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段小广告:咱们这套书,选篇范围非常广。
从罗庸讲隋唐五代文学、雷海宗讲古代外交,陈寅恪讲唐代政治制度,朱自清讲唐诗宋词,到冯友兰讲汉代儒学、清代思想……
文化+国史+诗词+古文+文学+哲学+国学,7门课。
横跨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三大领域。知识含量如高山深海,难以用数字来衡量。只需135元就能拥有!
1363年,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凭借少量的兵力,成功击败了陈友谅。随着陈友谅的死亡,一场关于胜者的荣耀与败者的清算即将展开。据传,在朱元璋攻入陈友谅大本营之前,胡惟庸秘密地呈上了一幅画像。朱元璋脸上显出疑惑,而胡惟庸则露出一丝谄媚的笑容,轻声说:“主上若有所图,在下定当助您一臂之力。”当时,朱元璋正处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原本想要训斥胡惟庸,但转念间,想到历史上成王败寇的规律,便觉得看一看也无妨。胡惟庸谨慎地打开了画像,画中是一位妙龄女子,眼含春水,红唇动人,显得格外娇媚。随即,他瞥了胡惟庸一眼,清了清喉咙,郑重其事地说道:“陈友谅此人,屡次企图害我,此仇不可不报。”随着大军陆续消灭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将士们将陈友谅的父母和两个儿子五花大绑地带到朱元璋面前。看到这些老人和孩子,朱元璋安慰道:“孩子们,别怕,我和你父亲的恩怨已了,不会牵连到你们。”听到丫鬟说朱元璋宽恕了她的公婆和陈家的两个公子,她心里稍稍放心了一些,但依然紧张地等待着。突然,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朱元璋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一把将达氏搂住,径直向内室走去。达氏一愣,随即尽力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只要主上答应妾身一个条件,妾身此生定会真心相待。”看到朱元璋没有立即拒绝,达氏赶紧磕头道:“3个月也好,求主上成全!”第二年的12月,达氏为朱元璋生下了长子朱榑(福王)。然而,随着朱元璋的地位日益稳固,史官们开始在大殿上拿这件事来嘲讽他,说他干的是强盗行径,强抢人家的姬妾。朱元璋对此十分头疼,不得不在《御制大诰》中公开辩解:“当年我们攻城略地,军纪严明,从没有人敢私自劫掠人家妻女。只有攻入武昌时,朕被陈友谅多次侵扰气得糊涂,才将他的小妾带回。”达氏在宫中备受冷落,时常被宫人指指点点,被文武百官暗中讽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尤其是聪明好学的朱梓。她暗暗发誓,要让朱梓成为她的支柱,实现母凭子贵的愿望。临行前,达氏泪眼婆娑地对朱梓说:“朱元璋并不是你的亲生父亲。到了封地之后,你要发奋图强,将来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真相,朱梓内心感到无比悲愤,他竟然称呼了十几年的“父王”竟是杀父仇人。他每天都拿着书本,认真研读,心中暗自立下决心,一定要让朱元璋为当年的行为付出代价。相传,朱梓还在一块铜牌上刻下了“宁见阎王,不见贼王”的誓言,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朱元璋气得几乎掀翻桌子,立即派兵捉拿朱梓回京,亲自审问这个不孝之子。朱梓明白自己的实力远不及朝廷,绝望中决定以死明志。宫中顿时一片哗然,达氏得知消息后,当即晕倒在地,心中万念俱灰。他本以为将达氏带回宫中只是一桩小事,未曾想引发了如此多的麻烦。正史中将潭王朱梓之死归因于胡惟庸案,但这显然引起了诸多争议。胡惟庸案发生在1380年,而朱梓当时不过是个11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牵涉到10年后的这场悲剧?达氏的泪水和朱梓的悲愤,让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他下令彻查真相,但最终还是迫使史官编造故事,以掩盖这场悲剧背后的真相。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心中的隐秘与悲伤始终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