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中国风电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增装机容量、海上和陆上风电的发展驱动因素、风力发电设备价格下降对行业的影响、未来几年的竞争格局、海丰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及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风电整机及其相关产业链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光伏行业的主要问题和未来装机需求预测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海外市场需求及美国政策对中国光伏企业布局的影响,以及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及未来预期。
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接近75吉瓦,其中海上风电约为7吉瓦;预计2024年陆上风电将保持较高水平,超过70吉瓦,而海上风电将达到9吉瓦并在未来几年逐步增加。中国政府近期出台了鼓励老旧风机替换的新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
风力发电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主要由竞争加剧及单机容量提升所致,导致头部企业利润率压缩,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海上与陆地风力发电竞争格局将继续演变,年度新增装机会保持高位,成本继续下降,但由于产能无瓶颈且存在国央企背景,大规模退出不太可能发生。
当前海丰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激烈,二三线企业正迅速追赶一线企业的市场份额,新的市场参与者已进入该领域。
截至 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约为70-80吉瓦,大于海外市场。然而,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
中国整机企业在海外面临一定挑战,包括价格竞争和出口风险。未来可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来应对挑战。相关产业链面临成本压力和整合需求,一些优质企业值得关注。
光伏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未来装机需求预测受全球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影响。
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图片小程序
摘要
•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接近75吉瓦,其中海上风电约为7吉瓦,其余为陆上风电。预计2024年陆上风电将保持较高水平,超过70吉瓦,而海上风电将达到9吉瓦,并在未来几年逐步增加,到2026年可能达到18至20吉瓦。
•
中国政府近期出台了鼓励老旧风机替换的新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超过
100吉瓦。
•
风力发电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主要由竞争加剧及单机容量提升所致,导致头部企业如金凤科技和明阳智能在过去一年毛利率仅约
5%,整体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海上与陆地风力发电竞争格局将继续演变,年度新增装机会保持高位,其中包括
10个吉瓦左右用于老旧设备替换。成本继续下降,但由于产能无瓶颈且存在国央企背景,大规模退出不太可能发生。
•
目前,海丰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激烈,二三线企业正迅速追赶一线企业的市场份额。新的市场参与者,例如韵达已经进入该领域,并且
31也有意涉足这一行业。
•
截至
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约为70-80吉瓦,而中国以外地区的装机容量约为40吉瓦。从整体装机量来看,中国市场仍然大于海外市场。然而,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
Q&A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风电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
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接近75吉瓦,其中海上风电约为7吉瓦,其余为陆上风电。2020年和2021年是中国风电行业的重要节点,因国家补贴政策的到期,导致了抢装潮。2020年陆上风电装机量达到66吉瓦,而2021年则是海上风电补贴的最后一年,因此也出现了抢装潮。在此之后,陆上风电在2022年有所放缓,但从2023年开始恢复增长。预计2024年陆上风电将保持较高水平,超过70吉瓦,而海上风电将达到9吉瓦,并在未来几年逐步增加,到2026年可能达到18至20吉瓦。 此外,中国政府近期出台了鼓励老旧风机替换的新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超过100吉瓦。
中国海上和陆上风电的发展有哪些主要驱动因素?
海上和陆上风电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驱动:
1.
地方政府支持
:沿海省份在减碳压力下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新能源发电竞争力,还能拉动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2.
企业积极性
:包括三峡、龙源、中广核、华润等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内的开发商对海上和陆上的新能源项目表现出高度积极性。这些企业不仅追求项目数量,更看重拿到项目本身,即使回报率不是首要考虑因素。
3.
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过去几年,中国的陆地和海上的整机价格显著下降。例如,在
2017年至2020年间,陆地整机价格从最高4,100元/千瓦降至3,200-3,300元/千瓦区间。而自2020年以来,这一价格进一步降至1,300-1,400元/千瓦,有些激进投标甚至低于1,000元/千瓦。单机容量提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主流的陆地整机已达6兆瓦或8兆瓦,而早前仅为1.5兆瓦左右。
风力发电设备价格下降对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风力发电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主要由竞争加剧及单机容量提升所致。这一变化带来了以下影响:
1.
利润率压缩
:头部企业如金凤科技和明阳智能在过去一年毛利率仅约
5%,整体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2.
