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言创新
“微言创新”由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产业创新领域研究。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布说天下  ·  衷心建议:长沙学位房只买第一梯队! ·  2 天前  
布说天下  ·  衷心建议:长沙学位房只买第一梯队! ·  2 天前  
中国教育报  ·  解码《纲要》⑨ |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3 天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3 天前  
微行动联盟  ·  关于中考计分科目的调整通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言创新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上海怎么办?

微言创新  · 公众号  ·  · 2017-06-14 19:09

正文

编者按

人工智能是近期的热点话题,我们的公号将持续予以关注,并推出相关研究文章。本期针对上海,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考。



1

人工智能,

中国迎来新机遇

既AlphaGo2016年3月战胜李世石、2017年5月战胜柯洁之后,人工智能一直“高烧不退”。从去年10月-12月开始,美国白宫接连发布了三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为未来人工智能做好准备》、《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人工智能、自动化及经济》来探讨美国对人工智能的应对策略。

我国目前也已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首次明确提到了“人工智能”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

资本市场敏锐地捕捉到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前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热度快速升温。 据《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测及行业发展趋势》数据: 未来五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50%,远超全球20%的平均增速。

《纽约时报》发文表示: 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仅人们的生活会因此改变,还会将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拉到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快速崛起。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对2017年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预测中指出: 2017年可能是中国开始演变成人工智能产业主力军的一年,中国的科技企业不再止步于抄袭国外公司,而是积极地向人工智能自主研发大步迈进。

根据SCI收录的数据,2013-2015年, 中国发表的“深度学习”论文增长了约6倍,美国增长约3.5倍 ;2014-2015年,无论是文章数量还是有效引用数据,中国都超过了美国,暂时处于领先位置。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学术组织AAAI在2016年全世界新遴选了6名fellow,有三位是华人,其中一位是中国籍的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可见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美国在人工智能学术上面的垄断和优势形成了冲击。


2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

上海怎么办?

著名的互联网观察者凯文·凯利在2016年出席第二十八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时谈到: 对上海来说,成为“智慧城市”可能远远不够,找到自身擅长并将重点发展的领域才是根本。 比如,眼下世界上还没有人工智能的核心城市,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的中心,这些都是未来上海可以致力于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上海也正在积极开展规划布局,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市科委全力推动“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脑计划将是“十三五”上海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临港地区已初步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但上海的软肋可能还在于企业!

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方面,根据权威媒体《互联网周刊》与eNe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人工智能企业Top 100”,入围TOP 20的上海企业只有一家—— 智臻智能( 中文语义识别)。其余多为北京、深圳企业。

在中小/初创企业方面, 国内著名的人工智能社交资讯平台新智元组织了105名智库专家和15名专业评审,经过综合估值、融资、竞争力得分、发展潜 力得分,投票选出了2016年度最具竞争力的10家企业。这10家企业中,估值最高的达到500亿元,最低的5亿,均值为80亿元左右。我们也很遗憾地发现,这里面没有上海企业。

据从事人工智能风险投资的上海专家表示,这个榜单基本反映了上海民营/初创企业的整体现状。上海企业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优势还比较明显,也冒出了一批有潜力的企业,比如:小i机器人、 小智、海知等。 但新冒出来的、成长势头非常旺盛的企业不是特别多。

上海的优势在于科研机构众多、人才资源集聚、信息交流国际化,上海不缺敏锐的意识,但以前不少新兴技术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为避免重蹈覆辙,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领域设置上, 推进脑科学、人工遗传算法、智能语音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测量和评估的标准和基准制定,结合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形成某些领域的上海领先优势。

二是在项目布局上, 除瞄准前沿的基础研究之外,要更多地面向经济应用与社会服务,使新的技术能够充分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之中,从而将自上而下的政府战略导向与庞大的经济与社会体系相结合。

三是在应用示范上, 政府应给予先导性的开拓应用,为全社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作出示范。如加强人工智能在未来智慧金融服务、上海 “五违四必”区域环 境整治和河道治理、智慧交通等方面的试点商业化应用,为政府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四是在企业培育上, 加强对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滚动发展计划及重点支持对象;提高人工智能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程度和产业集聚度,为本土初创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五是在基础平台支撑上, 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开发满足多样化人工智能兴趣与应用的数据集,开放满足商业和公共利益的训练测试资源,开发开源软件库和工具包等。

六是在资金投入上, 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依赖市场机制远远不能实现其发展的目的,各级政府要给予长期的直接投入;特别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更是需要以公共资金为引导,撬动更多的资源来共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本文原载于:上观新闻2017-04-20,智库|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上海怎么办?



作者简介

刘小玲,博士,上海科学院副研究员,民盟上海市委参政议政工作特邀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机器人AI-Maths的数学“高考”为何“输”在语文上? ——浅谈类脑科学研究

AlphaGo积累的数据值多少钱? ——谈数据价值评估

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概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