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千万不要滥用Stream.toList(),有坑! ·  12 小时前  
PChouse家居APP  ·  Deepseek怒怼ChatGPT,究竟谁更 ...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java 插入式注解的打开方式! ·  昨天  
海宁19楼  ·  这周日,海宁这里有大事发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跨星球联结|我们在上海愚园路,尝试让社区共创肉眼可见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9-17 22:00

正文

本期跨星球的项目推荐来自蘑菇头一起开工(YITOPIA),YITOPIA(一起开工社区)是共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专注研究共创理论,设计共创工具,同时也是连接跨界创新者的平台。


他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联结创新者与创新需求的共创生态圈,希望把前沿的方法赋能年轻创新者、企业和组织,让更多创新落地。


激活一条百年街道所需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一间路边小店,和一条街上的所有人。
今年6月开始,YITOPIA 共创官和 CREATER 创邑组成「社趣更馨」社区营造团队,和一班设计师、服务设计师和在地工作者一起进驻上海的愚园路,挖掘社区自治共治潜能,共同缔造街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体系,打造有温度、有趣味的城市空间。
六月底,我们穿街走巷,观察弄堂日常。



七月初,我们结合社区内的改造开展微工坊,聆听居民对这个社区的展望和创想,也了解到这个街区里的一些岁月故事。


@老伯伯内衣店


@路易艾黎

愚园路上的路易·艾黎旧居,建于1912年,曾见证过来自新西兰的路易·艾黎(1897-1987)在这里追寻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也见证了85岁的王老先生每天和妻子跳舞日常、童年时的小陈在走道上与小伙伴跳绳、玩耍,和童姨小时候从小区水井里捞出来的冰镇西瓜……


我们意识到,这条101岁的街道,其实并不需要从无到有的那种「社区建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生活、工作、游走在这里的人,早已经留下了丰厚的故事、关系和社区协作机制。只是如今,走在今天的愚园路里,往往只见法国梧桐借风向我们低语,我们却已经很难直接听到、看见这些,社区的凝聚力,也就隐没在日常琐事的匆匆行色之间。

那么,要怎样才能让这些故事,以及今天的年轻人们在这里创造的新故事更轻便地呈现在走进这个社区的人们面前,又可以如何激活大家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的共同缔造过程?


就像我们从2015年的「 和安社区共建计划 (🔍点击阅读) 开始就一直坚持的,那就是 打造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让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公共事务在这里发生,邀请所有人来参与一场肉眼可见的共创。





但是,要以什么来切入,才能够吸引大家来共创呢? 在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里,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人们写下自己的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这家杂货店也因而成为这条街道上人们珍贵的共同回忆和精神纽带。

电影版《解忧杂货店》剧照


所以当八月初,我们决定从社区里走到街面上时,也把目光投向了 愚园路上最丰富的「特产」——故事 在路的沿街处,弄堂口,我们拿下了一个小空间,搭建了一个在路边记录故事的「故事商店」。


8月14日,在一场夏末的路边派对中,故事商店正式开张 | Photo by 闪录


在这个「故事商店」中,除了可以看到老上海的物件,和之前路过的人们所留下的社区故事,每一天,还会有一位当值「一日店长」坐镇,和路过的人互动,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讲故事的人把他们在这条路上的记忆写/画下来,挂在故事商店的墙上。


我们住在愚园路江苏路已经有30个年头了。 30年前,愚园路江苏路口有个台商投资的面包房「85°C」,不知大家还记得吗? 曾经也是新潮的糕点。 哦! 写错了! 是“元祖面包糕点”店,现基本只有在外地三线城市才能见到啰!

