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琰究汽车
专注汽车行业投资研究,关注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智能汽车、车联网等领域,欢迎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豆瓣电影  ·  最高9.4,这才是代表国产的最高水平 ·  18 小时前  
津云  ·  今晚,哪吒全球登顶!超越星战! ·  昨天  
知危  ·  当一个非主旋律电影登顶票房冠军 ·  昨天  
南京广播电视台  ·  销量暴涨3000%!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琰究汽车

【天风汽车 崔琰团队】第二篇(上)!140页\/10万字鸿篇巨制!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浪潮”系列报告二:量变质变 撬动需求快马加鞭

琰究汽车  · 公众号  ·  · 2017-09-23 11:26

正文


提示


《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浪潮”系列报告二:量变质变 撬动需求快马加鞭》由于微信公号文章篇幅限制,我们分上/下两部分发布,本篇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已同步推送。


引言

新能源汽车的中长期大趋势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市场对产业发展节奏的态度始终踌躇不前。实际上进入2017年以来,产业变化节奏已经显著加快。因此我们特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梳理,从驱动力、其推动产生的量变、伴随并加速的质变、再到未来的演变等多个层次呈现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刻变化,希望对投资者当下的诸多疑问提供参考。完整报告篇幅近140页、字数超过10万,因此我们按“两项驱动力”、“量变+质变”、“产业结构变化”拆为三份系列报告。


本篇为系列报告二:量变质变 撬动需求快马加鞭。


另外两个系列分别为:


系列报告一:双轮驱动 车企转型号角已响(已发布);


系列报告三:产业结构 三向演变暗流涌动。

i.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否发生变化?


全球车企向新能源转型驱动力由双积分和特斯拉Model 3分别在政策强制和市场竞争层面实现深度切换。 2016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政策层面,作为占据1/3汽车市场的中国推出双积分政策,强制车企生产符合规定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市场层面,耕耘电动智能汽车领域多年的特斯拉推出了销售即将大放量的纯电动车型,Model 3,2018年销量有望超30万辆,成为几乎可与油车媲美的、过去不被车企与市场重视的新能源车型。双积分和特斯拉Model 3分别在政策强制和市场竞争两个方面,给予了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巨大压力。双积分一向是政策难点,在报告中,我们对方案以下细节进行了全面展示和剖析:

1)油耗积分与新能源积分的核算以及考核细则,包括两项积分的计算方式、挂钩考核的方式、惩处措施等;

2)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双积分方案对行业总量、对车企个体影响的要点。

在特斯拉及Model 3方面,我们细致归纳了:

1)特斯拉对汽车行业变革的引领,包括电动化、智能化、全新管理和商业模式;

2)并通过详细对比进一步展现了,Model 3对于特斯拉自身、对于汽车行业的突破之处。

ii.  在双重驱动力的推动下,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节奏如何?供给端方面,各家车企的行动计划是怎样的?


供给改善节奏已经开始加快,量变尤为明显。双积分和Model 3所带来的驱动,首先体现在全球主流车企,尤其大众、丰田等巨头车企对新能源、对纯电技术路线直转的态度上,同时还具体体现在行业整体的新能源车型投放量剧增上(2017年162款新车,2016年仅55款)。在报告中,我们细致梳理了

1)国内外车企投入、投放的具体规划;

2)并着重在行业总体与车企个体两个层面展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给端“量”的改善以及节奏情况(11家外资车企、5家合资车企、11家中国自主车企)。

iii.  供给端量变加速的情况下,产品品质提升速度如何?市场需求撬动是否由此而起?


量变必将伴随并推动质变,质变将明显撬动需求。 新能源汽车长久以来的核心障碍在于性价比的问题,即可接受价格范围内,产品品质尤其在续航、整车工艺、售前售后等多角度体现出来的相较于传统车的综合竞争力。我们结合消费者对新能源乘用车的具体需求,仔细梳理并分析了以下4大核心环节的具体进展以及未来目标:

1)动力电池的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正极材料和新体系电池的发展进展、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的规划及配套情况;

2)纯电平台所带来的产品品质提升:包括全球11家主要车企纯电平台的梳理;

3)售前宣传、售后服务体系的启动情况;

4)充电设施的持续完善:包括国内外基本情况、新兴充电技术等。

在供给加速改善的大背景下,这些终端用户所重视的核心要素,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2017年,我们已经能看到国内的比亚迪宋DM、上汽荣威e/ERX5、帝豪EV300,国外的特斯拉Model 3,丰田Prius Prime,雪佛兰Bolt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进入市场,推动消费者改观、推动市场发展,因此在报告中我们也进一步展现了:

1)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2017年以来加速回暖的情况;

2)全球范围内1.0时代优秀新能源车型的同与异;

3)全球范围内2.0时代新能源车型突出的进步性。

iv.  随发展节奏加快,新能源汽车具体的量、具体的结构性变化将如何?


