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思想
传播互联网及科技思潮,分享互联网观点,学习互联网思维,提升互联网精神,升华互联网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奇舞精选  ·  AI时代的人性化交互:语音交互技术 ·  4 天前  
奇舞精选  ·  AI时代的人性化交互:语音交互技术 ·  4 天前  
创业邦  ·  年轻人,抢爆“电子茅台”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思想

2017年科技第一议题:人类将在2029年开始实现永生

互联网思想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1-29 20:32

正文

进入21世纪,智人所面临待办议题的第一项,就是“永生不老”。


两千多年前,方士徐福就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漂洋过海,为秦始皇求长生丹药;2009年,谷歌任命真心相信人能长生不死的比尔.马里斯,担任创投公司谷歌风投执行长。谷歌风投总投资金额高达20亿美元,其中36%将投入生技新创公司,包括几项深具雄心的寿命延长计划。人类对于“永生”的渴望,从意识到“死亡”开始,就从未停止。


我们有可能实现“永生”吗? 假如可以长生不老,你该如何计划未来?


最近,谷歌工程总监发出惊天预言:人类将在2029年开始实现永生。


不过,先让我们来看《未来简史》是如何看待永生的?


作  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很有可能真要迈向长生不死的目标。对抗了饥荒和疾病之后,对抗老死不过是这场战役的延续,更体现了当代文化最看重的价值:人类的生命。

 

“死亡”不过是一个技术问题


现代科学和文化并不认为死亡是某种形而上的神秘谜团,当然不认为死亡是生命意义的来源。相反地,对现代人来说,死亡是个我们能够、也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


人类会死亡只有一个原因:人体运作出了技术问题。心脏不跳、大动脉被脂肪堵住、癌细胞在肝脏里扩散、病菌在肺部里繁殖。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些问题?答案是其他的技术问题。心脏不跳,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到达心肌。癌细胞扩散,是因为突变的基因改写了指示。病菌住到肺里,是因为有人在捷运上打了个喷嚏。这里没什么形而上的事,一切都只是技术问题。


现在就算有人死于台风、车祸或战争,我们还是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技术问题,可以预防而且是应该要预防:政府应该要有更好的天灾政策,市政府应该要有更好的行车规划,将领应该做出更好的军事决定,这样就能避免死亡了。现在只要一出现死亡,几乎诉讼和调查就是自动随之而来。“他们怎么会死?一定是哪里有人做错了!”只要是技术问题,就会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永生者”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焦虑的一群人


虽是少数,但已有愈来愈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公开表示,现代科学的代表任务就是要战胜死亡、赋予人类永恒的青春。许多硅谷巨擘都抱着这样的梦想。我们已经可以感受风雨欲来:人类不再平等,不死就在眼前。


有专家认为,人类到了2200年就能打败死亡。库兹威尔和得桂甚至更为乐观,他们认为到了2050年,只要身体健康、钞票也够多,都可以大约每十年骗过死神一次,藉此达到长生不死。


当然,他们只是达到长生,而不是真正不死。这些未来的超人并不像神一样绝对不死,仍然可能死于战争或意外,而且无法起死回生。只不过,他们不像我们这些凡人终有一死,他们的生命不会有到期日。只要没有炸弹把他们炸个粉碎、没有卡车把他们辗成肉酱,他们就能永生。


这样一来,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历史上最焦虑的一群人。凡人知道生也有涯,因此愿意冒险体验人生,像是登上喜马拉雅山或是泳渡怒海,又或是走过街道、上餐厅吃吃饭,这些事可也算是相当危险。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永远活下去,像这样不断冒险可能就太疯狂了。


   本文摘编自《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假如可以长生不死,未来社会将被颠覆成什么样子?


