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零售行业采购 30岁
2024届工商管理专业
从去年9月秋招开始到现在,我记不清投了多少份简历,“海投”的结果并不理想,只得到三、四次面试机会,目前只拿到一个银行卖信用卡的销售offer。
2017年我本科毕业时,就业情况至少比现在好很多。企业更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就算你的专业不是很对口,也愿意带你。但现在,像中小型的企业,他们更想直接挑那些有经验的,立马能上手的熟练工。
我本科是双非院校,学的是工科,通信工程专业,跨专业考研到了211大学工商管理专业(MBA)。本科毕业后,我第一份工作在苏州一家零售行业公司做采购,待了4年。那家企业算上线下门店,员工人数接近1000人。2020年老板盲目扩张门店,后面资金链出问题,倒闭了。合同到期后,公司让我领了赔偿就走。
我算第一批走的,还能拿到赔偿金,后面大规模裁员时,就发不出钱了。被裁之后我又去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规模很小,每周都要加班、“996”,每天到家已经晚上10点多了,而且分大小周,月薪只有几千块。我觉得没什么盼头,生活一成不变,每周最大的期待就是休息日和朋友玩剧本杀,或者看电影、打牌。
当时考研的直接目的是考公务员。在我的家乡江苏,通信工程能考的岗很少,但工商管理涉及到的公考类目比较多,我尝试了两次,都没考上,江苏的公务员考试太卷了。
读研这两年,之前的同学、朋友有些已经结婚,也有生孩子的,进入比较稳定的生活。我的生活局限在校园里,专业硕士很多课程有实际案例分析,看起来和现实很近,比如会分析一个具体企业的发展,但离就业、技能还是比较远的。
读研时候没觉得年龄是回事,现在多少有点焦虑。找工作时,你多少能从对方的语气中听出来,人家会优先选择年龄比较小的应届生。
当然,作为男生这方面的压力相对女生还是少一些。我有听同学说,有的面试官会直接问女生,你结婚了没,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这种问题。我们专业是需要有3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的,大家的年龄普遍大一点。
在公务员考试不顺利的过程里,我投了家乡好几家大银行,只有中国银行进了面试,其他连简历关都没过。我本来觉得本地人会有竞争优势,但后面发现并不是,他们现在开始卡年龄了。
读MBA的同学跟我投了同一个地方,他的学历背景比我差,是专升本,连英语4级考试都没过。但他进笔试了我没有,从简历关就没过,都还没涉及到竞争。区别就是他比我小,是1998年的。
找工作以来,我经常在社交媒体记录经验贴,也组建了“大龄研究生校招就业之路”群聊,大家会讨论自己的找工作进展,也有拿到offer的来问有没有必要去。然后会发现“卡年龄”并不是特殊现象,有银行HR直接在校招的宣传PPT里写明了年龄要求:“本科不超过26周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28周岁,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周岁”。大家看起来找工作都不是很顺利,有群友说,班里好多人最后要靠找人介绍工作。
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我就只能去卖信用卡了。考研之前“996”,四、五千工资,出来可能还是这个工资,感觉炒股都没学费赔得多。MBA的学费比普通专业贵,我自己出一部分,另一方面要依靠家人,这两年学费差不多相当于买一辆特斯拉的钱。我暂时找不到读研的意义。
前国企员工 27岁
2024届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时,我在省内一所双非一本,读的是完全没兴趣且不擅长的电子商务专业。考研像是给了我这样成绩不够优秀,没考上重点大学的“小镇错题本”一个改写的机会。高考和本科时候写错的答案,都能在考研这个“新题”里赢回来。
2019年毕业后,我在家乡找了份国企工作,目的只是相对清闲,能在家住,不用租房,所以参与了那年的校招。我考研失败了多久,就工作了多长时间,直到2021年“上岸”。
没想到研一开学没多久,我们就回家上网课了,一直持续到2022年9月才回校;后面又要求我们想好怎么划向另一个“岸”——短时间里,要求你想好以后要干什么,然后去实习,去试错,确定打哪一种工。
我没想好,找了各种不同的实习:出版社、中学教师、电商,完全不成体系,可能在HR看来是相当混乱“难看”的简历。
我的一些同学也没想好,所以延毕了。另一些随便找了份工作,待遇都不是很好。像本校本专业前几年的学生,还有机会进大厂,今年机会很渺茫。就算过关斩将进去了,起薪也有所降低。我有个同学,现在找到的工作比他当时本科毕业的offer还少几千块,读研出来反而身价“缩水”了。而且同样的岗位现在也回不去了——当时招聘要求本科学历211,今年要求本科学历985,他不符合要求了。
连我毕业时工作的国企,也有了招聘方面的调整。那家公司主要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我毕业那年因为正好要做“创新业务支撑”,需要线上运营,我才能以电子商务专业考进去,现在这个项目已经不招人了。
考研选专业时我没考虑过实用性。在不考高数的专业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文系。我想离文学近一点,不想只是个门外汉。但坦白说,研究生三年,我反而离文学更远了。
我不是个擅长写论文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参与导师的项目。我恢复能量的方式在导师看来不务正业,不读文献,不读理论,大量读小说。我会参加所在城市的一些文学活动,坐在作家的访谈现场,我觉得离想要的东西近了一点。
后来我突发奇想,可能做出版社编辑是离文学比较近的职业。如果不能成为作家,成为和作家合作的人也不错。于是我就去找了相关实习。但在那家出版公司,我整天在做表格。那台电脑巨卡无比,只能一遍遍点刷新。
后来我问代教做表格做了多久,代教说两年半。我想这时间都够一个限定偶像团体成团又解散了。一个人居然要做两年半的表格,重复、机械,没有成长可言,我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