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燕梳楼
只为苍生说人话,位卑未敢忘忧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国企要求未献血员工交100元互助金?回应: ... ·  20 小时前  
贵州日报  ·  贵州省2名县处级干部被查 ·  昨天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昨天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昨天  
百姓关注  ·  部分景点暂时封闭!贵州知名景区紧急通知 ·  2 天前  
贵州日报  ·  徐麟在遵义市调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燕梳楼

这个教训,太惨烈!

燕梳楼  · 公众号  ·  · 2024-08-14 21:3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起涉及骑行和驾驶的意外事故,导致一名11岁男孩不幸身亡。文章主要围绕事件的责任划分、涉事司机和男孩父亲的行为及责任展开。舆论普遍关注司机的责任和网友的反应。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事件概述

早上父亲带儿子骑行时发生意外,男孩因车速过快摔倒后被汽车辗过身亡。

关键观点2: 争议焦点

舆论争议集中在责任划分上,涉事司机被羁押,网友普遍认为司机遭遇无妄之灾。

关键观点3: 男孩父亲的责任

男孩父亲被批评负有主要责任,包括违反法律规定让孩子骑自行车上路、骑行速度过快、忽视孩子请求等。

关键观点4: 涉事司机的责任

涉事司机被认定承担部分责任,因道路未开通且设有禁行标志,双方均违规上路。司机虽未超速,但在突发情况应对上存在不足。

关键观点5: 舆论反应和网友观点

网友普遍为司机鸣冤,但也有人认为孩子父亲应承担责任。有人认为此事与南京扶人案类似,引起广泛讨论。

关键观点6: 事件启示

事件提醒父母关注孩子的安全和意愿,不要过度强加自己的期望给孩子。同时,社会各界对类似事件的预防和管理也应引起重视。


正文

作者 | 燕梳楼


11岁的球球,经抢救无效已身亡。

但关于这起骑行事件的舆论争议,却越来越复杂起来。

争议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双方的责任界定上,有人甚至将此案的影响与南京彭宇案相提并论。

但随着各方站出来发声,事情显然越来越扑朔迷离。目前涉事司机仍在看守所羁押中,而交警则以“事发道路未开通”为由拒绝出具责任事故认定书。

因为孩子家属情绪比较激动,涉事司机在看守所也是一种保护。网友普遍为司机鸣冤,认为司机无罪。但由于事发道路未开通且设有车辆禁行标志,所以司机不可能全身而退。

简单说说事情经过。8月11日早上6时,一父亲带11岁的男孩球球跟团骑行,码表显示时速为37公里,因为孩子太小跟不上码速,一边拼命骑一边冲着前面的父亲喊“慢一点儿”。

在接下来的变道时因前车突然减速导致男孩避闪不及摔倒,半边身体正好倒在了对面的机动车道上。不幸的是,这时对面正好迎面驶来一辆汽车,车主来不及避让直接辗过男孩。

看到地上一滩血迹,父亲一边抱怨司机“你为什么开的这么快”,一边情绪崩溃地对孩子大喊“你坚持住”。据说还和其它骑手向司机施暴并逼其下跪的行为,警方已介入调查。

视频曝光后,意外的是网友并没有站在男孩父亲这一边,而是普遍认为司机遭遇了无妄之灾。开车开的好好的,当时也才52码,而且两边都有人骑行,根本反应不过来。

很多读者在后台询问我的看法,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值得惋惜,但父亲并不无辜。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根据法律规定,12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可以在道路上骑自行车,而球球只有11岁,其父亲不仅未能履行监管责任,反而在凌晨带孩子跟团骑行。

第二,不仅跟团骑行,而且要求孩子跟上成年人的骑行速度,车速达到37公里。而国家对非机动车的限速是多少呢,每小时15公里,这可翻了一倍多啊。

第三,男孩父亲是个小网红,曾有网友好心在他骑行视频下提醒他,公路骑行非常危险,作为监护人要注意孩子安全。而他则反怼网友:这跟你有什么关系,还轮不到你管。

第四,在孩子摔倒出事前,可能已经感觉到速度太快了自己驾驭不了,他甚至连完全够到刹车都吃力。但骑行团成员包括他的父亲,没有人理会他,更没有人为他一个人停下来。

完全可以说,这个孩子的父亲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带11岁的孩子跟团骑行,错!清晨上路而且还逼孩子像大人一样骑那么快,错!无视儿子“骑慢点儿”请求,错!

而最不能让人原谅的并不是无知者无罪,而是他是明知不可行而行之。在网友提醒不该带这么小的孩子上路,而且跟得太近很危险时,他仍然以孩子为卖点赚取流量。

所以这样的父亲简直就是孩子的劫难。所以抱歉我没办法同情这位父亲,当然老天也没有给这个父亲再来一次的机会。孩子已经没了,只是希望下辈子投个好人家。

事发后,孩子父亲已清空抖音所有内容,其车队其它成员也开始销号。但这并不能解除他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涉事司机被羁押,也并不意味着就罪不容诛。

有人将这起事件与南京扶人案相提并论,我认为这危言耸听了。因为这起事件责任并不难划分。如果将责任分成5个部分的话,我建议这样划分:

孩子父亲60%,骑行团领队20%,孩子前面减速者10%,道路管理方5%,涉事司机5%。当然,司机责任是5%,民事部分就远远不止5%了。

孩子父亲这60%大家应该没意见,为什么来不及反应的司机也要承担5%的责任呢,是因为道路未开通,且设有禁止通行的告知牌,所以双方都违规上路了。

在这一点上涉事司机和骑行团应是同等责任。虽然司机未超速,但其行驶过程中缺乏突发情况应对能力,虽然这感觉有点无辜,但并不代表没有责任。

因此,涉事司机在刑事上大概率不会受到追究,但刑事可免民事难逃。而且道路施工方及管理方,骑行团也将承担相应责任。

最近因为郑钦文的横空出世,很多中产已经磨拳擦掌地准备复制更多的郑钦文了。从视频里看父亲对男孩要求非常严厉。

他全然不顾孩子才11岁的事实,全然不顾孩子“慢一点儿”的请求,最终让孩子的生命为自己的理想买单。

而对我们来说,11岁的球球并不会白死,他用生命提醒所有的父母:”孩子,你可以慢一点儿”。

很多父母习惯于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从来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

人教人教十遍都听不进去,事教人一次就够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