家庭结构、婚姻和亲子关系就将大为改观。想象一下,如果人能活150岁是什么概念。就算40岁才结婚,后面仍然有110年可活。希望这段婚姻能持续110年,这个想法实际吗?就算是天主教教义派也可能得犹豫犹豫。像现在多次结婚的情形可能会日益普遍。像是如果一个女人在40多岁生了两个孩子,等到她120岁,养孩子已经像是个遥远的记忆,只算得上是长长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究竟会发展出怎样的亲子关系。


如果人会活到150岁,人类的职业生涯将会比现在长得多,甚至到了90岁,仍然必须日日新。 与此同时,人类也不会在65岁就退休,让路给新一代,以及和他们创新的想法和期望。想一下你现在的工作环境,不管你是学者、记者、厨师还是足球员,如果你的上司已经120岁了,概念都是在维多利亚还是女王的时候建立的,而且他可能还要再当你上司几十年,这给人什么感觉?


到了政治领域,情况可能还更为险恶。如果普丁继续在位90年,你觉得如何?如果人本来就会活到150岁,那么2016年,掌控莫斯科的还会是斯大林,现年138岁,老当益壮;毛主席123岁,正值中年;伊丽莎白还是公主,等着从121岁的乔治六世手中继承王位。至于她的儿子查尔斯,可得等到2076年。

 

人类对抗死亡的战争,将成为本世纪的“旗舰计划”


让我们回到现实,就我自己看来,在二十一世纪想永保青春还为时过早,现在就抱太大期望、大概只会迎来很大的失望。知道自己终将一死并不好过,但如果是一心不死却梦想破灭,可能更难接受。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连自然寿命的一年都还没能延长。现代医学的成功之处,是让我们免于早死,能够完整过完应有的人生。想达成这个目标,医学必须重新打造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运作,并设法再生各种器官和组织。究竟在2100年能不能做到,现在绝对仍在未定之数。


然而,每次失败的尝试,都是让我们向战胜死亡又迈进一步,也将带来更多希望、鼓励人类投入更多心力。高呼着人类不死的科学家,其实就像是狼来了里的那个男孩:狼要来,只是早晚的事。 


因此,就算在我们有生之年还无法达成永生,这场与死亡的战争仍有可能是接下来这个世纪的旗舰计划。在这场对死亡的战争中,如果科学上出现显著进展,真正的战场就会从实验室转移到国会、法院和街头。而如果科学的努力宣告获胜,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过往历史上所有的战争和冲突,很可能规模都将远远不及接下来的这场争斗:争夺永恒的青春。


谷歌工程总监发出惊天预言:人类将在2029年开始实现永生


作家、发明家、计算机科学家、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专访时表示,在不远的将来,技术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健康,技术更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1、技术帮助人类变得更聪明


库兹韦尔说,我们的大脑容量有限,至少比计算电子慢100万倍。大脑控制思维的部分被称为大脑皮层。到2030年左右,我们将可利用纳米机器人通过毛细血管以无害的方式进入大脑,并将我们的大脑皮层与云端联系起来届时,我们将创造出比今天所熟悉的、更深刻的沟通方式,更深刻的音乐和更有趣的笑话。我们将变得更有趣、更性感,更善于表达爱意。


库兹韦尔将这种变化与人类进化过程相提并论,就像我们的祖先200万年前开发使用额叶皮质一样。他认为由此带来的好处将非常大。


2、技术帮助人类变得更健康


库兹韦尔称,我们正在开始重新改造过时的“生命软件”,即人体内被称为基因的23000个“小程序”。通过重新编程,我们将帮助人类远离疾病和衰老。到2020年左右,我们将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到2030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纠正DNA错误,甚至逆转衰老过程。


库兹韦尔坚信“奇点”(The Singularity)绝对存在,届时在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将实现永生。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因为据他推测,那一年非生物智能的创造力将达到巅峰,超过今天所有人类智能总和的10亿倍。但是在2045年到来之前,库兹韦尔认为我们就可以开始“不死之旅”。


库兹韦尔说:“我认为在2029年左右,我们将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届时医疗技术将使人均寿命每过一年就能延长一岁。那时寿命将不再根据你的出生日期计算,我们延长的寿命甚至将会超过已经度过的时间。”


3、技术帮助改变性爱未来


库兹韦尔称,将来人们不仅可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远程性爱,你甚至可以改变自己和伴侣的身份在虚拟现实空间中,你不必继续使用与现实世界同样的躯体。比如,夫妻可以互换身体,从对方的角度体验性爱。你还可以向伴侣展示更理想化的自己,他/她也可能改编成你希望的样子。如果你厌倦了伴侣,可以将其变成其他人,当然也可以改变自己。