2018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的一年,车型结构、市场地域、车企竞争等结构性演变也将加速发生。 伴随2017年巨量的新车投放,加之新能源车型更快的迭代速度,预计2017/2018年全球市场都将延续高增长。产业结构的演变,也将持续在产品、地域、车企等层面发生。因此我们通过详实的数据和资料,梳理分析了:

1)主要产品类型在短中期时段上的更替:短期的A00级车、中期的A级与豪华车;

2)全球主要市场地域的同与异: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的具体销售情况及形成原因,以及中国1-4线城市的结构性发展;

3)车企之间的差异:无论何种双积分应对措施、BEV/PHEV的选择、大车/小车的选择,自主、合资、外资、新兴车企都处于千军迸发的状态。


在汽车行业的巨变中,电动化绝对是最为轰轰烈烈的一股力量,趋势明确。更为重要的是,自2016年以来,行业在双积分和特斯拉Model 3的双重驱动下,已经明显加快了变革节奏,孕育紫万红千的东风迎面而来,行业上下游的感受也已非常强烈。在此,我们诚挚地希望通过这篇报告的细致梳理、分析与呈现,帮助大家更为明显地感受到这阵东风,更为清晰地看到东风拂面下的百花齐放之景。


(如需报告原文或相关数据材料,请与我们或对口销售联系。)


1. 摘要

积分和特斯拉Model3分别形成政策和市场驱动力,推动全球车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1)驱动力1: 双积分政策 接力补贴,以2020年产20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需要新能源正积分填补大量负油耗积分为纲,直接强制行业向新能源、低油耗转型,各大车企迅速跟进出台应对方案。 2)驱动力2: 特斯拉Model 3,作为新一代旗舰车型已于今年上市,订单量近50万辆,年产销直奔30万辆,而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仅5万销量,这种量级的跃迁完全扭转产业、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小众定位的认知,车企不进则退的压力迅速增加。

量变推动质变,加速转型带来供给端加速改善。 1)行业层面: 2017年规划新车型数迅速从2016年的55款增加到至少162款,明显加速备战。 2)车企层面: 全球至少27家车企宣布全面转型新能源,尤其规模最大的大众和丰田放弃原专一的节能技术、混动+燃料电池单一技术路线。国际车企逐渐形成以大众、日产雷诺、特斯拉、通用为一线阵营,福特、宝马、丰田为二线阵营的新能源转型格局。国内车企中,上汽自主、北汽新能源、吉利、比亚迪具备先发优势,规划详尽、谱系全面,全方位提升路径明确;后发车企如长城、广汽等也在加速布局、投放。先发+后进,合力推动的局势非常明确。


质变撬动需求,新能源2.0时代已经来临。 量变必然伴随并加速质变,新能源汽车持续改善的产品品质将进一步撬动市场需求。电池方面,政府和车企持续支持和投入,锂电池正极材料不断进化,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由100Wh/kg提升到200Wh/kg,2020年有望达到350Wh/kg;外加超级电池厂规模效应渐显,电池系统成本将显著下降,到2020年达到1元/Wh。整车工艺方面,目前至少已有11家车企开始研发纯电平台以提升新能源车型的设计、空间和成本优势。此外,售前宣传、售后维保、充电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发力完善,尤其北汽、比亚迪、知豆等先发车企。2017年全球市场回暖趋势非常明显,新能源汽车前6月累计销售44万辆/+46%,剔除中国后增速更高,达到56%。政策因素淡化、消费情绪回暖伴随2.0时代更具竞争力的车型进入市场,不仅包括海外的特斯拉Model3、丰田PriusPrime、第二代日产Leaf等,还包括国内的上汽E/eRX5、宋DM等,月度销量不断冲破以前少见的5,000辆水平。


到2020年,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每年都在40%以上,车型、地域、车企的结构演变持续进行。 预计中国2017/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分别为53万/86万辆,YoY+63%/+64%;2020年188万辆。预计全球市场2017/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为116万/181万辆,YoY+54%/+56%;2020年373万辆,4年CAGR为49%。 1)车型结构方面 ,A00级BEV短期将主导市场,A级和豪华车需求持续涌现,这三大条线都将出现爆款车。 2)地域结构方面 ,全球市场仍将以美国和中国为主,预计2020年份额分别50%和23%,较2016年分别提升6PP和2PP,欧州和日本市场继续跟随;国内市场一二线城市仍是新能源汽车先发区域,非限购城市需求将逐步启动,三四线城市A00级车将先行渗透。 3)车企竞争方面 ,双积分加速混战局面,2018/2019年竞争将越发激烈;各车企在BEV/PHEV和车型级别的选择上各有偏重;总体上自主具备先发优势,全新布局以“产品”为重,进军全谱系,合资起步相对较晚,先以“投放”为重,但品牌力强;龙头还未出现,千帆竞流更显爆款车的市场地位。