市场竞争加剧
:尽管价格持续走低,但未见明显市场整合迹象。二三线企业追赶速度较快,使得头部企业竞争优势减弱。此外,一些国央企如上海电气、中国中车、中船重工等仍然活跃于市场,使得退出难度增加。
3.
产业结构调整
:部分整机制造商通过开发并出售自有发电竞争场来弥补整机业务亏损,从而维持运营。
中国未来几年的海上与陆地风力发电竞争格局如何?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海上与陆地风力发电竞争格局将继续演变:
1.
持续高位运行
:预计到
2026年,年度新增装机会保持高位,其中包括10个吉瓦左右用于老旧设备替换。
2.
成本继续下降
:虽然目前招标价已经跌破
3,000元/千瓦,但随着新订单执行以及技术进步,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3.
缺乏市场退出机制
:尽管部分企业面临亏损,但由于产能无瓶颈且存在国央企背景,大规模退出不太可能发生。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显著行业整合迹象。
总体而言,中国的海、路两大板块将在地方政府支持、技术进步及市场需求推动下,实现稳健增长。然而,由于激烈竞争及利润压缩,对产业链各环节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海丰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有哪些新进玩家正在进入市场?
目前,海丰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激烈。二三线企业正迅速追赶一线企业的市场份额。我们观察到有新的市场参与者,例如韵达已经进入该领域,并且
31也有意涉足这一行业。这些新进玩家通常利用低价策略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来抢占市场份额。因此,从价格和行业整合迹象来看,尚未看到明确的行业整合趋势。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及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如何?
截至
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约为70-80吉瓦,而中国以外地区的装机容量约为40吉瓦。从整体装机量来看,中国市场仍然大于海外市场。然而,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格局与中国相似,但欧洲海上风电被视为高端市场,其前景较好。根据欧洲同事的预测,未来几年欧洲多个国家将大幅增加海上风电装机目标。然而,2022年和2023年新增海上风电项目较少,主要受利率影响、当地政府政策以及产业链成本高企等因素制约。
中国整机企业在海外特别是欧洲高端市场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整机企业在海外尤其是欧洲高端市场面临一定挑战。尽管价格具有竞争优势,但存在反补贴调查风险。例如,今年
4月欧盟对中国整机企业展开反补贴调查,原因包括中国产品价格过低以及提供优厚融资条件。此外,如果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类似于塔筒关税7%-15%),将显著影响盈利能力。因此,中国整机企业在出口欧洲时面临不确定性。
海缆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如何?未来前景如何?
海缆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出色,并且未来前景广阔。据统计,到
2025年全球海缆供应需求预计达到30亿欧元。然而,全球产能紧缺,包括Preiss、密纳克森等本土玩家扩产速度相对缓慢。从去年开始,中国海缆企业逐步将产能转向海外并获得大量订单。例如,中天科技今年海外订单已占总订单超过三分之一;东方电缆则斩获了一个价值18亿元的大型英国项目。因此,中国海缆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其定价策略也较为理性,一般仅比本土竞标低5%左右,以避免因价格过低而引发质量担忧或其他问题。
风电整机及其相关产业链当前面临哪些压力?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公司?
风电整机及其相关产业链当前面临巨大压力。尽管风机制造成本有所下降,但整体价格仍有下行空间,这导致零部件供应商承受更大成本和价格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应特别关注一些具有优势的海缆公司,如宁波东方电缆和中天科技。这些公司不仅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还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可观订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光伏行业的主要问题和未来装机需求预测是什么?
目前光伏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截至去年年底,整个产业链的产能已经足以支撑到
2026年的装机需求。2023年,中国新增了217.7吉瓦(GW)的光伏装机容量,其中分布式和集中式光伏比例略有不同,分布式稍微少一些。过去几年,新增装机容量从2019年的48GW、2020年的55GW、2021年的67GW,一跃至2023年的217.7GW。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在2021年和2022年公布的“双碳”目标。然而,由于玻璃短缺和硅料供应不足,组件价格高企,抑制了一些国央企对大项目的积极性。特别是在2023年下半年,组件价格崩塌促进了集中式装机。 对于2024年,由于基数较高,我们预计整体装机量最多持平。今年上半年新增约100GW,其中分布式会多一些,而集中式少一些。由于市场化讨论导致抢装现象,上半年可能会出现一波抢装潮,但下半年增速可能放缓。因此,我们预测今年全球增速为5%左右,而到2025年和2026年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主要因为特高压项目投运促进大基地集中式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