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都有这1个共性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8-16 17:58

正文

*贴片包含广告


作者 | 和小畏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你是否留意过这样的现象——
有的人老是拖延、事情总做不成,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越来越低;

而与此同时,有的人无论做什么,似乎都能一件一件把事情做成,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自我也越来越稳……

导致拉开差距的,其实并非意志力,而是「一个小习惯」的差别。



如果你经常拖延、内耗,我想邀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在做事时,你和自己的关系是怎样的?

是「对立」的,还是「合作」的?

在过去的4年时间,我一直想要恢复跑步的习惯,但一直失败。

到底是怎样搞砸的呢?

比如有一天,我好不容易跑了5公里,自我感觉还不错,然后心想要继续保持。

可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一想到又要跑步,就犯懒不想起来。

然后眼睁睁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完,一股自责的感觉涌上心头,心想:我也太颓废了吧!

过了两天,早上又逼迫自己去跑步,结果跑了一两公里,就气喘吁吁,不得不开始走路。

一边走一边心想:我这体能也太烂了吧!才跑这么一点就不行了!

于是,对自己的嫌弃愈发强烈,感觉这跑步成绩实在太差了。

所以,干脆放弃,不跑了。

当然,即使不跑,心中的自责依然在默默地进行着。

不知不觉间,就变成几个月甚至半年都不会再跑。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问题在于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强。

直到后来带着心理学的视角去觉察,我才发现:

原来过去我一直与自己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中。

就像一个严厉的老板责骂员工一样,一直盯着员工的一举一动。

一旦某个地方没表现好,就会不停地苛责。

久而久之,员工也不耐烦,开始消极怠工,最后干脆摆烂。

而我自己既是“老板”,也是“员工”,于是就形成了内耗。

在这种状态之下,人几乎是不可能好起来的。

我之所以能够转变,在于与自己的关系从「对立」走向了「合作」,学会为小事去庆祝——

即便只跑了一公里,也很认真地在内心庆祝,认可这一公里。

这个转变,让我大幅减少了对跑步的心理压力,于是便能越跑越远了。

为什么看似细小的改变,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呢?



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恋属性,我们希望自己是好的、优秀的。

于是,我们会本能回避面对自己糟糕的一面。

然而,想要满足自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当我们与自己处于对立状态时,会把自我评价的及格线提高——

原本60分及格,要达到将近100分,才能拿对自己满意,否则就会自我苛责。

这时想要满足自恋,就只有两种选择:

  1. 极力去做,表现满分;

  2. 直接拖延或放弃。


当然,现实中我们不可能保证每次超水准发挥,表现不好是常态。

而这就意味着,只要去做事,就极大可能要面对自恋受损。

因此,人的潜意识就会直接选择不去做,表现得拖延、放弃。

时间久了,力量感则会变弱,人也会显得颓废。

相比之下,能够去「为小事庆祝」,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能力。

这里的「小事」,指的是把我们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步骤拆解,简化成「稍一努力,就能达成」的程度。

像跑步的话,就拆解成1公里的小目标,或是看书15分钟、记2个单词......

当然,看到这些目标,你或许会感到离谱——做这么一点,能有什么效果呢?

确实,以我自己为例,跑步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让自己精神状态好一点。

而1公里确实太少,可能刚热完身就没了,运动效果也极微。

但这样做依然是必要的,因为这一小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让自己变得多么优秀, 而是要重新建立与自己的良性关系,让事情能够持续做下去。

毕竟,当我能因为1公里而庆祝, 那便意味着,每次跑步感受到的便不再是压力,而是「我很好」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滋养人,获得更多动力,跑得更远。

与此同时,这还有一层更加深远的用意:走出羞耻感。



如果一个人会苛责自己,那么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件事上,而是在许多事上都会自我苛责。

背后其实是被巨大的羞耻感所笼罩着——

我这件事做不好,我是糟糕的人,甚至我整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糟糕、可耻的。

这是一种植根于潜意识的想法,我们平日里未必能察觉到。

但这股消极的念头,会无形中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会表现得容易疲惫,常常有心无力。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总是感到不自信和害怕,言行举止也更为退缩,如同一棵临近枯萎的植物。

来访者小莉就是如此,她由于长期对自己苛责,所以常常以一种「受难」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一次,她报了一个瑜伽班,认识了和她同一天开始上课的莱莱。

两人基础差不多,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莱莱是个乐天派,训练时总是信心满满,哪怕瑜伽动作完成得很笨拙,她也乐在其中。

一天下课,莱莱约小莉去吃火锅,说要去庆祝一番。

小莉诧异,又不是节日,也没发生什么高兴的事,为什么要庆祝?

莱莱说,这是两人练瑜伽1个月的日子,能坚持下来这么久不容易。

小莉不解,觉得明明两人很多动作都做不好,水平又在班上垫底,有什么好庆祝的?

莱莱自豪地说: “当然值得呀!现代人生活多忙啊,能像你我这样,挤出时间锻炼,已经很了不起了!

再说,咱俩水平尽管不佳,但还是跟上了老师的进度,这多不容易呀!

而且,如今能完成一个月前无法想象的动作,那多棒呀!”

小莉感受到了一股难以言说的触动。


长期以来,她所接受的教育是——

要严苛要求自己,多多吃苦,只有这样人才能进步。

如果动不动就骄傲,那就只会退步落后。

似乎只有受尽磨难,并取得非凡的成就,才配得上庆祝。

而随着两人接触得越多,小莉发现莱莱习惯沾沾自喜的个性,并没有让她过得糟。

相反,她工作上表现很好、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爱好,还爱学习提升自己。

因为对她而言,投入去学习成长, 不仅是为了达成目标,更是在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活力、成长。



那么,该如何培养「为小事庆祝」的习惯呢?

尽管这看上去是很普通的一件小事,但想要真正做到,其实非常有难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