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基地 | 产业及市场集中状况 | 科技资源集中状况 |
1 | 宁波(浙江) | 产业重点: 磁性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及车辆新材料等 磁性材料:全市Nd-Fe-B 生产总量占全国的40~50%、产品出口量占全国60%,已成为国际著名的Nd-Fe-B 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高分子材料:是国内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亚洲重要的ABS 生产基地。 | 在新材料技术领域,已建有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 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 家、国家级兵器材料专业研究所1 家。随着总投资2.5 亿元,以新材料技术研发为主体的兵科院宁波分院的建成和发展,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力量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
2 | 江阴(江苏) | 产业重点:光电子通信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纺织新材料等 是国内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新材料出口基地,基地内有国内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有全国最大的高档磷化工生产企业。产业带已有新材料领域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68只,集聚了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44家,基本形成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已形成了8个全国领先的生产、出口基地:精纺面料生产基地(主导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5%),软塑包装材料生产基地(20%),磷化工出口、生产基地(42%),特种钢生产基地(30%),特种钢丝绳出口、生产基地(55%),花色灯芯绒出口、生产基地(20%),醇醚生产基地(25%),特种水处理树脂生产基地(25%)。 | 产业带内形成了一批重点研发机构,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九五”期间,江阴每年实施的省以上科技项目超过200项,2000、2001年实施省级火炬计划50项,国家级火炬计划32项,累计投入20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新材料重点骨干企业中,国际九十年代先进设备占全部设备的80%以上。 |
3 | 营口(辽宁) | 产业重点:镁质耐火材料 营口已经形成了一批以镁质耐火材料为主的骨干企业。 目前超过亿元销售额的企业有青花、金龙、奥利安、华晨等10 家企业,超过5000 万的有18 家,规模以上企业76 家,百万元产值以上企业354 家。近几年我国每年出口镁质材料200— 300 万吨,占据世界市场交易量的60%,其中55%以上是营口出口的,远销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45 个国家与地区。营口及周边地区镁质材料还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以上。 | 营口镁制品行业共有工程技术人员1350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0 人。独立科研机构1 家,企业科研机构8 家。15 家企业与全国19 所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青花集团与上海宝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共同合作, 建立了辽宁青花耐火材料研究设计院, 拥有各类技术人才260 余人。 |
4 | 淄博 | 产业重点: 有机高分子新材料、先进陶瓷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复合材料工业门类齐全, 有些产品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 全市工业门类有石油化工、医药、纺织、轻工、建材、冶金、机械、电子等35 个行业。石油化工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氧化铝、解热镇痛药产量居全国首位。建筑卫生陶瓷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增塑剂、化学合成原料药、催化剂、陶瓷耐火纤维及制品, 玻璃窑用高档耐火材料、复合绝缘子、化学品氧化铝等产品, 已经成为国内较大的生产基地和供应中心。 | 已拥有一批较高研究开发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 在特种陶瓷、工业陶瓷、高档耐火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在高级日用陶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力量。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山东铝业公司研究院、山东新华制药集团研究院科研力量强、科技投入大、科研成果多,在国内同行业中居前列。 |
5 | 湖南 | 产业重点: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复合材料 三大产业链。长沙:新型能源材料、超硬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52家企业;株洲:有色金属材料(超硬材料)和新型建材,38家企业;湘潭:精细化工和新型能源材料,30家企业;岳阳: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17家企业。 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已具有明显的技术与产业优势,以长沙力元、株冶、湘潭电化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占全省电池材料市场份额的90%以上,并已形成了从有色金属材料、电池材料、先进电池及电动车、电动工具相配套的产业链。 先进硬质材料产业是该省又一具有明显产业聚集度的产业,株洲硬质合金厂是全球第二大专业硬质合金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在同行业中居国内领先地位,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沙矿冶研究院是我国超硬材料合成技术及原辅材料制造中心。 | 全省与新材料有关的粉末冶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塑性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学科都是博士点学科, 涵盖了材料领域的所有学科, 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新材料领域拥有5 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约100 人名学术带头人及专家, 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础研究水平高、研究开发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中南大学在有色金属材料、湖南大学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国防科技大学在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该省在新材料技术领域还拥有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 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基地、16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
6 | 武汉 | 产业重点:光电子信息材料 东湖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研究、开发、生产的重要基地,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在光纤领域,光纤、光缆年产均居全国第一;在光电器件产品上,几乎涵盖所有光电器件领域;在激光领域,医疗激光器械、激光打标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割机等已经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各种激光设备生产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 光电子企业集群优势显著:区内聚集了国内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综合研究、开发、生产企业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长飞光纤光缆公司、国内最大的集中管理电话计费器生产企业武汉精伦电子有限公司,以及华工科技、长江通信等通信企业,构成了阵容强大的通信产业群体,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光电子元器件领域,聚集了电信器件、光迅科技、华工正元光子、等企业,均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并在产品上形成了互补的态势;在激光领域,聚集了主要骨干企业有楚天激光集团、湖北光通光电等。 | 光电子技术人才密集,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在武汉东湖开发区内,有10名院士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717所等19所大学、38个科研院所,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工艺中心,从事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已成为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光电子信息科研和开发基地。武汉邮电科学院、武大、华工、717所、709所等大院大所,代表着我国光电技术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专项中,该省获得的项目占全国项目的一半左右,开发的全光网、光电集成、高速率的光收发模块等项目处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