投资建议: 下游 整车龙头未现,建议把握新能源乘用车爆款车及其产业链机会(特斯拉、北汽、上汽、吉利),推荐:1)特斯拉产业链供应商: 拓普集团、国机汽车、旭升股份 ;2)新能源汽车优质零部件供应商: 奥特佳、银轮股份;三花智控、亿利达 (家电组覆盖)、 安洁科技 (电子组覆盖)、 宏发股份 (电子组&电新组联合覆盖);建议关注: 法拉电子 中游 CATL的龙头地位逐渐形成,一家独大与群雄主路的局势下建议关注CATL产业链,推荐: 先导智能、杉杉股份、国轩高科 ;建议关注: 亿纬锂能、江苏国泰 (除亿纬锂能、江苏国泰外以上3只标的由电新组覆盖,先导智能由电新组与机械组联合覆盖)。 上游 竞争最为充分稳定,需求量的增长将为龙头企业带来量价双增,推荐: 威华股份、江特电机、天齐锂业、赣锋锂业、雅化集团、诺德股份、华友钴业 ;建议关注: 洛阳钼业 (除洛阳钼业外以上7只标的由有色组覆盖)。


风险提示: 各国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出现反复、动力电池性能提升速度低于预期、动力电池成本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等。


2. 供给改善节奏加快:量变推动质变


双重驱动力推动量变,量变将伴随并加速质变。在双积分和Model 3的双重压力下,全球车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尤其过去坚守节能技术的大众以及油电混动路线的丰田,也在2016下半年改弦更张。2017年可以明显观察到新能源新车型数的迅速上升,根据我们的统计,新车型数已从2016年的55款猛增至2017年的162款(包括拟上市车型),车企投入投放已在市场上有所表现,量变的加速将代理竞争攀升,加之背后的资金、人才、政策在全产业链上蓄势待发,量变必将伴随并进一步推动质变,突破由此开始。本节报告将从车企投入、投放具体规划出发,从行业与车企个体两个层面来全面展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给端“量”的改善以及节奏情况


2.1. 行业层面:2017已成第一座山峰 备战2018


2017年新能源新车型大爆发,未来节奏将加快。 不论是新增车型数量还是新增车企数量,2017年均大幅增长,表现远远强于往年。2017年新增车企27家,新增新能源车型数量达162款,其中BEV新增111款,PHEV新增51款。根据目前的披露情况,2018年将新增新能源车型46款,其中BEV和PHEV分别新增23款和19款。2019年及之后的计划当前更新较少,但我们认为2017年是一个拐点或者可以当作新能源汽车元年,今年的爆发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真正开启,未来将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自主车企先发优势明显,2017年新能源新车型投放量大幅领先。分车企类型看,自主车企普遍积极,新能源车型数量相对而言更为丰富。2017年自主车企新增新能源车型112款,其中BEV新增88款,PHEV新增24款。但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和合资车企也在明显加快节奏。2017年合资和外资新能源车型分别新增16款和36款。从车型结构看,自主车企主要发力BEV,合资车企偏向于PHEV,外资车企则两者均衡发展。2017年自主车企新增88款BEV和24款PHEV,合资车企新增5款BEV和11款PHEV,外资车企则各新增18款BEV和PHEV。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外车企纷纷加码布局新能源,市场竞争必将愈演愈烈。




2.2. 车企层面:海外巨头奋起直追 自主车企马不停蹄


2.2.1. 海外车企加速转型 自主龙头目标远大


2025全球新能源销量将达1,000万辆以上,中国成为各车企重点布局的市场。 2017年初,各国主要汽车生产厂商陆续发布了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规划。到2025年,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划销量合计将达到1,215万辆-1,335万辆,计划推出的新能源新车型达200款以上。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的比重高达30%,大众和通用在中国的销量比重已达35%以上,福特和丰田也已达19%和12%。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市场已成为各国车企新能源汽车布局的重点部分。



外资车企加速转型,大众和丰田领航。 外资主流车企均将新能源车视为重点发展方向,纷纷制定战略方针,尤以大众和丰田转型加速最为明显。大众和丰田过去分别恪守于节能技术和混动+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也纷纷于2016年下半年,宣布加快向纯电路线的转型,其中大众促使了江淮大众的迅速落地,并抓紧布局了近20款新能源车型的陆续上市计划,丰田则投放了第一款PHEV并将纯电路线列为新能源的终极目标之一。此外,大众计划于2020年推出全新纯电动平台MEB,最终实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100万辆/年的目标。丰田将BEV和PHEV加入核心路线,并专门成立了纯电动汽车事业部,由总裁丰田章男直接领导,凭借其全球领先的混动技术优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50万辆。



自主龙头优势明显,目标更为激进。 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吉利、上汽乘用车、众泰等主流车企2016年新能源销量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份额。已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也更为丰富,数量遥遥领先。根据各车企的规划,到2020年,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吉利汽车以及上汽乘用车合计产销将达350万辆,新车型数量将多达60款以上,兼顾纯电动和插电混动,覆盖各新能源细分市场。



