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直升机 图片来源:南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珠海再次成为广东低空经济的“窗口”,而这一次,珠海迎来了明显的转向。
早在10余年前,本地媒体曾分析广东航空产业时指出,在原以军事航空为主布局中国航空制造业中,广东几乎是一张白纸,而作为后来者,广东已在相关规划中,明确将航空产业发展核心锁定为通用航空制造产业,主要依托正是珠海以中航通飞为“龙头”的航空产业园。
珠海市无人系统协会秘书长蔡明君去年频繁地往来于北京、成都、深圳、西安等城市,见证了在多地企业密集互动下珠海的不断起势。
如蔡明君分析,在低空经济领域,珠海可以说是全国历史最久的城市之一,早在6、70年代,珠海就曾发展出一个发达的航模产业,其出口量一度达到全球60%以上,并带动了固定翼无人机的发展。
但如今,珠海并没能保持广东的“首位”,一个原因如蔡明君所说,在深圳更具开创性的政策环境下,珠海一面开始赋能深圳低空经济的发展,一面自身出现人才流失。
两条线串起了珠海与深圳低空经济的早期碰撞。据他总结,90年代期举办的珠海航展,为国内营造了最初的行业氛围,成为深圳等地低空经济发展的“启蒙”;而以中航通飞为代表的珠海企业,更直接充当了行业人才蓄水池,如“幕后英雄”一般,支撑起深圳大量初创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珠江口潮起潮落。随着深圳产业底盘的不断扩大,并加速走向“低空经济第一城”,近年来,珠海开始感受到新的外溢和回流。
蔡明君注意到,过去深圳东侧在临莞、临惠区域设厂的低空经济企业,近年来开始出现向东搬到宝安区的趋势。这大大拉近了与珠海的空间距离,隔珠江口相望。在他看来,这也得益于珠海多年来的产业链积累和场景打造。
据本地媒体报道,截至去年6月,珠海拥有航空级配套企业73家,企业生产涵盖电控系统、软件控制系统、低小慢反制系统等多个产业链核心环节,基本形成了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此外,珠海拥有“双航展+全球无人系统大会”航空航天展览业格局,各类专业展亦有助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