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神经介入在线

方兴为爱·第99期 | 细节决定成败

神经介入在线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08-19 18: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期作者







王铁军



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至今。于2011年9月-2013年3月间于北京天坛医院完成在职研究生学业及进修急诊介入诊疗技术,后回到大兴区人民医院开展神经介入诊疗工作。7年间,完成介入诊疗手术2000余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先后发表论文及个案报道数篇。目前担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理事等职务。





作者:王铁军 袁景林 杨海华 任伟超 陈娜 姜铃先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近日有这样一个患者,从就诊的整个流程看按部就班。但在取栓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细节,处理的不好极容易出现意外,特分享给大家。

患者,女性,66岁,被发现意识不清3个小时送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慢性肾炎病史。入院时查体:神志模糊,双眼向左侧凝视,言语不能,右侧肢体坠落试验阳性。NIHSS评分14分。因患者为醒后卒中,完善头颅多模式CT检查提示左侧大片低灌注区。
头颅CT平扫未见出血,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

CTP提示存在大片的低灌注区,失配体积100.4ml,失配比率3.26。

很显然,这是一例典型的大血管急性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各大指南强力推荐的治疗方式。这个病人因为发病时间不明,且来院时合并头面部的摔伤,所以直接上台行血管内治疗。

主动脉弓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未见明显显影。
指引导管到位后行超选择脑动脉造影明确了具体的病变部位,为颈内动脉末端的T形病变。
微导管到位造影显示远端管腔通畅。
支架释放后造影显示血栓主体位于大脑中动脉,部分血栓嵌入到大脑前动脉A1段。
支架拉栓一次后变成了这样,大脑前动脉A1段的血栓不见了。
微导管再次到位造影显示远端通畅。
支架再次释放。
这一次支架联合抽吸成功再通。
术后正位造影显示血流完全再通。
标准侧位造影未见明显血栓移位。mTICI分级3级。
这是取出的血栓。
术后CT未见出血,左侧基底节区病灶部分显影。
去APP下载取消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即刻改善,凝视消失,语言功能恢复,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
完善了核磁检查显示血管再通良好。
下面做一下手术复盘。
这个患者是一个典型的T形病变。术中比较容易发生血栓的逃逸,尤其部分血栓跑到大脑前动脉后导致大脑前动脉的栓塞。术中造影可以见到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已经有部分血栓的嵌入,如果按照常规的操作,将中间导管跟进到大脑中动脉进行拉栓,则极有可能导致大脑前动脉内的血栓被切割而发生逃逸。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了如下办法。 第1种方法,可以采用球囊导引导管对近端进行封堵,从而阻断正向血流,避免血栓逃逸,但患者已经使用了指引导管,如果再使用球囊导引导管将大大增加患者的负担。 第2种方法,可以采取双支架技术,即分别将支架放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采用钳夹的方式将血栓取出,这种方法无疑也会增加患者的负担。 第3种方法,可以先将血栓带出大脑前动脉,第2次采用抽拉结合技术将其完全取出,这种方法不额外增加患者负担,简直是急诊手术必备良方。
为了将大脑前动脉内的血栓带出来,我将中间导管控制在颈内动脉C7段,并维持好其头端的位置不动,一边回拉支架,一边中间导管抽吸,再加上指引导管导致的管腔占用甚至痉挛阻断,部分起到了球囊导引导管的作用。第1次拉栓后虽然没有完全再通,却顺利的将大脑前动脉内的血栓带出大脑前动脉,为第2把取栓成功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这例患者取栓的一个小小细节,如果没有注意到,导致血栓向大脑前动脉远端逃逸,将导致预后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email protected]




进入 和缓学术 ”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说明: 本文页面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均受版权保护,归神经介入在线及其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允许和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复制或使用。如果需要使用相关内容,请事先与相关权利人取得联系,并按照许可协议规定使用,同时注明来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