2.2.2. 各车企百舸争流 角逐中国市场


大众: 2025在华新能源销量占全球65%。 大众已上市的纯电动车型以VW e-Golf为代表,2016年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量分别达3,937辆和6,630辆;插电混动车型包括VW Passat GTE和VM Golf GTE,2016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分别11,553辆和13,836辆,此外,Audi A3 e-Tron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的销量也达到3,937辆和7,222辆。


到2025年,大众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00万辆/年,中国市场占比2/3。 大众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市场,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在华新能源车型规划。截至2020年,大众将基于现有的MQB平台向中国市场部署包括纯电动以及插电式混动在内的13款新能源汽车,并且都将为现有车型的新能源版本,其中国产新能源车型数量为10款,进口大众新能源车型数量为3款。此外,大众还将在2020年后开始向中国市场投放基于全新MEB平台打造的4款全新I.D.系列纯电动汽车。





通用:2020拟在华推出10+新能源车型。 通用此前已上市三款新能源车型,包括雪佛兰Volt、雪佛兰Spark EV以及雪佛兰Bolt,续航里程和电池容量逐年提升,其中Bolt的续航里程达238公里。通用尚未发布详细的车型规划,目前已经投放的车型有三款,分别是2016年在中国和美国同步上市的凯迪拉克CT6 PHEV、针对欧洲市场的纯电动车型欧宝Opel Ampera-E以及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上市的别克VELITE 5 PHEV和宝骏E100(目前只在柳州销售)。通用计划在2020年前在中国市场推出10多款新能源车型,涵盖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宝骏等多品牌,短期内将主要是现有车型的新能源版本,长期而言,将每年推出至少1款国产混合动力车,覆盖从弱混到强混,非插电到插电式的全类型新能源产品。




宝马: 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15%-25%。 宝马已上市的新能源车型中以BMW i3最为普及,自上市以来销量表现良好,2016年全球销量达257,00辆,续航里程为182.4公里,电池比能量达94kWh。纯电动MINI和BMW X3将标志宝马集团电动化战略第二个阶段的开始:2018年年底之前将提出40款全新及升级的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宝马品牌、Mini和劳斯莱斯品牌;2020年之前,宝马所有车系都具备电动选项;在2025年之前,将全球电动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比例提升到15%至25%,2021年推出一款续航里程较短的燃料电池车。新车型方面,宝马计划于2021年之前推出5款纯电动和4款插电混动,涵盖新i4 PHEV、新i8 BEV、i8 Roaster 、i8 Spyder以及iNEXT等。



丰田:调整战略发力纯电动,2050消除发动机车型。 丰田已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Prius Prime和RAV4 EV,其中Prius Prime2017年上半年在美国市场的累计销量达9,692辆。丰田此前一直聚焦氢燃料电池车和混动系统开发,但是在市场销量和扭转利润大幅下降趋势的压力下,丰田开始向包括纯电动车在内的全方位环保车战略倾斜。2016年底丰田宣布新成立EV事业部门,并且由丰田章男本人亲自负责。丰田的中期目标是加快推进PHEV车型,尽快实现纯电动量产。目前已确认的投放车型包括第四代普锐斯PHEV和卡罗拉、雷凌PHEV。长期目标则是在2050年消除发动机车型,HEV和PHEV占七成,FCV和EV占三成。



福特: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全球销量的10%-25%,未来全系车型都将引入中国。 福特已上市的车型中,插电混动Fusion Energi2016年销量达15,938辆,Focus Electric的续航里程为121.6公里(EPA)。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福特全球总销量的10-25%,未来新能源车将以插电式混动以及混动技术为主。中国作为福特重要的海外市场,福特中国发布的“2020战略”显示2016-2020年会在华新增投入114亿元,投放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20款新车。目前已确认将引入国内的车型包括2018年上市的福特蒙迪欧Energi PHEV和未来5年内将向中国市场投放一款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超过450公里的纯电动小型SUV。预计到2025年,福特70%在华销售车型都将提供电动版本,未来全系福特新能源车都会引入中国市场。



沃尔沃:2019起只推出电动、混动汽车,到2025年销量达100万辆。 沃尔沃已上市的新能源车型均为插电混动,其中XC90 T8的纯电续航里程为40公里,电池容量为9.2kWh,2016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9,481辆。根据规划,自2019年起,沃尔沃将只生产纯电动、插电混动和中性混动等3种新能源汽车,并计划在2025年卖出100万辆新能源车。2019-2021年之间,企业将会推出5款新能源车,3款将会是沃尔沃品牌,另外2款则是挂上Polestar品牌。而老式纯汽油车将会被逐步淘汰,到了2025年,沃尔沃将会把自己的产品变为“环保车”。