7 | 长春 (吉林) | 产业重点:光电子信息材料 现有企业260户,实现商品化、产业化项目600多项,超500万元企业65户。在产业上,长春光电产业基地依托雄厚的光显示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软件和中间件技术,重点发展了光显示材料及器件、消费类信息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及成套设备及软件产品。造就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 长春是全国著名的科技教育中心城市之一。区内有吉林大学等全日制高等院校18所;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国家部委直属科研机构3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两院院士22人,科技人员比例占全区总人口的16%。在光电方面拥有集成光电子、超硬材料、理论化学计算等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通讯系统实验室。 |
8 | 马鞍山(安徽) | 产业重点:冶金材料、磁性材料、机械加工用材、汽车零部件、化工材料和建筑材料 马鞍山是一个以材料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城市,材料产业占马鞍山市工业50%以上的份额,是本市的支柱产业。其主导产业结构为冶金材料、磁性材料、机械加工用材、汽车零部件、化工材料和建筑材料。马钢公司的铁、钢、材生产规模均达到500万吨/年,销售收入115亿元/年,金属制品深加工已形成规模产业体系,主要品种有钢绞线、回转支承、钢丝绳、稀土锌铝合金镀件、球墨铸管、电磁线、刃模具等10多种系列,年销售收入10多亿元,磁性材料产业的综合实力较强,高性能电子级四氧化三锰软磁材料的规模具有市场竞争力。 | 黑色金属材料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力量雄厚,矿山研究院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磁性材料及设备和环保材料方面有较强的研发与生产能力;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是国家甲级综合设计研究院;马钢公司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工业大学有较强的材料和激光加工科研实力。 |
9 | 攀枝花(四川) | 产业重点:钒钛等钢铁冶金工业 攀枝花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其工业体系主要由冶金、电力、煤炭、化工、非金属工业等构成。现实支柱材料产业是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磷为主的化学工业,煤炭采选业等。其产业结构体现了比较典型的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独特的结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工业总产值约有85%左右来源于攀钢集团。2001年钛精矿生产能力约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中国最大的钛精矿生产基地,。 | 全市拥有7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9所独立科研院所和2所大专院校。近年来,科技每年投入1亿多元研究和推广经费,新增经济效益近6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经过多年努力,攀枝花钒制品生产某些生产技术上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钛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到7.7%,攀枝花的选钛生产工艺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
10 | 鄂尔多斯 | 产业重点:绒纺材料、能源材料、化工材料,其中,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材料产业总产值的44.3%,化工工业占10.6%,建材工业占5.4%,其它39.7%。 全市规模以上材料企业7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的51%,工业总产值46.5亿元,占材料产业产值的64.6%。绒纺业主要生产企业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企业,2001年实现产值22.7亿元,利税4.8亿元,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为70%左右,培育出价值37亿元的中国驰名品牌“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地区年产山羊绒占全区产绒量的一半以上。优质丰富的绒源是本地区发展绒纺业的基础。化工工业的主要生产企业是伊化集团、亿利资源集团和旭月化工集团,依托天然碱、芒硝、日晒硝等资源,已形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无机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 1999年,鄂尔多斯市列入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区域。全市有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全市已建立4个高新技术园区,8个星火技术密集区,32家民营科技企业,10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等国内外5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引进高科技人才500多人,每年实施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30多项。 |
11 | 西安 | 产业重点:光电子材料 |
|
12 | 陕西 | 产业重点: 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军工配套材料 |
|
13 | 柳州(广西) | 产业重点:有色金属、纺织、化学原料及制品、钢铁已形成以铟、锌、锡、锑有色金属、纺织品、化学原料及制品、(竹)纸浆、钢铁为主的具有一定地区特色的材料产业群,具备了较好的经济与技术基础。目前,铟金属占国内市场的60%,约占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居国内外市场的首位;锌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产品主要出口,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竹浆的产能和技术居全国首位。 | 柳州拥有独立科研机构14家(其中:市属11家,县属3家),有专业技术人员602人。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确定为首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现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02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1家,见表3),并在华锡、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华航等企业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14 | 甘肃 兰白金 | 产业重点:有色金属(铝、锌、镍、铜、铅等深加工)金川园区以镍钴新材料为主,以研制开发羰基化镍为中间体的高性能金属功能材料、金属复合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等有色金属新产品为突破口。 兰州园区:铝合金、碳塑材料、记忆合金、稀土磁致伸缩材料等白银园区:新型合金、冶金化工、稀土新材料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综合实力较强。 到2001年,甘肃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占全国的7.88%:镍占全国的85%以上、铝占7.6%、铅锌占7.4%、铜占5.6%;有色金属工矿企业36家,其中大中型企业5家,资产总额或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的企业4家。 | 由于西部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但甘肃在材料产业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比较明显,集中了一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如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西北有色矿冶研究院、兰州有色金属建筑研究院、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甘肃稀土冶金研究所、金川镍钴研究院、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石化系统拥有员工约11万人,其中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3万人,有技术职称的2.5万人,全省有33个石化科研、设计院所,19所有石化类专业的大专院校。 |
15 | 金昌(甘肃) | 产业重点:有色金属、化工产业、建材产业。 | 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西北地区最大的铜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已有国家认定的镍钴研究设计院及分析测试中心,有色金属材料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力量雄厚。先后与甘肃工业大学、中南理工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多家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
16 | 重庆 | 产业重点:镁合金 全国最大的铝合金压铸件和变形材生产基地。 | 西南铝业是亚洲最大的综合铝材加工基地重庆是一个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有20余所高校和近千个研发机构。成立了“镁合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17 | 吉林 | 产业重点:镁合金 | 主要由长春一汽、华禹镁业、临江镁业、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等单位组成。 |
18 | 天津 | 产业重点:纳米技术产业化 |
|
19 | 四川 | 产业重点:纳米生物医用材料 | 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纳米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取得了国际创新和领先的科研成果。 有一批学科交叉专业互补的高素质的科研和人才队伍,有一批从事生物医用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销售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