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女人们最最幸福的日子——双十一,一个快乐的剁手节
刚刚!
2017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在13点09分达到1207亿元,创新记录啦
!各位美女粉丝们,说说你们都贡献了多少吧
老司基不剁手,在周末阅读之余,来跟大家谈谈如何做一个幸福的基民。
在阅读中,老司基看到一个财经媒体人士倡导的一个“幸福公式”,灰常有意思。
幸福=供给/需求
其中,“供给”是指一个人在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以及在安全、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各种供给;“需求”则是指对于以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据说,用这个公式可以衡量一个人究竟幸福不幸福。
根据这个公式,人们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幸福与供给成正比。即,
在人的需求大体稳定的情况下
(分母不变),
你所能得到的东西
(包括物质的、精神的)
越多,供给越是充分,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
。其二,幸福与需求成反比。即,
在人的供给大体稳定的情况下
(分子不变),
你的需求和欲望
(包括物质的精神的)
越是强烈
,
你就会感到越是不幸福
。
老司基觉得,这个“幸福公式”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也同样适用于投资领域。无论大盘是涨还是跌,不管收益是正还是负,
许多基金投资者之所以常常缺乏幸福感,原因往往不仅在于投资收益低,还在于期望值过高
。
在实际投资中,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触:有的基民尽管投资收益不高,比如有人就爱买点余额宝,每天早餐能给自己加个茶叶蛋就感到幸福,很满足;有些基民,比如老司基
,总能理性面对,坦然接受,即使在熊市中资产大幅缩水时,也始终保持乐观,因为他们对投资结果的期望值设定得很低;有的基民却正好相反,尽管投资收益不低,但总是愁眉苦脸,时常抱怨指责,即使在牛市中市值大涨时,也始终看不出有一丝幸福,因为其对投资结果的期望值设定得很高,希望自己持有的基金天天上涨甚至涨停,希望自己“一买就涨,一卖就跌”,甚至希望别人买的基金或者股票最好天天跌。这种情况下,幸福指数始终高不起来,投资者就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所以,
要想做一个幸福的基民,就要提高幸福指数
。一方面,要增加“分子”,即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技法,千方百计地增加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还要降低“分母”,即降低预期,调低目标。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减少“分母”比增加“分子”更重要、更实际。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你的投入、付出很多,但结果却并不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比如,熊市下跌期间,无论你怎样努力,也很难增加收益。此时,
要想提高幸福指数,除了降低预期,别无他法
。
记得有次小伙伴在蚂蚁财富社区要老司基推荐一两只好的债券基金,我给他的投资预期收益在年化收益8%-10%左右。下面就有人评论,今年50%收益的股票基金一大把,买那玩意干吗?老司基竟然无言以对
因为他看到的都是那些最赚钱的热门基金,他的预期也就想当然瞄准了基金每年都能赚50%、60%。
减少“分母”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老司基觉得小伙伴们可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采取“对冲法”,即日常投资时,将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无论行情大小、市道好坏,都既不满仓也不空仓,做到“涨——有股票基金跑在前面;跌——有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给你稳稳的幸福”。
此外,还可以采取不同行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类基金对冲等。比如,你不要一看到蓝筹股涨得好,就全部买了上证50、中证100、沪深300等蓝筹类基金,对中小创就置之不理。不要一看到贵州茅台不停新高,就全仓买了白酒基金;看到券商跌了,就随意割肉走人。对冲的出发点正是通过降低期望,提高幸福指数。
总之,我们在股海里打拼,在基海中沉浮,为的就是幸福。在不切实际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与其痛苦下去,不如采取更加务实的姿态和更加积极的行动,通过调节“幸福公式”的两个主要元素,使幸福指数“上涨”甚至“井喷”,成为一个幸福的基民。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各位疯狂转发吧
老司基写得这么卖力,为何阅读数咋一直上不去呢
“老司基一枚”目前已入驻雪球、蚂蚁财富、东方财富等平台,欢迎关注!
个人观点供参考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