北汽新能源:双品牌战略推出18款全新产品北汽新能源:双品牌战略推出18款全新产品,2020销量50万辆。 北汽新能源专注发展纯电动汽车,目前的主力车型包括EU260和EV160,2016年销量分别为18,805辆和18,814辆,今年新上市的EH300的续航里程已达300公里。根据规划,未来将采用双品牌战略,现有北汽新能源品牌维持现有市场,而ARCFOX品牌将主打中高端市场,两者合计将推出18款全新产品,到2020年产销量规划50万辆。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经形成了EC、EU、ES、EV、EX、EH六大产品系列,涵盖A0级、A级、B级轿车以及SUV。而对于ARCFOX品牌,规划中将拥有BE11、BE21、BE31三个平台,主要指向小型车、紧凑型车和中大型车。




比亚迪: 2020新能源销量60万辆,覆盖各细分市场。 根据比亚迪的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总汽车业务90%,目标销量60万辆,纯电动36万辆,包括大中小紧凑型SUV全覆盖、8款轿车车型、5款以上新能源车。2017年,唐100、秦100、宋DM、2017款秦EV300、2017款e5 300、2017款唐陆续上市,在产品矩阵上的完善布局,形成DM-EV的多重产品线矩阵,确保了在各细分市场处处布局。尤其是秦、唐、宋三个主力车系,就像是比亚迪的三驾马车,在各自细分领域攻城略地。未来比亚迪将加速新能源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实现全面覆盖。



吉利:2020节能+新能源销量180万辆,占比90%。 根据吉利的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180万辆(包括HEV),占总销量 90%,其中BEV 35%、PHEV和HEV 65%。目前已确认要投放的新车有10款,包括3款 BEV、4款 PHEV以及3款 HEV。其中,帝豪EV自2015年上市以来销售情况一直不错,2016年销量达17,181辆,属于上量的A级电动车。2017年已推出帝豪EV 300、远景X1纯电动,预计年内还将推出远景X3、帝豪PHEV以及领克01。新能源汽车平台主要包括生产领克系列的CMA平台和将于2020年推出纯电动汽车平台PMA,其中CMA平台为全燃料平台,可按需生产;PMA平台将涵盖A0、A级及A+级,包括轿车、SUV和跨界车型。




2.3. 小结

新能源汽车行业量变已然发生。 从行业层面看,不论是新增车型数还是新增车企数,2017年均出现大幅增长,表现远远强于往年,备战2018年的意图明显。2017年全球范围内首次投放/计划投放新能源车型的车企至少在29家以上,新增新能源车型数量预计将达162款,而2016年这个数只有55款。从车企层面看,根据全球各车企发布的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规划,到2025年,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划销量合计将达到1,215万辆-1,335万辆,计划推出的新能源新车型达200款以上,而中国则成为各车企重点布局的市场。


大众和丰田领航,全球主流车企加速转型。 大众、丰田,这两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过去分别恪守于节能技术和混动+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也纷纷于2016年下半年,宣布加快向纯电路线的转型,其中大众促使了江淮大众的迅速落地,并抓紧布局了近20款新能源车型的陆续上市计划,丰田则投放了第一款PHEV并将纯电路线列为新能源的终极目标之一。大众规划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00万辆/年,中国市场占比2/3;丰田则调整战略发力纯电动,到2050消除发动机车型,HEV和PHEV占七成,FCV和EV占三成;宝马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15%-25%;福特规划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全球销量的10%-25%,未来全系车型都将引入中国,并拟与众泰设立合资公司生产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沃尔沃自2019起只推出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销量达100万辆。


各车企百舸争流,角逐中国市场。 自主车企相对起步早,产品谱系不断完善,先发/补贴优势明显。自主车企普遍积极布局新能源,北汽、比亚迪等相对领先车企的全新布局以“产品”为重,以尽快实现全谱系覆盖。北汽新能源将采用双品牌战略推出18款全新纯电车型,2020年目标销量50万辆;比亚迪2020年新能源目标销量60万辆,覆盖各细分市场;吉利则规划2020年节能+新能源销量180万辆,目前已确认要投放的新车有10款。合资车企起步较晚,在政策压力下,自今年起布局新能源市场的节奏明显加快,先以“投放”为重,推出旧车型改装新能源版本,再逐步引进新车型。大众计划2020年前向中国市场引入13款新能源车型,2020年后继续投放基于全新MEB平台打造的4款I.D.系列纯电动汽车;通用拟于2020前在华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福特规划未来全系新能源车型都将引入中国。


量变只是一个开端,它将伴随并推动产品的质变,否则量变毫无意义。 随着车企不断加大投入和新车型的投放,我们认为量的增加将有利于推动高性价比新能源车型的面市。而越来越多的车企布局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无疑会导致竞争愈演愈烈,加之背后的资金、人才、政策在全产业链上蓄势待发,量变必将伴随并进一步推动质变,突破由此开始。


3. 供给改善节奏加快:质变撬动需求

新能源汽车质的加速改善将撬动市场需求。长久以来,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疑问除了政策,就是产品相较于油车的竞争力。供给端的加速量变,同时带来也推动了质变。质的变化,将由动力电池性价比、新能源车特有的整车工艺、售前售后服务、充电设施等多方面因素来体现。本节报告将结合消费者对新能源乘用车的具体需求,来进一步展现以上诸多方面的具体进展以及未来目标。2017年,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乘用车消费情绪加速回暖,同时大量品质大幅提升的全新车型进入市场,本节报告还将以2017年为分界,介绍全球范围内1.0时代优秀新能源车型的同与异,以及2.0时代新能源车型突出的进步性。


