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中文新闻部
侯向明
在中国央行宣布降准后首周,央行公开市场继续空窗操作,全周净回笼规模缩减至1,600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表示,月初因素叠加降准落地在即,且地方债发行冲击减弱,市场流动性预期乐观;而降准释放的资金将部分对冲缴税,月内资金面料将延续平稳宽松。
他们并称,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再加上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国内经济为优先考量的货币政策预计会维持中性偏松,四季度资金面紧势恐难再现。年内降准举措将告一段落,但明年降准空间仍在。
“上半月扰动因素少,节后也一般会有资金回流,关键是降准给大家吃了定心丸,都还是比较乐观的,央行不动手在预期之内。”上海一银行资金交易主管称。
他并指出,进入10月,地方债招标较8月和9月明显减少,缴款需求给流动性造成的冲击减弱;不过需要谨慎的还是例行缴税带来的影响,虽然有降准的对冲,但届时公开市场操作情况亦相当重要。
中国央行周五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今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此为连续第10日暂停操作。全周来看,逆回购自然到期规模1,600亿元,本周也是公开市场连续第二周净回笼。
据路透统计,本周公开市场共有1,6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10月2-4日共有1,00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但因适逢国庆假期期间,故顺延至本周一到期。此外,本周二有一笔600亿元到期。国庆前一周,央行共净回笼2,3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央行上周日宣布将自15日起再次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幅度为1个百分点,此亦为年内第四次降准。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表明央行宽松力度加码,可一定程度支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缓解信用压力;央行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供给,还有助于改善经济和金融市场预期。
兴业研究宏观团队报告指出,在10月降准后,流动性可能出现边际上先松后紧的变化:降准发生后流动性相对充裕,而随着缴税截止时点临近、流动性逐步回笼,资金面将更加趋于平衡。
据该报告显示,10月降准置换MLF、再扣除16日到期的国库现金定存后,释放的增量资金约6,000亿元,发生在月中(15日)。通常来说,月中是缴税冲击流动性的时点。但受国庆假期因素影响,10月缴税截止时间推迟至24日,而10月是历年政府存款增长较快的月份。
“(降准释放资金和缴税)会有一点缺口,但不会太大,公开市场完全可以cover(覆盖)掉,即便(到时资金面)有点波动,也是暂时性的,月内甚至四季度都不会有持续紧张。”北京一银行资金交易员说。
中国金融时报周四报导称,降准虽好,却非包治百病,要真正疏通货币的传导机制,或可尝试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激励举措,包括针对地方性或特色金融机构出台定向激励的政策试点,减少资金在传导环节的沉淀及由此导致的资金获得成本上升;通过财税政策、营商环境优化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季度资金面料总体平稳**
2016年和2017年第四季度流动性都出现了超预期的紧张,但今年来看,不论是外围贸易战形势,还是国内经济基本面,亦或是潜在的债市信用风险,均不支持资金面的过度收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其报告中认为,展望2018年第四季度,由于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低评级债券信用利差仍高、表外融资风险得到一定的控制,流动性收紧的可能性不大。
“但为了防范宏观杠杆率再度抬升,流动性进一步放松的空间有限。预计第四季度资金面将维持当前合理充裕的水平。”该报告称。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分别进行了四次定向降准,同时辅以每个月一到两次的一年期MLF操作等方式进行长期流动性投放,以支持银行进行信贷扩张,保障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宽货币、宽信用”得到确认。
中金公司固收团队报告称,经济持续走弱是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主因,从9月高频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低,因此此次再度降准也可以视作是对提振经济信心的举动。从趋势上而言,央行仍可能继续降准,一方面是投放长期流动性,另一方面是置换成本较高的MLF。
“考虑到11和12月份财政存款的投放量比较大,资金面一般都相对宽松,接下来的两个月使用降准的概率未必很大,但明年可能仍将继续降准。此外经济下行,货币政策操作信号也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中金表示。
兴业研究的报告亦支持此观点,报告称,中长期来看,未来仍有继续降低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及必要性。一方面,在表外融资向表内转移的背景下,为了保障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支持信贷投放,需要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在外汇占款相对平稳的背景下,为了增加商业银行中长期资金来源、提高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需要逐步降低高悬的准备金率。
“考虑到2019年第一季度MLF到期规模较高,且银行体系跨节资金需求较强,2019年第一季度仍然有再次降准的可能性。”兴业研究报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