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蔍姑娘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几年来,网上突然很盛行这样一种言论:
明朝灭亡是因为东林党在搅和,魏忠贤反倒成了维持明朝稳定的关键人物。别看东林党满口仁义道德,就会搞内斗、扣帽子,论起国家治理的本事,远远不如魏忠贤一干人等。别看魏忠贤贪污腐败,却能排兵布阵、弹压地方、对抗满洲部落铁骑……
“大明咋就亡了?”这是一个老梗。从明朝灭亡开始,就有一大波"遗民“在总结反思,掐指一算,已经快400年了。400年的时间,后人怎么看明朝灭亡这段历史?
那东林党真的该为明亡负责吗?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
有人说,明亡,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明史》载,明亡,实亡于万历。又有人说,实亡于嘉靖,“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的确,明朝的皇帝里奇葩不少,比如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再比如木匠活做的特别好的天启皇帝:
清朝统治者,或许有感于此段历史,所以对皇子的教育格外重视。为了尽可能培养“全才”,他们不仅把经书教育与骑射武艺结合起来遣专人辅导,还把宫里太监置于内务府管理之下,以免其向皇子施加影响。
但是,这明朝的皇帝消极怠政,是明亡国的重要因素吗?
于是,有人提出异议:
明朝是被财政危机杀死的,
官府向百姓征税过多,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因此揭竿而起,逼着崇祯吊死在煤山歪脖树上,因此,清朝统治者吸收明朝灭亡的教训,在康熙朝提出"永不加赋”。
除了皇帝个人因素与经济因素外,有人又指出——
明朝是被“官僚病”害死的,
明朝各级官员遇到问题不考虑如何解决,而是考虑如何隐瞒,结果耗尽了大明最后的一点精气神。
举个例子,最初的农民起义,发生于崇祯元年(1628年)的陕西地区,但是,到第二年,关于此事的奏报才被送到京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臣
杨鹤受命招抚陕西叛军,一开始,形势大好,几乎所有的叛军都接受了招安,但旋即复叛,讽刺的是,杨鹤不仅对降者的异动毫无察觉,还给崇祯写奏本,说陕西地区形势大好,老百姓安居乐业云云。
后来,陕西地区的叛军,遭到了洪承畴的镇压,他们不得已又转移到山西,结果,山西官员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讨论如何抗敌,而是像杨鹤一样试图粉饰太平。山西巡按罗世锦给崇祯的奏报里,通篇都在标榜山西地区国泰民安。而后来的事实,想必无需多言。
说到陕西的叛乱,咱还得说一件事,明朝末年,包括陕西在内的北中国旱涝灾害频发,突发的自然灾害,不仅让粮食减产,还引发了瘟疫,鼠疫即是其中之一。从崇祯即位,到李自成攻破北京,鼠疫几乎与其共始终。
这场瘟疫杀死了无数的饥民,也把更多的饥民推向了明政府的对立面,为什么?因为面对这场灾难,明政府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苛捐杂税又不见减轻,灾民走投无路,加入反叛大军,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一部分学者认为,瘟疫也是造成明亡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狡兔三窟,有人便想,崇祯如果赶在大顺军逼近北京之前迁都,能不能逃过一劫?你还别说,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刻,崇祯还真有过迁都南京的打算。
但是,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关键时刻,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语重心长”劝阻道:“皇上要重演唐肃宗灵武即位的故事吗?”说白了,这位“忠臣”就是告诉崇祯——小心你儿子跑到南京后另立山头,这样你的皇位就做不成了。
生性猜忌的崇祯立刻改了迁都的主意。明朝,也就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光时亨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主动接近入城的大顺政权,后来,看李自成兵败如山倒,他又投奔了南明弘光政权,结果遭弘光政权权臣马士英弹劾论罪,斩首示众,而给他定的罪名,就是“力阻南迁,致使先帝殒命社稷”。
关于明亡的原因,很多是从明朝自身角度出发探讨的,这时候,有人不满了——讨论明为什么亡,还不如说说清“何以兴”。清军入关后,满洲八𣄃战斗力很强,又有吴三桂等作向导,因此轻松击败李自成和南明政权。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层又擅于调节满汉矛盾,他们鼓吹“满汉一家”,给汉人士大夫不小的尊荣…
(影视剧中的满汉君臣)
云烟过眼,朝代变迁,这明亡清兴的历史呀,怎么说都有说不完话题,但是,这么多观点,到底该听哪种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和专家谈谈,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的见解。
这里又有人叹息了,专家们埋首书斋,哪有功夫听我们的疑惑呢?
别急,历史研习社这次微课,专门邀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