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对人生轨迹的影响,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坚持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睡眠、读书和运动对于个人成长和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说明了这些习惯的积极效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强调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读书和运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些习惯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精神状态,并提升人生境遇。
关键观点2: 睡眠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文章指出睡眠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讲述李彦姃的经历,强调了改变生活方式从早睡早起开始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一些实践方法,如晚上关闭电子设备和听舒缓音乐来帮助入睡。
关键观点3: 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通过罗翔老师的经历,强调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读书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帮助解决问题和提升认知。书籍赐予的智慧使人勇敢面对挫折和命运。
关键观点4: 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实践建议
文章提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成功人士的经历说明了坚持运动的好处。同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运动策略,如保持适当的心率、采用“运动+学习”的模式等。
正文
主播 | 帆书 · 赏新晴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很难相信,过完今天,2024就年只剩100天了。
这大半年里,你过得还好吗?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呢?
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命运的参差,而是我们的判断与选择。
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做确定的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无非是没事早睡觉,有空多读书,平时多运动。
作家陈丹青曾说:
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有扑面而来的压力,数不清的烦恼。
曾经的她,是一台连轴转的“生存机器”,马不停蹄地求学、工作,穿梭于各地,生活里没有一丝喘息余地。
渐渐地,社交应酬让她应接不暇,手头的事情堆积如山,她只能压缩休息时间,熬夜通宵成了无奈之选。
可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颓废,精神萎靡,情绪暴躁,身体也一路亮起了红灯。
更糟糕的是,她失去了创作灵感,还在自我怀疑中,结束了本应幸福的一段感情。
生活全盘崩溃后,李彦姃开始了自救。她停下所有的工作,从早睡早起开始了对自己的调整。
晚上,她早早关上电脑和手机,泡一个热水澡,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就安然入睡。
第二天,她发现精神百倍的自己,足以消化内心的焦虑与挫败,也能有兴致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6个月过去了,李彦姃在休养生息中完成了自我疗愈,她有了更高的创作热情,举办了一次小型画展,还出版了一本畅销书。
白天忙得团团乱,到了晚上,即使已经很累了,还强撑着精神,要么进行低效的学习或者加班,要么沉迷娱乐,打游戏、刷视频。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不缺麻烦,但无论什么事,都不值得我们拼命熬夜,透支健康。
在豆瓣“早睡打卡”小组中,就有不少人感慨睡眠的重要性。
有人说:有时候被工作中的难题绊住,逼自己通宵解决,可结果越搞越乱,反而是饱饱地睡一觉之后,思路清晰了,效率提上来了;
也有人说:
熬夜是一种“瘾”,必须靠自律戒掉,否则身体变差,心情焦躁,运气也变得不好。
快节奏的生活中,夜晚成了反刍情绪的出口,我们太容易辗转难眠。
没事早点睡,像春雨里的树苗,学会为自己汲取生命能量,才能为每一个忙碌的明天,加油续航。
<
2024年最后100天,
你会读哪些书呢?
>
来听听编辑部的推荐吧
👏欢迎书友们
点赞+留言
,和我们互动哦~
第三个人有点与众不同,他拿起一本书开始看,不知不觉间,锁悄然打开,而他也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
如果说我们的大脑是个仓库,知识就是仓库里的工具,能帮我们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
出生于小县城的他,童年里总是与孤独相伴,但他酷爱读书,能在书籍营造的避难所里,实现自洽。
长大后,他一路读书,一路向上攀爬,直到取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过上了同龄人羡慕的生活。
然而,罗翔有着更高级的理想,他希望为弱者发声,为正义代言。
除了法学,他对文学、哲学广泛涉猎,并将自己所学所想,用幽默风趣的段子,分享于网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020年,罗翔在B站爆红,但他却有着清醒的自知,表现得“诚惶诚恐”。
即使后来他的言论被某些网友恶意揣测,受尽批评与诋毁。
他也没有因此沮丧颓废,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阅读和分享读书心得之中。
在“罗老师法律小课堂”上,曾有人问:我们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罗翔说:
读书能获得知识,能帮你找份好工作,能助你实现阶层跃升,但读书最大的意义,是给人勇气,应对挫折,接纳命运。
读哲学,与世界顶级智者交谈,拓宽思想维度;读历史,感受时代激荡,探知人心人性;读诗歌,欣赏风花雪月,提升美的感知……
你看过的每一个字,都将内化为心中的光源,照亮你的前世今生。
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认知的东西。
他从33岁时开始长跑,每天10公里,每年跑一次马拉松,而这一坚持,就是30年。
他曾感慨,跑步带给自己的远不止强健的身体,还有心灵的安抚与智慧的提升。
每次运动完,他精力更充沛,头脑更清醒,不管做什么,都极有效率。
“力学之父”钱伟长,是“清华长跑五虎将”之一,跑步、踢球,样样在行,还曾代表中国参加菲律宾远东运动会;
“当代神农”袁隆平,年轻时擅长游泳,曾获湖北省亚军;年纪大了以后,仍坚持打排球;
还有钟南山院士,体育成绩更出众,曾打破400米栏的全国纪录。
从这三位泰斗级人物身上,不难看出,常年运动的人,更容易全身心投入事业,取得成就。
点赞最多的回答是:“每天跑1公里。你会发现,你未来的所有成就,90%都和这个习惯有关。”
每一次运动,都是一场与人性的较量,是行动打败幻想,是自律打败安逸,是坚持打败颓废。
我知道坚持运动并不容易,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意志力,更要有科学的指引方法。
自媒体人@周岭,在成名作《认知觉醒》中,就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运动策略”。
他说,有效的运动并非高强度地折磨自己,也不是在户外闲庭信步,而是保持适当的心率。
除此之外,周岭提出了
“运动+学习”
的模式,因为运动后的两个小时,最适合进行高难度的脑力活动。
也就是说,运动不仅能健身,还能健脑,有助于我们清醒大脑,坚定行动。
当你把跑步、打球、登山、瑜伽……安排进日常生活,你会感到一股向上的力量,由内而外散发全身。
有空多运动,你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对抗岁月的良药;你的每一次抬腿展臂,都拓宽了生活的流域。
每到一年的后半段,我们总不免对岁月,生出些许感慨。
或许是对过去的复盘总结,或许是对未来的规划展望,亦或许是对自己的反思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