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三分钟
4 亿中产财经资讯平台,专注深度财经商业报道。由财经媒体人杨瑞团队执笔,出品《广州租售同权》、《北京学区房多校划片》、《国家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等多篇千万级刷屏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柳州晚报  ·  最新!国企回应:不存在违规操作!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真・手有余香:华硕推出 MD102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三分钟

又被造谣!格力发声了

财经三分钟  · 公众号  ·  · 2025-01-20 20:11

正文


近日有网友造谣董明珠被停职审查。

谣言一经散布,迅速席卷全网,关于 “董明珠被停职审查” 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的阅读量瞬间突破了数亿次,而格力的股价也在谣言发酵几天跌近5%。随后,格力电器和董明珠迅速作出回应。

格力电器发布声明表示该消息纯属谣言,是对公司和董明珠个人的恶意诋毁,甚至会采取法律手段追责造谣者 。而董明珠也在社交媒体怒斥造谣者。

图源:微博

面对如此强硬的回应,微博上散布谣言的博主似乎已经将曾经“传言董明珠被停职审查”的信息删除了,至少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条消息。

了解发现,该博主在微博拥有17.5万粉丝,同时他还是一名作者,著有《宋金逐鹿》系列历史小说。在微博上,他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并非一般的网友。

图源:微博

不过近年,董明珠确实经常霸榜各大热搜榜单。这次是因为谣言,而早前是因为颇有争议的言论以及和小米的纷争。

早在10多年前,格力和小米就结下了“梁子”,在央视举办的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董明珠和雷军立下了“十亿赌约”,这看似是玩笑,但也反映出彼此之间存在的竞争。在这场赌约中,格力以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

虽然赌约是结束了,但两者之间的竞争却变得更加激烈。此后,小米不断加大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投入,所涉及的产品也已经不只有手机,还有空调、冰箱等。

而董明珠也带领格力开始走向多元化之路,除了在空调领域继续深耕,同样也开始涉足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等领域,同时加大在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布局。


随着两者之间的业务重合变多,在话题上也有了更多的捆绑。

2024年7月,“格力诉小米米家电风扇侵权一案胜诉”曾登上热搜。具体事情是,小米委托制造商造梦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米家小米电风扇 BPTS01DM 侵犯格力相关专利,制造商已向格力赔偿 185 万元。虽然最终是制造商赔偿,但登上热搜的却是小米。

图源:微博

另外,2024年12月,董明珠称小米因专利侵权赔格力50万元,事件也曾一度登上了热搜。

不过,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却在微博回应,称小米空调并无专利侵权及赔偿情况。

图源:微博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董明珠非要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扯小米和雷军,无非是为了流量。确实,说到企业家红人,没有哪个企业家比雷军要红。只要蹭上雷军或者小米,流量就会自动送上家门。

在疯狂追流量下,格力其实已经显现出了不少问题。和更直接的竞争对手相比,格力多元化和电商渠道布局都稍显落后。

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格力空调业务营收仍然占总营收的78% ,而其他业务的营收所占的比例不超过30%。

而在电商渠道方面,2024年“双11”期间,天猫销售额排名前五的家电品牌分别是海尔、美的、小天鹅、TCL、小米;京东排名前五销售额的家电品牌分别是海尔、美的、小米、小天鹅、格力。

随着家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单一的业务和渠道都会让格力在市场上显得力不从心。一个致命的弱点是,一旦空调业务的营收出现大幅度下降,格力电器的整体利润恐将急跌。


实际上,格力空调在2024年第三季度内销量已大幅下跌。2024年第三季度,格力空调销量 925万台,内销量630万台,同比下降36.4%,外销量295万台,同比增长8.46%。

董明珠1954年出生,现年已超70岁,她曾带领格力创造了一个辉煌时代。

1990年董明珠加入格力,从一个小小的基层业务员做起,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拼搏,攀上格力的权力巅峰,这并不简单。

在董明珠的带领下,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格力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一路飙升,从国内的20%市场占有率一路狂飙超40%。同时,她也打通了国际市场,现格力空调已经远销全球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种种的努力下,格力电器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厂变成了如今的国际家电巨头,而营收更是从2000年的不足100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2039亿元。

可随着新的竞争格局形成,年超70的董明珠能否帮助格力找到新的机会而再创佳绩呢?这要打一个问号。

回到这次谣言事件中,无论格力目前面对何种危机,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散布谣言这是非常不负责的行为,这种谣言不只伤害了董明珠、格力,也伤害了千千万万的投资者。

一切企图通过造谣来扰乱企业发展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

至于格力自身能否在困境之中找到新的出路,这背后需要更多可靠的战略和精准的眼光。盲目地投资新技术,或者布局新业务都不是好的选择。

扫码加入高质量交流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