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阿里巴巴美股涨近2% ·  昨天  
t0mbkeeper  ·  “你要自由干什么?”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在一片包容的土壤,什么样的写作都能发生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2-13 10:30

正文



采写 | 实习记者 关哲 记者 姜妍

编辑 | 姜妍


19世纪30年代,德国文学家本雅明曾经写下过一篇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散文,在文中,他认为由于经验的贬值,讲述故事的人和聆听故事的人都在消失,最终导致讲故事的艺术都会消失。


如今时间过去了近90年,本雅明如果还在世,恐怕需要重新改写这篇文章。在小红书“生活记录”话题下,每天发布的文字数量接近1亿。故事的手艺并未失传,只是人们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12月11日,“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举行颁奖礼,五名非职业写作者获奖。其中有退休老人、八零后妈妈,也有三十岁出头的“打工人”。获奖的作品名也有很强的生活印记:《35岁从头来,我在广州打电销》《重生之我在英国当陪读》《老伴儿的生平》《在普高率40%的郊区,我女儿有她自己的“北下关”》。


左起:“我恋禾谷”,“云溪”,“阿普的时刻”,“Toni的福”,“奔跑吧蜗牛”


“这些作者都不是以文学为业的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但他们有力地证明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劳作和奋斗,只要被写出来就有光芒。”




普通人的故事应该被记录


这是小红书第一次发起写作大赛,从今年9月起共收到一万多位用户的两万三千多篇稿件,总字数接近1200万字,相当于12本《红楼梦》。


投稿来自世界各地,年龄跨度从19岁至70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是专业的写作者,很多人还保留着相对或粗糙或稚嫩的书写痕迹,缺乏技巧性。书写空间和时间也各异,有的在上下班通勤的路上,有的在公司楼下的长椅上,还有的人使用的是女儿用过的备课本背面来写作。


大赛经过了两轮评选,邀请了作家李敬泽、张怡微、毛尖、袁凌、张悦然和历史学家王笛作为终审评委。让王笛印象深刻的一部入围作品是《梅英的一条大江》,作者Casualah记录了自己的奶奶黄梅英的故事。


评委对谈现场


梅英奶奶从小被寄养在伯父伯母家中,一生艰辛,日复一日在砍树枝烧柴火做饭中度过。梅英有一次从树上摔下来,腹部被树枝捅到流血,却还是要拉着那个装满柴火的板车,一路走回家。“有奶奶在的地方,你就会觉得什么困难在你面前都不是困难。”Casualah这样说道。


而在王笛看来,正是因为梅英的故事被书写了出来,和她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的历史也就因此被记录了下来。过去,历史写作都把精力放在了重要人物身上,比如政治家、科学家、知识分子等各种精英。“但普通人才是大多数,如果这些人的故事不被记录下来,就可能永远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为什么本雅明曾悲观地认为讲故事的艺术会消失,而时光流逝却证明了并非如此呢?李敬泽认为这是因为原有的文化条件下,故事是没有机会被充分“看到”的,但技术改变和改善了条件,互联网让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拥有了一个“房间”,在“房间”里确认了自我,也找到了共鸣者。




“一片包容的土壤,

什么样的作物都能生长”


共鸣是如何发生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