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的大脑其实并没有休息的时候,无时无刻都在工作着。
当我们在独处时,不关心任何事物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一般都会狂乱地任意驰骋,但这时的思维是变化无常的,其实,发呆时,我们的大脑也没有歇息,我们的思想也跟其他时候一样忙碌。
网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他看我一眼,我脑海中就跟他过了一生,连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
这句话本是调侃,但细细想来,是真的可以,所有的这些都发生在一瞬间,我们的思维是很敏捷的。这种无定向,无目的,变化无常的思路,都可以瞬间完成。
所有的幻象都是我们的内部运动,是运动在感觉中留下的残余。
然后我们仔细想一下,你的想象力丰富吗?身边朋友有说我思维太活跃,说话跟不上,其实也不是,是因为我在聊天时,本来正在说这个话题时,脑海中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但这个随之而来的思想真的是突然想起来的吗?跟正在聊天说的这个话题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书中说,其实,随之而来的思想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偶然,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之间的连续并非随随便便。
比如我上次在学校看到一堆男生在一起站着,我经过时,听到有人叫我名字,可是我并不认识他们,然后我脑海中瞬间闪现了好多:校园暴力?言情小说?住院?校长?穿越?等等……
一瞬间想到了好多,一生都给想完了。
还有书上举的例子,正在谈我国内战时,你可以联想到罗马的银币值是多少钱?为何能联想到这个呢?还有什么问题比这个更不相干呢?然而其中的联系却很明显,因为,提起战争,想到国王被俘,又想到耶稣基督被俘,然后联想到30块钱,因为当时耶稣的门徒犹太出卖耶稣时,正是为了30块钱。
这说明什么?我们的思想虽然有时是毫无定向,像是在梦中一样,任意游走,看起来互不相干。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能够认识它的思路及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当我们的思维序列是正在受某种欲望和目的控制时,我们的思想会随意游走,所以上学听课期间,存在很多,坐在班里,心在外面,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场景。
不过呢,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强烈而且持久的往往都是我们渴望或者恐惧的事情,所以,有些人小时候受过创伤,虽然长大后不在记得小时候的事,但心底的创伤还是会在,那份恐惧会随之而影的存在。
我们渴望要听懂这个课,要听懂这个知识点,因为目的带给我们强烈印象,就算思想游走了,也能很快给我们拉回来。
之前很流行的“吸引力法则”,还有利用TNT来讲解的法则,其实就是在套用“熟虑终末”的格言:在一切行动里,都要经常注意自己想要的事物,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全部思想以达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