4、库兹韦尔的2大理论依据


库兹韦尔指出,有两大进步可支持他的未来论点。第一是技术进步速度,他目前使用的安卓手机体型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比他20世纪6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使用的1100万美元电脑便宜得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将令手机越来越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便宜。


第二,美国康涅狄格州乔斯林糖尿病中心正使用生物技术关闭动物体内的脂肪胰岛素受体基因,这让动物吃更多食物而不会患上糖尿病或体重增加。生物技术应用在人体上后,我们可以抛弃上千年不再使用的陈旧基因,大幅延长寿命。


现在还无法证明库兹韦尔的预测是否能够实现,但他绝不想在“奇点”到来之前死亡。为此库兹韦尔遵从严格的饮食习惯,希望能够活到2045年,以便从此长生不老。


以下是详细内容。


谷歌工程总监:人类将在2029年看到永生的可能性


他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被称为“爱迪生的正统接班人”。


他曾获9项名誉博士学位,2次总统荣誉奖,还曾被麻省理工提名为“当年杰出发明家”,现任美国奇点大学校长。


他如同“先知”一般的预言能力,足以让世人记住他的名字。


在过去的30年里,雷·库兹韦尔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率超过了86%。


1990年,他曾预言“1998年,计算机将打败象棋冠军”,结果1997年,IBM的深蓝打败了加里·卡斯帕罗夫。


1999年,他预测十年后,人们将能通过语言对计算机下指令。


2005年,他预言到2010年代,虚拟解决方案将能够提供实时的语言翻译,外语能被实时翻译成你的母语,并用字幕的形式呈现在你的眼镜上。如今,他的言论被一项项证实。


比尔盖茨也曾这样评价:雷是我知道在预测人工智能上最厉害的人。”


库兹韦尔最著名的个人成就之一被叫做“库兹韦尔定律”(又称加速循环定律)。大意是,技术的力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向外扩充。人类正处于加速变化的浪尖上,这超过了我们历史的任何时刻。他说,更多的、更加超乎我们想象的极端事物将会出现。




Q: 你说在不太远的将来,纳米机器人会住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大脑会向云端上传数据,而人类将实现永生。这听起来很吓人。


每当谈起科技的未来,特别是谈起人工智能时,人们往往会想起好莱坞常见的反乌托邦电影模式:人类与机器作战。而我的看法是,人类将运用这些工具,就像我们运用所有其他工具一样,来拓展我们的边界。所以关于未来科技,我们将拓展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属性,即人类的智慧。


信息技术的能力每年都在成倍递增。与此同时,同等功能产品的价格每年都在减半。这些都是我所说的“加速回报法则”的表现。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花一半的钱,买到比两年前好一倍的iPhone或安卓手机。1965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曾使用一台1100万美元的IBM7094型计算机,而如今,我的智能手机已经比那台计算机强大数千倍,便宜数十万倍。


这还不是这部手机最有趣的地方。如果我想要一万倍的计算和通讯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我需要接入一万台计算机的话,我可以在云端轻松实现这一点——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甚至不知不觉。当你安静地坐在公园的某个角落,执行一项复杂的语言翻译、一项复杂的搜索,或许多其他类型的任务时,你便会接入成千上万台的电脑。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会与这些工具整合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Q: 人类正进化成iPhone吗?


我们正在与这些非生物科技融合起来。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我的意思是,我把这台微小的安卓手机戴在皮带上,虽然它还不在我的物理身体内,但这种内外之别不过只是人为的区分罢了。它已经成为我之为我的一部分——不仅是这台手机本身,也包括它与云端的连接,以及我能在云端接入的一切资源。




Q: 难道自然给予我们的还不够吗?