3.1. 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纯电动汽车组成主要包括电源系统、驱动电机系统、整车控制器和辅助系统等。 内燃机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4大部分组成,发动机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变成机械能,再通过底盘上的传动机构,将动力传给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纯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取消了发动机,底盘上的传动机构发生了改变,根据驱动方式不同,有些部件已被简化或省去,增加了电源系统和驱动电机系统等。典型纯电动汽车组成主要包括电源系统、驱动电机系统、整车控制器和辅助系统等。动力电池输出电能,通过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运转产生动力,再通过减速机构,将动力传给驱动车轮,使电动汽车行驶。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兼具发动机和电机,包括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 在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上,由发动机带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和动力电池输出的电能,共同输出到驱动电机来驱动汽车行驶,电力驱动是唯一的驱动模式。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采用发动机和驱动电机两套独立的驱动系统驱动车轮。发动机和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耦合器、减速机构来驱动车轮,可以采用发动机单独驱动,驱动电机单独驱动或者发动机和驱动电机混合驱动3种工作模式。混联式驱动系统是串联式与并联式的综合,发动机发出的功率一部分通过机械传动系统输送给驱动桥,另一部分则驱动发电机发电。





新能源汽车“得动力电池者得整车”。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成本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电”系统,而动力电池成本又是重中之重。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来看,动力系统合计占比约50%,其中电池占到38%,电控和电机占比约12%。整体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是传统燃油车的2倍左右。




3.2.1. 政策:路线图确定2020/2025目标


2020年中国目标动力电池比能量达到350Wh/kg,电池系统成本降至1元/Wh。 普及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是实现其经济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与传统燃油汽车相当,而动力电池又是新能源汽车降低成本和增加纯电驱动行驶的续航里程的关键。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6年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是中国动力电池技术提升阶段,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将达到350Wh/kg,电池系统成本降至1元/Wh;2025是产业发展阶段,比能量达到400Wh/kg以上,系统成本持续降至0.9元/wh;2030年进入产业成熟阶段,比能量达到500Wh/kg以上,成本进一步下降0.8元/wh。



2020年美日动力电池比能量分别达350Wh/kg和250Wh/kg。 美国计划到2017年动力电池比能量提高至250Wh/kg,2020年达350 Wh/kg,在2017-2027年进行新体系电池技术开发,实并现商业化应用。日本也制定动力电池比能量目标,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250Wh/kg和500Wh/kg,到2020年进行高容量正、负极材料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到2030年进行新体系电池的开发。德国政府计划在2017年实现110Wh/kg的能量密度和300美元/kWh的成本,在2020年实现130Wh/kg的能量密度和280美元/kWh的成本。



3.2.2. 技术:正极材料进化+新体系电池 能量密度不断上行


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成本均主要取决于正极材料。 通常整车集成的是电池系统(包括电池组和BMS控制系统),而电池系统往下又可分解为PACK、单体、电池材料。对于一个电池单体,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及其它材料组成。而这四种材料各司其职,在放电时,锂离子和电子从负极脱出,电子经由外部电路到达正极,而锂离子则通过电解液进入正极,在正极中锂离子、正极材料、电子重新结合,从而完成电流传导。隔膜的作用则是将正负极分开、防止短路。 因此,电池放电量的大小就由正负极决定,也就是容纳更多包括锂离子在内的活性材料。由于目前普遍采用石墨类碳材料做负极,比容量超过350mAh/g,而正极材料则通常由钴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即三元锂)组成,比容量通常低于200mAh/g。即负极“活性”>正极“活性”,所以电池的能量密度是由正极材料所决定。而从动力电池的成本结构来看,正极材料也占了单体电芯的很大部分。



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重心已转向三元锂电。 正极材料方面,90年代早期的第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以钴酸锂为主;第二代锂电池,以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为代表,在本世纪早起逐步商业化;第三代的锂电池,为全面提高锂电池性能,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于近几年发展起来,其正极材料主要包括镍钴铝三元和镍钴锰三元。当前动力电池当前有2个主流设计,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采用三元(镍Ni、钴Co、锰Mn或者镍Ni、钴Co、铝Al)锂电池+高级的电池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三元锂电能量密度大的优势;一种则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相对简单的电池管理系统。鉴于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的核心参数,短期来看,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心已转向三元锂电,长期而言,包括高镍材料、高电压材料以及富锂氧化物固溶液材料等高压、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是未来发展趋势。