时光变迁,让人回味……

——张

8.18🌞

我在愚园路待了10min

我喜欢愚园路的氛围

与朋友相约愚园路。

白天也想来这里好好看一看~

——24岁的민영

我在愚园路待了很久

我喜欢愚园路的少年宫

少年宫里面有民乐团。

民乐团里有指挥 亲爱的团长 打击声乐部 弹拨乐里的古筝。

都在我的故事里。

——佚名


共创故事,交换「 商品」 | Photo by Carol




而所有这些,都不是由社 趣更馨团队一手包办的。


和近年常见的「社区策展」方式不同,我们不希望社区成员——无论是居民、商户还是碰巧路过的游客,只作为「原材料提供者」和「观众」两种角色,在整个过程的两端存在。 也不希望把「制作」和「呈现」两个阶段分开。 所以我们不再由一小群学者走进社区,通过访谈、口述史等专业方法采集故事,再整理呈现; 而是 将整个过程开放在阳光下,从收集、整理、呈现到后续的动作,我们都邀请人们来共创。



首先,我们发起「一日店主」招募,找到了累计超过40位有故事、愿意和我们一起记录社区故事的年轻「店主」。 他们中,有在愚园路上工作、开店的人,在愚园路上学的小学生,也有在上海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新鲜人。


部分「一日店主」手绘 | Created by 谦



「店主」们齐聚之后,我们通过一次社区探索,和一场共创工作坊,相互熟悉,分享每一位「店主」的故事,作为故事商店的第一批展品。 同时,也共同为每一位店主「上线」时的互动玩法寻找灵感,关于如何吸引行人走进「故事商店」、和「店主」以及彼此相互激发,并留下自己的故事。


然后,我们把故事 商店中的故事的制作「标准化」,做成了一系列的故事卡片,游人可以简单地拿起店中的卡片和纸,写下自己在愚园路上的故事,挂上橱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而一个故事,往往又会引发另 一个故事。

另一位就是九十二岁的老爷爷了,爷爷也是看到了报纸之后特意一大早赶过来的,保姆阿姨一路将爷爷扶过来。……他带了一沓资料,里面还有其他人的故事,爷爷没讲,只是先讲了这个故事。爷爷说,这个故事里的人现在只有他还在世了,老人的身体没个准,希望将这个故事留下来。
——「一日店主」玉米的记录

透过将过程可视化的设计,每个人都可以亲眼见证和添加,挂在墙上的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故事,像一棵树一样逐渐在这个社区里生长、扎根。 共创的过程也是共创成果的一部分。


故事商店的共创过程


正如 YITOPIA 的共创伙伴 Keledoll 曾说的,「共创」可以是一个很容易讲的概念,也可以是很高深的协作创新理论,但这种肉眼可见的、正在真实发生的共创,才是最有价值的。



自从「故事商店」开张,我们已经招募到了 50+ 「一日店主」、超过 400 份故事和期待, 30+ 国内外媒体的报道,还有许多编剧、创意工作者的对故事商店的关注和延伸创作,一点点地组成出愚园路上更加立体和独具魅力的生活景象。

同时,由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的生活记忆与惊喜,随着人们的传播,也呈现出了一种跨界跨地域的可能性——更多的「非在地」的智囊、资源,也可以 借助有共鸣的故事与在地的力量连结起来,加入到街区的美好生态共建,不断提供新鲜血液和创新灵感。


Photo by Vina


10月20日,故事商店作为一个短暂的快闪空间将要和大家说再见,这中间我们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故事的结局又会如何? 快闪空间之后,未来愚园路上等待发生的惊喜? 这些我们都期待有你的一份参与和共创。



故事商店大本营
一份未来发生指南,等你开启


我们在线上建了

一个跨地域参与的故事大本营

无论你是否身在愚园路

都可以满足你

对这条拥有101年悠久历史街区的所有好奇

并且把你天马行空的创想

与来自各地的人们一起分享

我们分别为你准备了以下两大主题岛


1
广
☟☟☟

故事云展览

故事再发生


它们是有关愚园路的人、事、食,还有店

不管你身处多远,在哪,总有一个「故事」打动你的心

你看这些有心又爱玩的「一日店主」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继续延续着愚园路的故事

👀

参与伙伴将获得


1.愚园路上故事的发生动态,看到更多有关愚园路故事的创意创作;

2.你可以任意品味这些故事「美食」,并为喜欢的故事留下你的声音或者文字,让更多人和你一起分享;

3.走进「一日店主」的精彩世界,我们相信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


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