人脑的能力有限,至少比电子计算设备慢一百万倍。在我们的大脑中,用于思维的部分被称为新皮质。它是大脑周围一层很薄的结构,大约在两亿年前与哺乳动物(当时均为啮齿动物)一同出现。一个重大的创新在两百万年前来到,当时,类人猿进化而成,并拥有了很大的前额。你去观察其他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额头都是倾斜的。它们没有额叶皮质。这个额外的新皮质被我们用来增加更高层次的抽象,也正是这个层次使我们具备了发明的能力,我们首先发明了语言,同时也发明了幽默、音乐之类的东西。没有其他动物能打出节拍。也没有其他动物能讲笑话


Q: 所以将大脑接入机器,就会使我们的聪明程度呈指数式提升,并让我们变得更有魅力吗?


正是如此。到了本世纪30年代,纳米机器人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无创伤地进入我们的大脑,与我们的新皮质连接起来,同时,基本上将它与云端上的以同样方式运行的人造新皮质连接起来。如此一来,我们就拥有了一层额外的新皮质,就像我们在200万年前进化出了额外新皮质一样,而我们也会像利用额叶皮质一样,加入更多的抽象层次。我们将打造出更深刻的通讯形式,我们将创作出更深刻的音乐和更好笑的笑话。我们将变得更风趣、更性感。我们也将能够更自如地表达爱慕之情。


Q: 这些技术如何让我们活得更久呢?


我们先来说遗传学,即现在所称的生物科技。它已经开始为临床医学带来一场革命,而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它将让医学彻底改头换面。我们正开始对落伍的生命软件进行重新编程,这些软件即是我们体内的2.3万个称为基因的小程序。我们正在通过对基因的重新调校,让它们远离疾病、远离衰老。


有人因为缺少一个基因而患上了一种名为肺动脉高压的绝症,我们参与的一家公司可以为此类病人添加那个缺少的基因,此项治疗方案已经在人体实验中取得了成功。我们可以删除基因。我们可以更改干细胞,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当一些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受损(半数心脏病发作的患者均是如此)后,重新为他们的心脏赋予活力。


我的意思就是,如今,医疗已成为一项信息科技,它和其他科技领域一样,都遵循着同样的加速和进步法则。很快,我们将能重塑体内一切组织和器官的活性,并能够开发出药物,直接锁定一种疾病背后的代谢流程,而不必再采取试探性的治疗手法。而纳米科技是一个真正在超越生物学的领域。


Q: 这么说,只要我们再坚持13年,基本上就能永生了?


我相信,到2029年,我们将抵达一个临界点,医学科技将让我们的预期寿命每年都增加一年。这里的预期寿命不是指出生以来的寿命,而是指余下的寿命。


Q: 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要重看很多遍《老友记》。人们不会感到厌烦吗?


倦怠感绝对是挑战之一。如果我们在千百年里都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必将变得乏味至极。但这样的事应该不会发生,除非我们大大拓展了生命的长度,却未能拓展生命的宽度。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我们已经在做的那样,而随着我们直接与这项科技融合起来,将我们的思维拓展至云端,我们将会在思维中加入更多的抽象层次。


到本世纪30年代,你我可能天各一方,却能像现在这样面对面坐着——甚至有技术能让我们触摸到彼此。今天,这项技术还不够逼真,但到2020年代中期,等我们拥有了可直接将图像传至视网膜上的视网膜设备,和类似的耳膜设备,以及能激发触觉的其他传感器后,你我便可置身不同场所,但完全就像面对面坐在泰姬陵内的一张桌子前,或并肩行走在一片虚拟的地中海海滩之上,并且能感受到湿润的暖风吹过我们的脸庞。


Q: 在你心中,未来的性爱将是什么样的?


人们不仅能发生远距离的性爱,而且能够改变自己和自己的伴侣。在虚拟现实中,你无需置身于真实的躯壳之中。比如,一对伴侣可以互换身体,从对方的视角来体验这份恋情。你也可以将更理想的自身版本传输给你的爱人,或者她也可以根据她的期望来更改你的样貌。


我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将性爱的生物学功能,与其交流的、情欲的和娱乐的功能区分了开来。你完全可以发生关系而不生孩子,你甚至也可以生孩子而不发生关系。而在虚拟现实中,我们将拥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来源:《花花公子》

