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非常重视读书,但其实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无非为升官发财泡女人而已,若较真来讲,真正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之人很少。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中评序》中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
陶渊明是真的喜欢读书,最纯粹的读书人,“每次看书,不求能不能看懂,只管看,如若碰到不懂的地方,便跳过去,某一天再看,突然懂了,就高兴地睡不着觉。”
朱熹也是这种人,直至晚年,他抱病在床,依然不忘读书,每次都看得入迷,废寝忘食。
每每有心得之处,都乐呵得直咳嗽。
家人劝他不要看了,不要看了,他却说:“读书乃是天下第一乐事,现在病了,已经如此痛苦,怎能还不让我读书。”
冯唐说:“人生最美好的事,几床悍妇几墙书。”
朱熹不是亨利米勒,他不需要几床悍妇,但他的确有几墙书,以便闲时、苦闷时、乐达时随手翻阅。
朱熹甚至根据自己一生读书之经历,写出了流传千年的《读书之法》。
他的学生辅汉卿等人将他的读书方法整理起来,史称“朱子读书法”。
简要来说,“朱子读书法”分为四点。
第一,读书要有仪式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
读书之前,必要先将桌子整理干净,待窗台阳光正好,空气正新,挺胸直腰,才可翻开书本。
第二,读书要诵读。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真正的读书,都是慢阅读,慢慢地读,精精地读,才可读透一本书。
第三,读书要循序渐进。
“(孩子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朱熹眼里,童蒙教育必先始于基本道德礼仪,从很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见师长问好,见父母问好,主动承担家庭任务,所有这些做好之后,再练读书的基本功和写字。
“行有余力,学以从文”。
第四,读书之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人。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读书是为了知行合一。
故而朱熹常教育门下弟子,看那些智者的言论,要想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书里所说,是否有什么过错,要如何改正。
朱熹一生苦读,却从未以读为苦,而是以此为乐。
朱熹曾写过一首读书四时之乐,其诗云: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思来想去,世事浮沉,春夏秋冬,风雨云雪,只要书卷在手,则快乐永藏于心。
晚年,朱熹隐居于福建武夷山,日夜读书、讲学、著述,其门下弟子追随者数千人。
“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得酒啸咏。”
我仿佛看到一个白髯飘飘的老者,和一大群稚嫩的年轻人,他们好读书,好喝酒,他们啸聚在一个无人到访的深山之中,一手持书卷,一手握酒坛,每饮酒,则成诵,诵读之声,漫山遍野,悠悠而鸣,浩浩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