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听生命悦读·第十八期👆
一段文字,诠释一种生命的定义;
一种声音,承载一个独特的灵魂;
一次聆听,传递一种温暖的能量。
《生命时报》与你相约“生命悦读”栏目,邀请嘉宾用声音给文字带上温度,轻叩你的心门。愿你听见其中生命的力量,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智慧。
本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郑霞做客“生命悦读”,与你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感悟——《没有实现的诺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 郑霞(前排中)
文丨郑霞
他是我见过最听话的病人。我和他说:“只要你配合,我一定让你康复出院。”经过了肺移植手术,经过了两次插管,经过了几十天的无创辅助。他努力挣扎起来运动,为的是做最听话的病人。
后来他出了监护病房,转回了专科病房,临走时我给他写了一张注意事项,他一直放在身边。起初,我只是偶尔去看他,每次他都像小孩子一样的开心。
因为既往声带的问题,拔除气管插管后的他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家有美丽的三清山,想要带我去爬山。我说“一言为定,但是你必须努力锻炼,争取早点出院。”于是他计划着何时能出院,请我去家里坐客。
我加了他家人的微信,通过手机做起了他实时的远程监护医生,观察他每天为着康复努力运动,也见到了因为病痛折磨而寝食难安的他。
可是老天爷注定是要让我做个不“诚信”的人,他最终出现了感染,病情每况愈下。我越来越勤地去看他,他每次都支撑起来努力与我交流。我们商量着拼命想着各种方法调整治疗方案,但是效果始终不理想。
终于,那天的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神志已经有些淡漠。我走到他的床边,妹妹在他耳旁大声地说,“郑医生来看你了”。他努力地睁开了眼睛,想露出平时那种笑容,但是已然没有力气,手使劲地朝我的方向抬,却似乎压着万斤的重物。
我蹲在床边问他:“你和我回监护病房,我们再来一次吧。”也许经过了几个月的治疗,他累了,太累了,也许是对我失望了......良久,他轻轻地摇头,我的内心一下子崩溃,眼泪刷的流了下来。立刻别过头,起身离开,不敢再看他。
匆匆走出病房,我冷静下来,和他的家里人再次进行了专业沟通,希望能再次回监护病房做最后的努力。诚然这时的我,已经完全没了最初的信心满满,更多只是不舍而已......
最后看到他,是他家人发来的照片,他静静的躺在家里,或许是已经接受了一切生死,只是期盼和家人在一起,所以显得很平静很平静......
现在每每想起他,心里还会隐隐作痛,朋友建议说要做个成熟的医者,可以投入对患者的医疗,而绝对不要投入感情。
确实,医者并不是神仙,不能治愈所有的病患,所以医生需要的更多是理性,而非情感。但有时我觉得,似乎有些患者与你的相遇就是种缘分,这时感性一次又何妨?
医疗的过程可能存在种种无奈,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童话般的结局。医学的专注,注定不是冷冰冰的仪器设备,更需要互相的情感陪护。
珍惜医患之间的信任,竭尽所能地陪护,所有的医疗过程就会变得更温情、更无悔。
音频录制:罗榕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