撰文:David Hochman


硅谷的下一站:长生不老


《从0到1》,是“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


亿万富翁、美国贝宝(PayPal)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想要活到120岁。与其他亿万富翁相比,他似乎算不上特别有野心。澳大利亚媒介大亨大卫·默多克就想活到125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位90岁高龄的亿万富豪不仅严格遵循日常锻炼的养生方式和蔬菜鱼肉的饮食标准,还投入了大量个人资金用于长寿研究;美国杜克大学的默多克研究项目的宗旨就是了解疾病基因及其治疗方法;而32岁的俄罗斯亿万富翁、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的目标是活到1万岁。


(豪唐·劳克林)


拉斯维加斯里弗赛德度假村及赌场的创始人、81岁的亿万富豪唐·劳克林则为低温永生技术押上了赌注。他是阿尔科尔基金会(Alcor)的未来客户,这个总部位于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组织从事人体冷冻保存业务。劳克林去世后,他的尸体将在零下360摄氏度冷冻保存,直到他能够起死回生,治愈所有健康问题的那一天。加拿大亿万富豪罗伯特·米勒也计划在自己死后实行冷冻保存。

(拉里·埃里森)


甲骨文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认为,人终有一死的想法“难以理解”;谷歌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则希望,未来有朝一日能够“治愈死亡”。奇点大学教授兼顾问何塞·路易斯·科代罗也说,衰老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也就是到2045年,没有任何疾病(包括爱滋病、癌症、饥饿等在内)可以结束人类的生命。

(谢尔盖·布林)


另据媒体报道,2013年6月18日,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在“2045未来世界大会”上预言,虽然人类尚未实现永生,但科技的快速发展使这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


库兹韦尔表示,通过把生物当作软件来对待,并对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以应对各种疾病,人类已经在医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例如,借助3D生物打印机和干细胞,研究人员便可培育出真正的人体组织。


话题

孜孜不倦地追求永生

上述技术和媒体巨头们的想法并不荒唐,甚至算不上狂妄自负。他们的探索都是基于一些真实确凿的新兴科学,而这些科学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生和死的认知。然而,这一切还是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从古至今,永生不死似乎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只不过整个过程充满了罄竹难书的失败和灾难。比如,大约公元前210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因为想追求长生不死,吞食了水银药丸而毒发身亡。


尽管时间过去了几个世纪,但追求永生的方法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安全。1492年,教皇英诺森八世在接受了三名健康男孩的输血后身亡,他原以为可以借此吸纳他们的青春,但事与愿违,还搭上了卿卿性命。

另外,1868年,美国肯塔基州的政客伦纳德·琼斯竞选美国总统的纲领是,他已经通过祈祷和禁食获得了永生,并且可以向公众公布他摆脱死亡的秘诀,极具讽刺性的是,当年年底,他死于肺炎。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3月13日报道,尽管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历史先例层出不穷,但并没有阻挡硅谷这些重量级大佬们追求永生的脚步。比如,蒂尔就曾像玛士撒拉基金会捐款350万美元,该基金会的目标在于逆转人类的老化趋势。该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奥布里·德格雷说,这家非营利性机构的主要研究项目“工程化抗衰老策略(SENS)”致力于发现能治愈7种与年龄相关的损伤的药物,这些损伤包括细胞损失、细胞过度分裂、不当的细胞死亡、细胞内外垃圾、线粒体内的变异以及细胞外基质的交叉耦合。他说:“我们认为,人体作为一台机器,有某种结构来决定各方面的功能,包括近期崩溃的可能性。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分子和细胞层面重启那个结构,我们就可以恢复身体的功能,从而使身体全面焕发出新的活力。”

但年运营预算仅500万美元的SENS项目与布林领导的“卡利科项目”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卡利科项目”旨在对抗死亡或延长人类性命,为此谷歌招聘了数名抗衰老和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希望借此项目“治愈死亡”,他们还计划砸下数十亿美元与制药巨头雅培生命公司合作。尽管谷歌对这一秘密项目讳莫如深,但有传言指出,他们打算研制出一种能模拟与增加寿命有关的foxo3基因功能的药物。


除此之外,还有格伦医学研究基金,这个旨在进行抗衰老研究的基金由风险投资人保罗·格伦于1965年创立。自2007年始,这一基金每年会向那些进行有潜力抗衰老研究的独立研究员颁发6万美元的“格伦奖金”。格伦医学研究基金自身也陆续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萨克生物研究院以及梅耶诊所等大型机构开展抗衰老方面的研究。美国抗衰老研究联合会每年也会向该基金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