新体系电池包括固态电池、锂流电池及金属空气电池。 固态电池可以解决安全性、能量密度以及特殊功能(比如柔性)等需求,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技术路线接近了工业化的条件,在近几年内应该会有产品问世。锂流电池能够解决循环与枝晶安全性是大问题,其技术成熟时间可能要更长,解决的主要是高能量密度方向的需求。金属空气电池理论上可以取得极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实际上还面临着过电压大、反应动力学不畅、空气中的杂质气体副反应等问题,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走上工业化需要的时间可能较长。根据中国的技术路线规划,预计2030年固态电池和锂硫电池能够量产推广。




丰田的硫化物固态电池有望于2020年实现产业化。 固态锂电池中,硫化物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低廉的成本,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丰田、三星、CATL、丰田等国内外企业均纷纷加速布局,这其中以丰田技术最为领先。丰田在2010年就推出硫化物固态电池,2014年其实验原型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截止到2017年初,丰田固态电池专利数量达到30件,远高于其他企业。据丰田高管透露,丰田或将在2020年实现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国内企业CATL在硫化物固态电池方面相对领先,正加速开发纯电动汽车用的硫化物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3.3. 整车成本下降:电池性能提升+规模效应


3.3.1. 锂电池规模效应渐显 助力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


根据SNE Research的报告,三星、LG、松下、CATL、比亚迪等锂电池龙头的订单开始积累到2022年,到2022年这些企业的订单规模为290-450亿美金,而2020年这几家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在33.5-50Gwh。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预计在2020年达产达标,届时产能可达35GWh。当前,韩国电池供应商已经在大规模投资于新产能,中国供应商也是如此,上汽联手CATL布局动力电池厂,预计到2020年产能将超过50GWh。根据目前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的扩产计划,到2020年合计产能将超过370Gwh/年,大概是需求量的2倍以上。锂电池供过于求导致主动权掌握在下游整车厂手中,整车厂议价能力加强,有利于其成本的下降。



性能提升+规模效应可使电池(整车)成本大幅下降。 具体到生产方面,根据大众公布的数据,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能够使得电池成本 下降30-40美元/kWh ,系统材料费用和组装费用大约分别能 节省10美元/kWh和30美元/kWh ,而产能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也将使得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至更低的水平。


表28:全球主流动力电池配套情况

资料来源:D1EV、盖世汽车、公司官网等、天风证券研究所


3.3.2. 国外主流车企降成本已有成效 未来将加速


国外主流车企成本下降速率和目标更激进。 全球主要车企降成本均取得一定的进展,奥迪当前特定车型的电池成本已经降到 114美元/kWh,雪佛兰Bolt量产第一年(2016年底-2017年底)电池成本为145美元/kWh,特斯拉2016年电池系统成本(GF投用前)低于190美元/kWh,而model 3最新搭载的21700圆柱型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30%,预计低于133美元/kWh。大众则制定了详细的MEB电池成本下降目标,致力于将电池成本从2016年的180美元/kWh降至2018年大规模量产时的135美元/kWh,再降至2020年的93美元/kWh。



3.3.3. 国内车企携手锂电龙头 成本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对于电动车而言,动力电池的成本空间最大。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成熟,各大车企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以期尽快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主机厂们通常都会选择以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切入点。自从特斯拉和Panasonic合作打造 Gigafactory 以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慢慢也发现,从长远角度出发,自建/合资成立电池落地项目或许要比与供应商合作更有利于控制成本。因此,北汽新能源、吉利、上汽等主流自主品牌均已开始布局电池工厂,丰田、戴姆勒、上汽通用等合资/外资车企也已经或者计划开展动力电池项目,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整车成本。




国内锂电池龙头CATL积极布局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可实现250Wh/kg。 CATL的产品以方形铝壳电池为主,正极材料包含磷酸铁锂和三元。在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两条路线上,储能和大巴因为安全、成本和产品实用性的考虑,主要走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乘用车领域,2015年开始CATL全面转向三元材料,为宝马、吉利等企业提供三元电池组。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网站数据,2016年CATL在车用磷酸铁锂市场的市占率为22.9%,排名第二;在三元电池市场的市占率为25%,排名第一。目前,CATL在磷酸铁锂上可以做到单体能量密度120Wh/kg,电池包达100Wh/kg,三元电池单体电芯的能量密度可实现250Wh/kg。


CATL目标2020年能量密度做到300Wh/kg以上,成本下降到0.8元/Wh 。“十三五”期间,CATL将致力于高镍三元/硅碳电池研发。引入硅基合金替代纯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提升到300Wh/kg以上,理论上限约350Wh/kg,成本也将大幅降低至0.8元/Wh以下。对于更高能量密度目标的进一步达成,以金属锂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已成为必然选择。目前,CATL正在加速开发电动车用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的步伐,在聚合物和硫化物基固态电池方向分别开展了相关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3.4. 纯电平台:打造更好的新能源汽车


汽车平台化和模块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汽车平台是指汽车从开发阶段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设备基础、生产工艺、制造流程乃至汽车核心零部件及质量控制的一整套体系。模块化是指当汽车平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零部件的通用率不断提高,汽车各部件总成例如发动机总成、变速箱总成、悬架总成、车身部件及电气系统等都像乐高积木一样以模块的形式自由组合,从而厂商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开发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车型。汽车生产平台化能有效降低车型开发成本,还能提高开发效率,缩短车型的研发周期,降低车型的研发生产。并且,还能够帮助汽车厂商实现旗下各品牌之间的技术共享,满足全球化市场的不同需求。



