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羽戈1982
羽戈新号。大道不行,各尽本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电梯内被捂嘴女孩妈妈发声# ... ·  3 天前  
舰大官人  ·  🌹-20241104121358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羽戈1982

范雨素需要的不是赞美,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羽戈1982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27 12:43

正文

 

 

范雨素女士以文字成名,然而在她身上,相比见识、勇气、爱心等,文字恰恰是最弱的一项。


那篇《我是范雨素》,令人惊呼“祖师爷赏饭”。写作的确需要天赋,甚至讲究“三分人事七分天”(赵翼诗),不过祖师爷并未眷顾范雨素,她的文字感,只能说质朴、生动,评价再高一点,便属过誉。


有些人会拿《我是范雨素》的开头来说事:“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如果读过席慕容的诗歌《青春之一》,也许他们的惊艳与击节会打一点折扣:

 

……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其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再看正文,完全是流水账的写法,章法、文采、叙事技巧,一样也无。小处偶有闪光,大处一片黯淡。借用冯唐的“金线说”,范雨素显然处于文学的金线以下,而且与金线距离甚长。范雨素倒也不缺自知之明,她坦言对自己的文字没有信心,不想靠文字改变生活。


指出范雨素作品的种种缺陷,并非苛责、否定,反而有助于我们认清其价值所在:《我是范雨素》拥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其力量,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在于文字所承载的故事与情感,在于文字所呈现的爱欲与命运,它们如此凄苦,如此厚重,如此悲悯,如此动人,足以使人遗忘文字的缺陷,甚至照亮了这些缺陷,笨拙成为了一种写实,啰嗦成为了一种温情。换言之,范雨素这样的生活,正需要这样的文字,倘若文字趋于华美、精致,也许会显得矫揉造作,适得其反。


范雨素说余秀华:“……那些媒体关注的点是残疾、情色,然后才是她的才华。”只须更换两个关键词,这个论断便适用于她。舆论对她的关注,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文字。这则从反向印证了一点:她的作品,与其说是文学,不如说是作为胚胎、雏形的新闻,其艺术价值远远小于社会价值。



范雨素手稿



《我是范雨素》之所以引起舆论关注,不仅因为,这是草根阶级的独立发声,而非知识人的代言,从而避开了被扭曲、过滤的危险,使底层生活显出了真切、热烈的一面;更是因为,范雨素的生活,无论物质的匮乏还是精神的丰盈,无论遭遇的曲折还是生存的坚忍,都超出了由快手和返乡手记联袂制造的乡村叙事,超出了许多公众对草根阶级浅薄、偏执的印象与想象。打个比方,《我是范雨素》好比一把粗粝的刀,以一种迟钝的手法,划破了知识人的傲慢、中产阶级的优越感与一个国家的迷惘和焦灼。


重申一下,范雨素最可贵的地方,不是文字,而是对文字的热爱;不是写作,而是高于写作的生活,以及种种生活态度与品质:她的底气,她的教育观,她对尊严的捍卫……这些事物,不消说在范雨素所处的底层,即便在中产、贵族,也是稀缺品。


范雨素的经历,如贫困、婚变、流离失所,换在他人身上,也许早已被压垮,匍匐于地,贱若草芥。她却吞下了这些苦难,然后轻轻吐出来,其叙事口气,并无过多悲戚和幽怨,而是平静、自信,偶尔还有一丝幽默。这足以使读者相信,她是一个有底气的人,她的生活是一种有底气的生活,哪怕所从事的工作需要她俯身、弯腰,她的精神脊梁却始终挺立,正如她的写作姿态:《我是范雨素》异于其同侪的一点,即在于这不是跪着、趴着,而是站着写出来的作品。


文中有一细节,尤其令人动容:“大女儿学会了看小说后,我陆陆续续去潘家园,和众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一千多斤书,即使取最低价,估计不下于五百元,这对前些年的范雨素而言,自是一笔不菲的开资。对此,王路感慨:“我读范雨素的文章,对她最欣赏的一点并不是文笔,而是她对女儿的教育。……能写出一篇好文章的人不在少数,而能在这种起点下,没有荒废孩子教育的母亲,不可以说不伟大。”


范雨素说,她努力向和她一样的弱者传递爱和尊严,“我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她的大女儿亦复如是,“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她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这是最朴素的教育观,胜过高头讲章,胜过千言万语。


说到尊严,范雨素对个体与阶级尊严的珍视和守护,应是她所有可贵品质当中最可贵的一点。如其访谈所云,做钟点工,做保姆,常遭歧视,然而她不曾把白眼和苦痛化作报复心理,不曾落入鲁迅所言的“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的丛林逻辑,相反,她会思考:“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除了捍卫个体的尊严,她还试图捍卫阶级的尊严,2015年3月29日,她在皮村工友之家的讨论会上激烈抨击艺术家对底层的介入方式,甚至质疑介入这个概念所隐藏的高高在上的歧视意味,她认为农民工的身份并不低人一等,与艺术家一样,都应该成为中性词。与此相应,她指出中产阶级之于农民工的优越感,其实是“自己哄自己”,“一场大病,一场金融风暴,大家可能都会一贫如洗,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财务”,这正应了我的论断:中产阶级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伪概念,今日中国,划开阶级的不是财产,而是权力,所以只有有权阶级与无权阶级……


这就是范雨素。这就是《我是范雨素》一夜成名的真正原因:不是文学的力量感动了这个国家,而是生活的力量震撼了这个国家。范雨素展现的不是底层生活的艰难困苦,而是在艰难困苦的底层生活当中,一个人的底气、爱心和尊严该怎么养成,怎么发光。


这样的范雨素,并不需要赞美,她粗陋的文字配不上赞美,她艰辛的生活不该被赞美;更不需要同情,同情基于强者与弱者之分,从财富和权力上讲,她是弱者,从精神和人格上讲,她完全可以平视那些所谓的强者;她需要的只是尊重,对人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抗争——无论反抗歧视,还是反抗命运,无论起于卑微,还是归于徒劳——的尊重,对“积极生活”——请允许我借用崔卫平老师的一本书名——的尊重。

 

2017年4月27日


供思考者i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