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世界知识
关注并星标
每天与你一起
2024年11月,加拿大联邦政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屠杀雪橇犬向居住在魁北克北部的因纽特居民道歉。近年来,有关加拿大联邦政府与因纽特人及其他原住民历史“和解”的新闻层出不穷,同时伴随着加拿大对北极重视程度的加深,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联邦政府对因纽特人“和解”态度的转变,将因纽特人打造成为政治意义上的“加权公民”,其背后的动机是出于道义与现实利益的双重考量,缺乏实际的效力,难以改变因纽特人事实上“二等公民”的地位。
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图克托亚图克小镇。因纽特人住宅区立于茫茫雪原之中。
因纽特人公民身份构建的历史进程既有加拿大原住民的共性,又有其作为北极地区民族的特性,北极利益的驱使成为历史上加拿大当局展开与因纽特人互动叙事的深层原因。在北极利益未受到重视的自治领时期及之前,相较于印第安人,殖民者及加拿大当局对因纽特人并没有太多重视。直到1924年联邦政府内政部出台的《1876年印第安人法修正案》,才承认因纽特人为加拿大公民。
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北极地区成为两大阵营对峙的前沿。在此背景下,加拿大联邦政府需要依靠因纽特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维护北极地区主权,因纽特人逐渐得到联邦政府的重视。在《印第安人法》的指导下,联邦政府将同化政策应用到因纽特民族,推行再安置计划,强行将因纽特人从低纬度的魁北克和拉布拉多地区迁移到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即今天的努纳武特地区。再安置计划推行后,因纽特人的社会经济基础被迫发生改变,生活方式由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生活,经济形态也从游牧经济变为垦殖经济,从而导致因纽特文化逐渐失去了社会经济基础。与再安置计划同步推行的,是针对因纽特人在教育上的同化政策。1951年,针对因纽特人的第一个寄宿学校建立。这些学校由联邦政府出资,教会开办。寄宿学校的推行对因纽特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纽特儿童不仅被迫与其家庭、部落分离,遭受到暴力,更被强行改变宗教信仰。此举旨在切断因纽特人文化传承,消灭因纽特人的群体身份,将因纽特人强行融入西方自由主义构建的社会中。
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民族主义运动思潮和国内法裔群体分离运动的双重影响下,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待原住民的政策由同化主义向多元文化主义转变。因纽特寄宿学校的管理权脱离教会的控制,对因纽特人的指导原则也开始由同化政策转变为保护因纽特文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纽特人就再安置计划和寄宿学校向联邦政府索要赔偿。尽管联邦政府在此期间制定了“和解计划”,但是一直否认推行再安置计划的动机是为了加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主权。
在加拿大构建统一公民身份的历史进程中,加拿大当局的同化政策使因纽特人长期被政治边缘化。当前,为弥补历史上对原住民的伤害,加拿大政府试图通过寻求与历史“和解”,以及赋予其自治权及象征意义的政治行动,将因纽特人打造成为政治意义上的“加权公民”。在联邦政府的政治塑造下,因纽特人成为具备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享有特定附加权利的公民群体。
首先,寻求与历史的“和解”进程已经成为加拿大政府和社会的“政治正确”。进入21世纪,联邦政府对因纽特人“和解”的态度开始转变。2008年,在原住民的声讨压力下,为弥补寄宿学校对原住民带来的伤害,加拿大联邦政府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2010年8月,联邦政府承认针对因纽特人的再安置计划是为加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2015年,加拿大将寄宿学校制度定性为“文化种族灭绝”。2021年,加拿大确立每年的9月30日为“全国真相与和解日”,以纪念历史上寄宿学校对原住民儿童的伤害,强化“真相与和解”的国家叙事。然而,历史本身是不可逆的,在某种程度上,与历史进行“和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追求“真相”与实现“和解”的进程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声明与行动,更对历史叙述、认识体系及知识生产领域提出了深刻的去殖民化要求。加拿大与历史“和解”的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对因纽特人的伤害,值得思考。