与此同时,格伦基金也在同致力于研究和衰老有关疾病的埃里森医学基金携手合作,目前已在实验鼠的抗衰老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些研究结论是否可以在人身上进行复制。


话题

逆生长的秘密



1956年,康奈尔大学的老年医学专家克莱夫·麦凯开展了一项有点恐怖的实验:把两只活鼠的侧腹缝合在一起,使它们连接起来,经过这种所谓的“异种共生”过程后,血管生长出来,两只老鼠的循环系统融合在了一起,幼龄鼠的血液流入了老龄鼠的体内,老龄鼠的血也流进了幼鼠。结果,老龄鼠似乎开始“逆生长”,变得年轻健康,而幼龄鼠则未老先衰。


后来,麦凯博士和同事解剖了老鼠的尸体,发现老龄鼠的软骨看起来比它未经实验的应有状态更年轻,但他们无法说明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当时,人们对身体恢复活力的方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血液的构成也知之甚少。麦凯的实验非常吸引人,但有点儿走入死胡同,因此,他后来转而研究热量摄入限制,并因为这方面的实验最终成名,不过,他朴素的血液研究基本就被弃之不顾了。


时间快进到2004年,哈佛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系的埃米·韦杰斯重复了麦凯的实验,看看能否再现当时的结果。事实的确如此。因此,韦杰斯(格伦基金和埃里森医学基金对其研究提供了部分资助)决定把老鼠血液中的蛋白质隔离出来,看看是什么导致了那种恐怖的效果。


她发现,“幕后英雄”是一种被称作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幼龄鼠的血液中很常见;而在老龄鼠的血液中却很稀少,正是这种蛋白质在很大程度上使老龄鼠出现“逆生长”。

研究人员解释道,在人体血液中,GDF11的主要功能是让干细胞(干细胞对保持组织的活力至关重要。组织受损时,干细胞会进入,生成新细胞来取代失去活力的老细胞)保持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GDF11的浓度会下降,负责组织再生的干细胞的功能也随之减弱,损伤恢复速度减慢,身体开始老化。尽管如此,即使在极老的身体里,在体内GDF11浓度极低的情况下,那些干细胞也从不会消亡,只是随着GDF11浓度的下降陷入休眠状态,朝老龄鼠体内注入含有大量GDF11的年轻血液似乎能重启这些干细胞,生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年轻组织,从而使老龄鼠出现“逆生长”。


另据英国媒体2014年5月份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报告称,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将年轻白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白鼠体内,能使年老老鼠的新脑细胞生长量增加,肌肉和大脑恢复活力,甚至恢复失去的嗅觉。相关研究听上去可能令人毛骨悚然,但研究人员却表示,这可能会有助于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心脏病的治疗,他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开展小规模的人体试验。

“我们可以让时间倒流,不只是让它放慢脚步。”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分子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托伦·芬克尔博士表示:“如果能成功,这将是个不错的想法。”


美国休斯顿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则在实验另一种方法来让实验鼠永葆青春。该中心负责人雷纳德·德宾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端粒。端粒是染色体的末端部分, 是防止染色体受损的微型生物钟。随着端粒慢慢变短,老年痴呆症等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就会频频发生,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而端粒酶则能让端粒保持健康和稳定,但它通常会在人体内被转化掉。在老龄鼠体内,端粒酶的浓度下降,端粒出现萎缩,从而导致染色体开始衰退,似乎这些逐渐衰退的染色体导致了衰老,德宾诺想要知道其具体的机制。

2011年,德宾诺研究团队通过活化端粒酶,成功逆转了端粒酶缺陷小鼠的衰老症状。他们基因插入的方法是在端粒酶启动子区导入4-羟基他莫西芬诱导的端粒酶基因。在不存在他莫西芬的情况下,小鼠由于缺乏端粒酶,端粒缩短,很快表现出衰老症状,出现嗅觉衰退、脑部缩小、不育、肠部和脾脏受损等疾病。给衰老小鼠使用他莫西芬2个月,充分恢复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后,衰老症状明显发生逆转:脑容量增加;认知能力有所提升;头发重新焕发出健康的光泽;雄性小鼠甚至恢复了生育能力。

