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年底还有三个多月,如果不出意外,我可能还能再读十来本书,然而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基本已经提前锁定了我个人的年度最佳。
严格来讲,这本书并不是今年的新书,甚至不是这个世纪的新书。书的名字叫《宇宙》,早在 1980 年代作为一部电视系列节目的配套书出版于美国,出版后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雄霸榜首长达 70 周。
这部电视纪录片叫《宇宙:个人旅行》,被全世界 60 个国家超过 5 亿人观看过,当时一举成为美国公共电视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系列节目。
电视节目和书的作者叫卡尔萨根。在他取得的众多荣誉和成就列表中,著作和电视节目获得的成功或许都排不进前三。
作为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卡尔萨根的成就更多地集中在学术和科研领域。
他参与过许多空间探测器项目;他首次提出土星的卫星表面有液态有机物和木星的卫星地下有海洋的猜测;他推证了金星表面存在的高温,并以此提醒人类警惕「温室效应」;他利用辐射和雷电从基本的化学品中生产了氨基酸从而模拟有机生命的诞生;他还提出了「核冬天」的概念并终生致力于消灭核武器。
作为科学家,他因为热心科普而始终活跃在公众面前,这也使得他的同行们对他颇有微辞,认为他是个「流量艺人」。很难说这些同行的微辞是出于对科研工作的敬畏还是对他的嫉妒,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萨根的热情。
他不断出现在屏幕和书架上,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作品,我们今天还能从影像资料里看到他的身影和笑容。他在镜头前始终是兴致盎然的、自信的、开放的,充满魅力
(如果搜索萨根,你会发现他在大部分照片里都热烈地笑着)
。
与此同时他也并没有耽误自己的科研工作,他一生发表过 600 多篇论文和文章,截至 2017 年,萨根是被引用最多的 SETI (搜寻地外智慧生命项目)科学家和被引用最多的行星科学家之一。
他还写过一本科幻小说《接触》
,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超时空接触》,在全球票房超过 1.71 亿美元,并赢得了雨果奖最佳戏剧表演奖。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还挺高的,有 8.4 分。
对了,作为历史上最享有盛名的科普作家之一,他还为霍金的《时间简史》的第一版写了序。
在他所有的头衔和事迹中,如果要挑一个最能代表他的,我会选那张著名的「旅行者金唱片」。卡尔萨根收集并制作了这张唱片,让它跟随旅行者号进入太空,并遨游至今。
旅行者号是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共有两颗,于 1977 年发射,它将在广阔的宇宙中旅行,永远不会返回地球。
旅行者号上除了装载有各种科学仪器,还有这张镀金唱片,唱片收录了地球上各种文化及生命的声音和图像。唱片的设计初衷是向宇宙中的其他高智慧生物介绍我们和我们的星球。
如果说旅行者号是永不返航的水手,是人类向宇宙献出的初吻。那这张唱片则算得上是人类的名片,是我们写给宇宙的情书。
唱片中最广为人知的内容是它收录了地球上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自己的语言打招呼的录音,以及世界各地的音乐,还有海浪、风、雷电以及动物发出的声音,另外还有一组能够代表地球的照片,包括 DNA 结构、男人和女人的构造、海豚、黑猩猩、超市、博物馆,甚至有小提琴谱等等。
除了这些,我们该如何在一张唱片里传递生命的气息呢?心脏的跳动、大脑的思考、发梢的摩挲、温热的鼻息,这些炽热的生命特征该如何编码?我觉得这才是最妙的地方,萨根在《宇宙》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他的方案:
我们还记录了一个人在一小时内的思想和感情。准确来说,是她大脑、心脏、眼睛和肌肉的电活动。我们把这些数据转录成声音,压缩并存入唱片。
我读到这段的时候很激动,在页眉的空白处唾沫横飞地写道:妈呀,顶级浪漫。
即便没有遇到什么意外撞击,旅行者号也要在 40000 年后才会从最接近地球的恒星附近 1.6 光年处飞过。
四万年……四万年前人类还光着屁股凿石头,四万年后人类存不存在都不一定呢。所以,这封情书真的被地外文明捕获的几率其实并不高,对人类来说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关于自己。
当我们尝试拥抱宇宙的时候,我们得以深切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起源和去往。这就是《宇宙》这本书的主题 ——
宇宙看似遥不可及,但其实它跟我们密切相关,它甚至就是我们
。
顺便提一句,2022 年 7 月 9 日,也就是两个多月前,美国射电天文学家 Wael Farah 使用旧金山的艾伦望远镜阵捕获到了旅行者 1 号的信号。这是我们最近一次收到她的音讯。
理想的彼岸也许不存在,我依然会走在那旅途上,祝她好运。
大部分人都有基础的天文学常识,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行星,绕着它的恒星太阳不停转圈,像地球这样的行星还有 8 个。哦不对,2006 年人类在布拉格开了个会把冥王星开除出了行星行列,那也就是剩下 7 个。
(冥王星一脸疑惑,谁?地球?地球是哪里?开除什么?我?我不是行星了?我之前是行星?我招谁惹谁了?)