其次,在因纽特人的声讨下,加拿大联邦政府赋予因纽特人一定的政治自治权。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纽特人开始了争取本民族自治运动的进程。经过30多年的谈判协商,1993年,联邦政府启动了土地归还计划,努纳武特地区开始实施《努纳武特土地权归属协议》。1999年4月1日,努纳武特行政区成立,因纽特人约占努纳武特地区人口的85%,因此,努纳武特地区政府也可以被称为因纽特人的自治政府。2024年1月,加拿大联邦政府与努纳武特地区政府签署权力下放协议,将土地、淡水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控制权移交给努纳武特地区政府,这也是加拿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协议。然而,自治权的赋予并不完全代表因纽特人享有作为加拿大公民的权利。据加拿大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2019年和2021年加拿大联邦众议院选举中,因纽特人的投票率分别为43.6%和32%,远低于加拿大整体水平的67%和62.6%。
最后,加拿大联邦政府通过改革政府机构、任命因纽特官员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行动,改善因纽特人政治边缘化的地位。2017年8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将印第安事务及北方发展部,改为“原住民服务部”和“政府与原住民关系及北方事务部”。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原来的机构设置体现了“家长式和殖民式”的做派,新的机构设置更能体现联邦政府与原住民的平等关系。2021年7月6日,在特鲁多的推荐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因纽特人玛丽·西蒙成为加拿大第30任总督。
但加拿大在历史上推行的同化政策对因纽特人造成的伤害难以弥补,当前政治顶层设计的“加权公民”也缺乏效力,映射到现实生活中造成了因纽特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因纽特人成为事实上加拿大的“二等公民”。根据加拿大银行2023年的统计数据,因纽特人的各项经济和基础设施指标明显低于非原住民。在就业率方面,2021年,因纽特人的就业率为55%,而加拿大非原住民的就业率为74%;在收入方面,2020年,因纽特人的就业收入中位数为24200美元,而非原住民为34700美元;在教育水平方面,2021年,因纽特人拥有高中文凭及更高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为56%,而非原住民的比例为91%;在住房方面,2022年,因纽特人住房拥挤的比例为50%左右,而非原住民的比例为10%左右。
与此同时,因纽特人的社会问题突出。因纽特人的自杀率是加拿大国民整体自杀率的十倍左右,因纽特人自杀率的走高趋势以及一波接一波的自杀潮极易造成社会恐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带来劳动力减少以及男女比例不协调问题,进而使得加拿大北极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看来,在发展权方面,因纽特人还缺乏打破“二等公民”处境的能力和条件。一方面,由于历史因素和文化差异的阻隔,因纽特人难以融入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据加拿大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数据,依然有65%的因纽特人从事狩猎、捕鱼等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尽管在出台的北极政策文件中,联邦政府多次提到要重视北极原住民的利益诉求,但在加拿大北极政策的现实推进中,联邦政府与努纳武特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损害了因纽特人的发展权。加拿大联邦政府在北极地区战略侧重点为主权安全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议题,而因纽特人地区政府则更关注资源开发等问题。2016年,特鲁多总理以保护环境为由宣布禁止在北极发放海上石油和天然气钻探许可。尽管联邦政府的这一举动获得了世界环保组织的认可,但却因阻碍当地经济发展而遭到了努纳武特地区因纽特人的质疑。
加拿大因纽特人的公民身份植根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构建。加拿大联邦政府将因纽特人塑造为政治地位的“加权公民”,其背后的动机不仅是出于道义考量,同时也与北极战略的现实利益需求紧密相连。一方面,联邦政府对作为加拿大北极地区最早的定居者——因纽特人“加权公民”的塑造回应了当前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蕴含着对道义合法性的追寻;另一方面,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联邦政府对北极地区的主权和利益追寻是贯穿因纽特人国家认同的主线。加拿大北极地区占北极圈内陆地面积的25%,占加拿大陆地面积的40%。作为这片广袤土地的主人,因纽特人成为加拿大北极战略布局的关键。联邦政府通过对因纽特人“加权公民”的塑造,旨在缓解并改善因纽特人在政治领域的边缘化状况,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国内政治基础。然而,联邦政府对因纽特人“加权公民”的政治塑造,并没有改变因纽特人社会生活中“二等公民”的现实处境,实现与加拿大非原住民的真正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