事物和新的可能性之上。由于看到了机会,感到充满力量和也愿意投入。他们更以自己积极的态度鼓舞他人心并激励他人有出色表现。

他们愿意分享知识,共同分享成功,也给他人归于该有的功劳,从而与他人有着良好合作的关系。由于能从大的角度和事业出发而考虑问题,能看到风险所带来的回报,所以也经常承担风险。

在工作中他们愿意看到他人的成长,所以愿意信任他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来领导关系。看到付出的机会所以更愿意充当奉献者,为他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思考。以将自己与最好的自己进行比较来建立自我价值感。



如果以“有限游戏”思维看专业和就业

在我看来,张雪峰传递的思维是个典型的有限游戏零和游戏下的稀缺思维。那他错了吗?我不愿意用错误来定义。作为帮助学生报志愿的“导师”把升学当作黑白分明的有限游戏是这个生意的存在的前提。

这也是大多机构所必须操纵的一个心理游戏,必须把这个有限游戏从无限游戏中剥离出来,夸大其重要性,也是焦虑的很大一个来源之一。

如果您让一个以生活为无限游戏的理念给孩子报志愿,那么将是冗长的不确定的过程,这将必须成为一个人生导师来长期跟进辅导,这个“生意”就不大可能存在。

事实上, 考试,录取,找工作的面试基本都是有限游戏。 这是由于技术可行性(technicality)所导致的。

我一直在说尽管软能力很重要,但是在升学的过程中很难以软能力考核学生,暂时不说公平的问题,考核技术上不太可行,容易作假,很多学校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考核学生的软能力。

所以大家就设计出了高考,SAT,考研等以标准化考试,简单粗暴,快速高效。即使在美本申请中标化和硬指标也是重要的考核因素。

记得当年准备出国的时候,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弟弟就给我写了一封长信:

中国的发展即将开始,关键的职位都是占一个少一个,最好先占一个位置,等你想回来这些位置就都没有了。

占位置不是水平问题。他这就是典型的有限游戏思维。我很难说他是错的,很欣慰自己的弟弟当时不到20岁就有这样的思想。但对我来说,不能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不能容忍的,不能有很好的经历和挑战认为是无法立足的。

不太成熟的我觉得不想未见风雨就历彩虹。占在不该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并不是应该沾沾自喜的事情,而也是一个折磨和痛苦,可能会导致悲惨。

一定数量的有限游戏是我们需要的,它将是长期的客观现实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限游戏的局限性和伤害。 一个社会过分地设置和玩耍有限游戏是每个人的悲哀,社会应该允许更多的无限游戏。

当然这个无限性是有地域和时效性的,比如说市场经济下,特别是经济上升时期,规则就更像无限游戏。而经济衰退的时候,人们就更容易陷入稀缺的思维,对有限的机会就会争夺的更厉害。



以“无限游戏”思维看待人生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 没有成败,只有成长。

这里头半句话的成败里是有限游戏,后半句话里的成长是无限游戏的概念。

我们去参加面试,面试是个有限游戏,有录取与否的区别。而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有限游戏是来自于有限游戏,最终服务为无限游戏的。

不要把生活泛化为有限游戏。我更愿意他们归为有制约的无限游戏。这里制约包括生命,精力,人际等等资源。我们要在合理安排这些稀缺的资源上这些下功夫。

我们要学会合理地转化和看待这两种游戏。不忽视但也不过分看重有限游戏,把之当作人生地全部。我们华人学生地早期表现突出和后期差强人意,我认为就是没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模式的转化。 人的后半生更多是一种无限游戏。

P aul Graham则更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学习是一个无限游戏:

当你接近知识的前沿,知识呈分形(fractural)扩展,从远处看边缘光滑,但一旦你学到足够的东西接近边缘,就会发现它们充满了漏洞。

这些漏洞都是我们学习和创新的机会,这也就是我们古语说的学无止境吧。。

张雪峰一直宣扬的是我们需要"专业壁垒"。而我的观点则是我们更多的在这些漏洞里"寻缝搭桥"。(这也将是我另外的一篇文章的主题)。

Paul在择业方面给年轻人的建议是: 你选择的工作需要具备三个特质:

1

首先,它必须是你天生擅长的;

2

其次,你对此有浓厚兴趣;

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