德宾诺表示,向一个端粒酶被剥夺的动物提供端粒酶并不只是阻止衰老过程(就像GDF11所做的那样),它似乎能使动物更加年轻。这项技术同样适用于人类,可以阻止或减缓人类的衰老过程,推迟或阻止老年痴呆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甚至可能会延长人类的寿命。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端粒酶可能同癌症的预防和恶化有关。缺乏端粒酶的老化细胞更有可能变成癌细胞,当这些老化细胞开始复制时,它们“慢慢衰退”的染色体不受到端粒的保护,常常会产生导致癌症的变异。而且,一旦细胞变成癌细胞,它们的端粒酶浓度会上升,使变异细胞扩散且快速增加,整个过程几乎都无法控制,治疗癌症的医生常常会想办法切除端粒酶上这些不断扩散的细胞。因此,有些医生担心,为身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端粒酶可能会帮助癌症,换句话说,让我们长寿的方法可能会杀死我们。不过,德宾诺等人认为端粒酶疗法很可能会通过使染色体不太可能发生衰退从而减少人们的患癌几率。

另外,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工程教授伊莉娜·孔博伊在内的科学家也担心,尽管GDF11可以促进细胞再生,但也可能增加人们患癌的几率。韦杰斯则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她说,没有证据表明GDF11会导致致死性疾病的出现。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进行更多实验。

尽管如此,韦杰斯和德宾诺等人的研究发现还是让人们兴奋不已,因为这些结论表明,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他们的方法活得更久一点,不是多活几年,而是多活一百年甚至数百年。


韦杰斯表示,如果衰老过程能被逆转,那么,我们可能会一直健康且年轻地活下去,直到某些器官因为灾难性的事故而失灵。这一想象也引发了争议。格雷格·埃斯特布鲁克去年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如果我们都活到1000岁,世界会怎样?》,文章指出,未来人们的寿命会不断增加,但“健命(无重大疾病生活的年岁)”不会,得病的老人生活数十年,会掏空整个国家的钱袋。对此,韦杰斯表示,未来每个人都能健康地生活至死,因此,根本不需要退休年龄,经济会不断增长。还有人则提出了另外一个大胆而具体的构想:我们不断地工作384年,直到我们死亡。


话题

彻底取代肉体


未来,我们或许不用担心器官衰竭。就算没有多余的器官,很快就会有克隆的复本,要么在实验室培育而成,要么通过3D打印而成。迄今为止,我们已经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出肝脏和肾脏;并通过遗传修改技术把皮肤细胞变成干细胞,再把干细胞变成器官。另外,因为一种被称作“冷盐水复苏术”的方法,我们正在重新定义死亡。把濒死者的血液抽干并注入冷盐水可以降低体温,使患者“假死”。而且,一旦患者陷入这种状态,医生就可以解决很多原本可能致命的问题,比如枪伤、刀伤、大出血和器官衰竭等。初步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皆获成功,但是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仍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永远活着,或者至少在很长时间内,能保持永恒不变的年轻状态,随着日渐衰老而更加频繁地出入急诊室,定期替换正在慢慢衰竭的器官:对我们现在的口味而言,这种模式有些恐怖之处。世界制药巨头辉瑞公司201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我们慢慢开始衰老时,我们最大的恐惧是“孤独”或者“在痛苦中生活”。在我们的文化想象中,这或许会变成对永恒青春之后猝死的担忧:如果你200岁的时候心脏突然失灵而附近没有医院会怎样?未来的肉体恐惧可能与今天完全不同,但仍然是肉体恐惧。

解决办法或许是彻底取代肉体这个“问题多多的不可靠容器”,这就是由亿万富翁支持的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永生投资项目“伊茨科夫2045行动”的目标。此项行动由想活到1万岁的俄罗斯新传媒星总裁伊茨科夫于2011年创设,目前已经汇聚了从机器人到神经学再到人工器官等诸多领域的杰出专家。他们的目标是:在2045年以前用机器人或全息化身取代我们当前的这个肉体躯壳。

