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医改政策的推波助澜下,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洗牌革命。
检验科设备作为IVD生态链的核心,当投放、捐赠、低价中标的合规性面临挑战,检验科未来采购逻辑变迁将重塑整个产业链条。带量采购的利剑是否会从试剂延伸到设备领域,厂商们面对的不仅是价格体系的考验,更是商业模式的升级。这场变革中,有的企业深陷价格战的泥潭,有的却借势重构护城河——技术与生态的角力,正在重塑行业竞争的本质。
❶ 集采2.0时代:从“啥都要卖”到“如何卖掉”
从新冠试剂集采到生化、发光联盟带量,价格透明化掀开了传统试剂购销模式的神秘面纱。集采导致价格承压(生化试剂降幅69%-77%,免疫试剂贴近50%),然而集采推动的国产化并没有让产业链真正受益,头部企业以价换量后并没有增收增利。
疫情期间,内卷状态下各大企业纷纷进行扩产线,啥都要。产能饱和的当下,啥都有并不表示啥都能卖掉。
迈瑞算是为数不多横向多产品线发展后,依托强大的营销体系才有所突破。
集采2.0时代,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应该聚焦核心产品、拳头品类,从粗放扩张转向精准运营,通过核心产品聚焦、新兴市场开拓,实现结构性突围。
❷ 海外市场,从如何准入到如何竞争
根据Kalorama最新数据,全球非新冠IVD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的947.97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1163.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2%。
图源:国投证券
目前来看,整个体外诊断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和区域性分化。
海外来看,北美(美国+加拿大)以48%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首位,西欧占比29%,两者技术要求严苛且被外资巨头长期把控。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通过差异化路径逐步渗透:毒检、优生优育POCT产品已在北美低门槛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拉美、中东、东欧、印度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合计规模约142.93亿美元,沙特、土耳其等中东国家医疗基建投入加大,为性价比优势显著的国产IVD提供机遇。
新产业生物海外收入成为主要增长引擎,验证了全球化布局对冲国内利润下滑的逻辑。
市场准入并不代表产品能卖好,但有了入场券,才有扩张的机会。
❸ 新技术,新场景引领新增长
国内细分市场各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有所不同
-
传统PCR技术仍为主流,但基于NGS的二/三代测序在肿瘤早筛、伴随诊断和感染病原检测中的应用加速。例如,tNGS(靶向测序)和mNGS(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领域的临床转化成效显著。
-
结合微流控技术的分子POCT,通过集成样本处理、反应和检测的芯片技术,实现“样本进-结果出”的闭环,应用于急诊、基层医院场景,如呼吸道感染、儿童急诊等领域。
-
AI辅助诊断正在成为新的热点,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检测结果解读,如流式细胞数据分析、质谱图谱识别、病理智能阅片等,降低人工操作误差并提升诊断准确性。
-
伴随靶向药研发,基于NGS和数字PCR的伴随诊断试剂盒需求增长,推动个体化用药。
-
基于ctDNA甲基化、外泌体和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用于肿瘤早筛(如结直肠癌、肝癌)和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
-
高通量多联检优势在自身免疫病、过敏原检测中凸显,替代传统ELISA
-
MALDI-TOF在微生物鉴定、核酸质谱在SNP分型中的应用普及。
-
新场景挖掘:宠物诊断、法医毒检、微生物快检等领域成为增长点,差异化竞争避免内卷。
结语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逻辑越来越清晰,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构建马太效应,创新型企业通过细分领域突破求生,
国内IVD新技术将向
精准化、智能化、便携化
方向发展.
当IVD竞争进入“技术密度×生态广度”的复合维度,单纯的价格厮杀已成过去式。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真理——唯有持续做功对抗熵增,才能避免沦为时代洪流中的背景噪声。
原创声明:本文系体外诊断价值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合作:13617661519
来源:
体外诊断价值圈 作者:老陈。订阅号若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