如果稍加探索,我们还可以知道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两个悬臂之间,银河系和他的姐姐仙女座星系以及其余大概 50 个不同星系共同体组成了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围绕着我们延伸了大约 1000 万光年。
继续按图索骥,我们会了解到本星系群属于范围更大的室女座超星系团,覆盖一片直径在 1.1 亿光年的区域,是可观测宇宙中数百万超星系团中的一个……
镜头不断拉远,地球早已小得不见踪影,我们看着星空,像是打量与自己毫无关联的另一个虚幻世界,似乎只要合上书它就会消失掉,我们片刻便可以从这个幻境中跳出来,回到现实、回到坚实的地面。
太阳 50 亿年之后就会熄灭?哦,好的,我知道了,还有别的什么事情吗?我要去赶最后一班地铁了,戴上耳机听会儿音乐:宇宙的有趣,我才不在意。
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130 年后这个地球上现存的所有人都会死去。在 50 亿年面前,130 年连片段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一刹那。
我们知道绕地球赤道一圈共 4 万公里,对光来说,只需要 0.13 秒就可以走完;我们也知道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是 8 光分,也就是说,光需要 8 分钟才能从太阳抵达地球;我们还知道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远在 4.22 光年之外,也就是 3.99*10^13 千米 —— 这才是宇宙的距离单位。而
我身
高一
米多,手
中的手机屏幕长度有 10 几厘米,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甚至算不上一粒尘埃。
每次接触天文学的时候,这些事实都会被提醒我们宇宙的宏大和我们的渺小:宇宙不屑一顾,人类不值一提。仰望星空的时候仰望星空,但好像只要我们低下头来,星空便与你我无关。
然而卡尔萨根并没有用同样态度讲述宇宙。纵使苍穹浩瀚、时光无垠,萨根也每时每刻告诉我们:宇宙就在我们身边,再细碎不值一提的小事都与宇宙有关。宇宙甚至在我们身体里面,
我们是宇宙之子
。
我们的身体由细胞组成,细胞可以看作各种无机盐、蛋白质、酶等等的组合。
而我们人类和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命一样,都是碳基生物
(在构成碳基生物的氨基酸中,链接氨基与羟基的是碳元素)
,如果从细胞继续向下拆分,我们会发现人类跟身边的树木、羔羊、海豚没什么不同,我们共享同一套生命的密码。
如果再进一步拆分到原子尺寸,我们会发现自己跟岩石、汽车轮胎和笔记本电脑也并无二致,我们共享同一套化学元素。
这些化学元素被门捷列夫写在元素周期表上,也蕴藏在每个生命和每捧泥土中。我们上学时都背过,按照原子量排序: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如果再向下拆呢?这些元素来自哪里?它们都来自广袤的宇宙,来自百亿年间群星的燃烧、爆炸和喷射,来自同样的原子结构。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我们其实与天空中的星星和陨石大同小异。
卡尔萨根将恒星比作宇宙厨房,氢原子在恒星的核聚变中被「烹饪」成更重的原子,这些原子被扔到宇宙中去,极为偶然地被地球捕获,然后在辐射和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有机物,又在无数的偶然中经过漫长的时间排列为生命、进化出意识和智慧 —— 也就是我们:
我们 DNA 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还有我们吃掉的东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星星并不远,我们每个人都是星辰。
当我们问「自己从哪里来」时,它有可能是哲学问题、生物问题,也可能是天文学问题 —— 我们来自恒星的燃烧和湮灭,我们来自单原子的氢元素,我们来自群星。
萨根说,如果你真的想从头开始做一个苹果派,首先得创造宇宙。因为苹果派中的苹果、面粉、糖中的每个元素,都来自宇宙 —— 更别说人类了。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将再也无法从宇宙中抽身事外,我们不再仅仅赞叹宇宙的宏伟与人类的渺小,而是开始对自己肃然起敬。低头看看自己,忍不住摸上一把然后大声赞叹,哎呀妈呀,这可是宇宙花了上百亿年才研发出来的杰作。
在我们已经探知的巨大的空间范围内,我们的大脑或许是为数不多的「转化之地」,在这里,宇宙的
物质被转化为意识
。这个过程可以媲美
在恒星内部物质被核聚变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大脑也是宇宙天空中燃烧的星星。
萨根在书中声情并茂地解释了从氢原子到有机物到生命再到智慧的全过程,其中涉及到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学、历史等等。在赞叹他知识广博的同时,也会被他优美行文中的浪漫气质所打动。
其实我对天文并无兴趣,却对萨根的书爱不释手。在严谨的科学论述之间,萨根掩藏不了自己的浪漫。他带着热忱歌颂宇宙冷漠的运转法则,他将星空中的故事映射到我们的身边。
海滩上的沙粒,体积大抵相近,由更大的岩石反复碰撞、摩擦、腐蚀而来,导致这一过程的波浪与天气,为月亮和太阳所驱动。海滩也在提醒我们时间的存在,这世界的历史比人类更悠远。
视宁度是个天文学术语,简单来说就是大气越稳定,望远镜中的图像越清晰。糟糕的视宁度是大气层轻微扰动造成的,星星之所以会眨眼睛也是这个原因。
说到浪漫,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卡尔萨根在《宇宙》的题献中平静而克制地写道:
在无边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中,能与安妮分享同一刻星球的同一段时间是我的荣幸。
此句一出,众多甜腻土味情话顿时黯然失色,萨根带着一种见识永恒之后甘愿囿于刹那的从容,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科学家的浪漫。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被随机抛进宇宙某处,那么恰好落在行星或附近的概率会小于 1/10^33,若是考虑到能够进化出生命和智慧的概率,我们此刻拥有的片刻及身边的人们,他们的出现几乎是彻头彻尾的偶然。
明白生命和意识的偶然,是敬畏和谦卑的起点。
没有唯吾独
尊,
没
有天选之子。
我们拥有
的一切,都只是漫长的
进化中不起眼的随机事件。
萨根说:
没准泥炭纪的沼泽里少淹死一只蜻蜓,如今统治这颗行星的智慧物种就会浑身羽毛,在巢穴里教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