从某些方面来说,“伊茨科夫2045行动”的目标并不像它听起来的那么疯狂。尽管目前还未成为主流,但远程操控的机器人化身已经存在,伊茨科夫认为,随着远程操控机器人变得更好,“有些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有关的工作就会消失,比如消防员、警察、急救员、矿工等等”。最终,这些远程操控的机器人化身“在能力方面将超越我们的生物肉体”。

尽管如此,意识仍然与我们的混乱且多肉的大脑紧密相联,但迄今为止,在将大脑转移给另一个更加经久耐用的媒介方面,科学家们收效甚微。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人在尝试。2013年8月,日本和德国研究人员使用当时世界排名第四的超级计算机——日本“京(K)”超级计算机模拟了1%人脑一秒钟的活动,耗时40分钟,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型的神经元网络模拟实验,如果假设完成时间与被模拟神经规模成线性比例的话,那么模拟整个大脑1秒的运作则需耗时2.5天。这一点听起来似乎并不令人激动,但德国尤里希研究中心神经科学与医学院的马库斯·迪斯曼2014年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表示:“如果K超级计算机这样的千万亿次级计算机今天能够代表1%的人脑网络,今后10年内便有可能利用百亿亿次级(Exascale)计算机在个体神经细胞及其突触层面,模拟整个大脑。”

Exascale级计算机是指具有一百亿亿次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能力的计算机,这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因为这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与人脑相媲美,所以这也离全真实时模拟人脑的活动不远了。目前还没有计算机能够达到那个水平,不过技术巨头英特尔称争取在2018年完成该级别计算机的研究。


话题

为何要永生



但不管我们是通过计算机、注射物还是蛋白质药丸来获得永生,一个令人不安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我们真的想永远活下去吗?如果是这样,原因何在?

伊茨科夫说,他的永生想法受挫败感驱使。这位亿万富翁学了柔道、举重、潜水、实用射击。他说:“每当一种新的运动或爱好达到某种水平,我就意识到,如果真想做到高水准,我就需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某种活动上,放弃其他同样有趣的东西。”这种两难使得他不断意识到生命是多么短暂。他说:“生命赋予我们如此多机会和美好的东西,而我们发现的和所知的是多么渺小,如果实现这个超级计划,我就可以拥有1万年的时间从事无数种爱好了。”

而在其他亿万富翁看来,与老年带来的灾难相比,短暂的生命似乎并不可怕。对埃利森来说,身体衰老恶化带来的挫败感是切肤之痛。他2001年对英国《卫报》说:“我母亲死于癌症,对于目睹过得那种病的人来说,生活不可能再可怕多少。”那时,他对治愈衰老的兴趣和渴求开始萌芽。

然而,有关永生不死的问题,伦理学家们有另外一套想法。美国埃默里大学伦理学中心主任保罗·沃尔普认为,在考虑进一步延长寿命之前,我们或许应当首先更关心老年人目前受到的待遇。他说:“我们已经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一倍,这给现代社会带来的是对青春的迷信。”

而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待遇令人担忧,在美国,去年有8%到10%的老人遭受虐待。而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有61%的老人认为社会将他们看成是负担;有57%的老人认为媒体强化了这一观念;只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感觉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沃尔普表示,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找到方法“更快乐地老去,减缓衰老的脚步,健命更长,更好地享受有生的日子,如果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寿命确实有所增加,那就更好了”。

或许,在我们追求永生的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我们的地球是否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永生。目前的研究表明,地球的人口将从现在的70亿人增加到2050年的90亿人。有很多人担心,这数十亿人届时以什么为生,更不用提从何处获得健康生活所需的干净的饮用水和食物,但上述诸多预测都没有考虑过如果我们不会死去这种可能性。如果我们确实可以永生,那么,下一代创新性的健康技术公司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对整个地球进行重新规划,让其能够成为“人类2.0”的生存之所。


来源:互联网思想(id:wanging0123)综合自《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正和岛(ID:zhenghedao)、直击硅谷、《花花公子》

我愿意以我全部的科技换取跟苏格拉底待一个下午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