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婆姨又把我骂了一顿。 ... ·  昨天  
财宝宝  ·  多说好话-20250216135610 ·  2 天前  
财宝宝  ·  中考是命运之考。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文史 | 陈寅恪“在史中求史识”一例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0-21 20:59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0日期。

原文 : 《陈寅恪“在史中求史识”一例》

作者 | 厦门大学  谢泳

图片 | 网络


俞大维晚年回忆陈寅恪,说他研究历史是要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即“在史中求史识”。 陈寅恪论文中,有很多看似纯粹的历史问题,但细察著述时间并结合当时背景,一眼即可看出他为文的苦心。过去许冠三、余英时、汪荣祖几位先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常举的例子是西安事变后,陈寅恪写《论李怀光之叛》;1951年,中国外交“一边倒”,陈寅恪写《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等。许冠三对此似有微词,他在《新史学九十年》中,说陈寅恪这个外表与政治不沾边的学人,偶尔也弄弄“影射史学”。其实陈寅恪不是在搞“影射史学”,“影射史学”有特殊含义,通常是指高层有意借谈历史事件,而在现实中实现某些具体政治目的。学人自己对现实的真切感受,借历史事件发明,应当说还是在“史中求史识”。



陈寅恪对中国历史极为熟悉,他的高明处是现实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能及时在历史中寻到极为恰当的同类史实对应,他晚年诗中所以多有高妙比喻,也是丰富历史知识和高超联想能力相合的结果,他这个能力在同时代的史学家中无出其右。 他在这方面非常自觉,极有兴趣且乐此不疲。陈寅恪晚年的学术工作,其动机也是在从历史中寻一个与现实极为相似的史实加以发明,因为只有找到与现实相应同时也与个人经历和情感能产生共鸣的历史现象,才更适于抒发自己真实的现实感受。最能见出陈寅恪此方面性情的是他写于1932年4月的 《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 一文。


《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是陈寅恪整理的一件清代史料,陈寅恪何以对这一史料产生兴趣?关键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时局。当时的情况是主战声浪高过主和,文人学士多大言高论,迎合群声。陈寅恪此文即在此背景下完成。



明末崇祯本有与清人议和机会,后因明人陈新甲泄密让崇祯颜面大失而终告失败。陈寅恪在本文中抄引了《明史》、《清史稿》相关史料,证明高鸿中议和条陈与史实相合,确有其事。陈寅恪大发感慨:“沈阳当日明室降臣,其于和议条件,所论至苛。盖渐染中原士大夫夸诞之风习,匪独大言快意,且欲藉此以谄谀新主,是诚无耻之尤者矣。其实崇祯季年,虽内忧外患不可终日,然究为中华上国,名分尚存,体制仍在。朝鲜前例,岂得遽以相加?故清廷报书亦仅欲以宁远为界。与鸿中所陈‘以山海(关)为界也罢’之第二说不甚相远。此本当时较切情事之议,自异乎外廷夸大之言也。”(《陈寅恪集·金馆丛稿二编》第144页,三联书店,2009年)


陈寅恪对历史大事有自己独立判断,绝对不随声附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陈寅恪更多想的是如何才能不亡国,以图日后再起。当时中国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大体均持此论,谁也不会想到后来突然发生了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后,1937年7月14日,吴宓在日记中说,有一天他和陈寅恪散步谈起时局:“寅恪谓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此次事变,结果必为屈服。华北与中央皆无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保全华南,悉心备战;将来或可逐渐恢复,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矣云云。寅恪之意,盖以胜败系于科学与器械军力,而民气士气所补实微。况中国之人心士气亦虚骄怯懦而极不可恃耶。宓按寅恪乃就事实,凭理智,以观察论断。但恐结果,徒有退让屈辱,而仍无淬厉湔祓耳。”(《吴宓日记》第6册第168页,三联书店,1998年)

陈寅恪是以历史经验判断当时事实,但谁也没有想到后来又发生了“珍珠港事件”,如果没有偶然的突发历史事件,应当说陈寅恪由历史经验中求教训的告诫,眼光非常远大。



在《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一文最后,陈寅恪说:“杨嗣昌陈新甲等皆主和议,而新甲且奉其君之命而行者。徒以思陵劫于外廷之论,不敢毅然自任,遂至无成。夫明之季年,外见迫于辽东,内受困于张李。养百万之兵,糜亿兆之费,财尽而兵转增,兵多而民愈困。观其与清人先后应对之方,则既不能力战,又不敢言和。成一不战不和,亦战亦和之局,卒坐是以亡其国。此残篇故纸,盖三百年前废兴得失关键之所在,因略征旧籍,以为参证如此。”

陈寅恪的这个认识应当说持续一生,他晚年撰《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讲到甲午之役,引述黄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中义宁父子对李鸿章时看法,当时陈三立曾有电报给张之洞,内有“请诛合肥以谢天下”之语。陈寅恪认同这个看法:“不在于不当和而和,而在于不当战而战”。黄秋岳认为,以合肥之地位,于国力军力知之甚详,明烛其不堪一战,而迫于慈禧之威与书生贪功之切,不惜以国家为孤注,用塞群生之口,这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不负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