新能源汽车共用模块多,适合模块化生产。 尽管新能源汽车分类复杂,但其中共用的模块较多,在开发过程中可采用模块化方法,共享平台、提高开发速度。总体上讲,整个新能源汽车可分为三级模块体系,其中二级模块最为复杂。一级模块主要是指执行系统,包括充电设备、电动附件、储能系统、发动机、发电机、离合器、驱动电机和齿轮箱。三级模块体系中,包括电池单体的功率型和能量型,永磁和异步电机的水冷和风冷形式,控制系统的三级模块主要包括硬件、底层和应用层软件。


二级模块分为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两部分。 执行部分包括充电设备的地面充电机、集电器和车载充电机,储能系统的单体、电箱和PACK,发动机部分的气体机、汽油机和柴油机,发电机的永磁同步和交流异步,离合器中的干式和湿式,驱动电机的永磁同步和交流异步,齿轮箱部分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包括AMT、AT和DCT等)、行星排和减速齿轮;二级模块的控制系统包括BMS、ECU、GCU、CCU、MCU、TCU和VCU,分别表示电池管理系统、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发电机控制器、离合器控制单元、电机控制器、变速器控制系统和整车控制器。



电动汽车专用平台:新平台,新设计。 电动汽车的平台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开发全新平台,二是基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平台进行开发。在传统汽车平台上通过改造已有平台进行电动汽车的生产制造,其成本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原有平台的固有设置也给电动车设计带来了一些局限性,开发全新的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限制:

1) 内部空间更大: 基于原有平台开发电动车,动力电池往往会占据后背箱空间;

2) 续驶里程设计更长 :基于原有平台开发电动车,给电池预留的空间较小,进而限制续航里程;

3) 动力性更充分发挥: 基于原有平台开发电动车,不能充分发挥电动车的优势等。


但是新平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增加了成本。短期来看,基于原有平台的改装成本更低,可能更具经济性,但从中长期来看,则会局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因此开发全新电动汽车专用平台在战略上是最佳的选择。



大众MEB平台以纯电动为主,兼顾插电式混动。 以大众MEB平台为例,MEB平台的构架是由底部的电池组而展开,打造更长的轴距和更短的前后悬,营造出更大的内部空间。得益于MEB平台的纯电动化优势,MEB虽然是一个覆盖A-B级车尺寸的平台,可是其内部却可以营造出B-C级车的空间。然后通过不同设计的车身、拥有更多选择的中央电脑元件,以打造不同尺寸的车型。MEB平台以纯电动车生产为主,并可兼顾插电式混合动车型,基于该平台开发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有望达到250km-500km。目前大众在MEB平台上规划了4款车型,分别是I.D.两厢车、跨界SUV、革新的大型SUV和充满未来感的轿车。



美国密歇根大学交通学院归纳了以下两种平台策略和两种设计思路:

1) AEP:Adapted Electric Platform,使用原来的传统车的平台,做单独的电动车设计;

2) NEP:New Electric Platform,发开全新平台,可以使用全新设计;

3) NEVD:New Electric Vehicle Design,全新电动车设计,不必迁就旧平台;

4) AEVD:Adapted Electric Vehicle Design,在原有传统车平台上设计电动车,需要迁就旧平台。


根据NEP、AEP、AEVD、NEVD的组合可以得到A、B、C三种电动汽车平台 。其中,A类(AEVD-AEP)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福特公司,包括混合电动车,插电式混合电动车、纯电动车,另外还有奥迪A3 e-tron,宝马Mini-e等;B类(NEVD-AEP)代表有Leaf纯电动,丰田普瑞斯,通用Volt和Bolt;C类(NEVD-NEP)代表主要是特斯拉和宝马i3、i8。从C类型(NEVD-NEP)到A类型(AEVD-AEP),电动车平台跟燃油车平台可以共用的程度越来越高。


有些车企的平台会在A、B、C三种类型中发生迁移 。例如,大众在2015年启动了MEB(modular electric toolkit)全新电动车平台,梅赛德斯也启用EVA电动车模块化平台,宝马则开发了FSAR(flat battery storage assembly)电动车平台,这些新平台都是C类型;雪铁龙从A类型转移到B类型;Nissan在2016年也宣布准备启动新的电动车平台,从B类型迁移到C类型。





风险提示

各国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出现反复、动力电池性能提升速度低于预期、动力电池成本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等。


提示


由于篇幅限制,报告被分成两部分,此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已同步推送,欢迎参阅!


感谢实习生郑青青对本报告的贡献。


相关声明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浪潮”系列报告二:量变质变 撬动需求快马加鞭》

对外发布时间

2017年09月02日

报告发布机构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崔琰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111051610000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