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推出“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30项措施,旨在为本市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在孙晔看来,本市高度重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随着人民调解工作尤其是诉调对接、三所联动、访调对接工作的深入发展,使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出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
也因此,今年,她将一份《关于进一步扩大夯实本市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建议》带到了上海两会上。
孙晔介绍说,自2019年以来,为推动“将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市司法局在全市建立1+16家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与市高院联合印发相关文件,明确了法院委派、委托调解的案件范围,规定家事、相邻关系、劳动争议、交通事故赔偿、医疗、消费者权益、小额债务等12类纠纷应当引导当事人选择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组织调解。随着工作实践的发展,2022年6月30日,上海高院与市司法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探索实行调解程序前置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对家事、相邻关系、小额债权、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交通事故等纠纷在全市推开探索实行调解程序前置。据悉2024年本市调解组织共受理纠纷56.6万件,同比增加21.9%,调解成功49.46万件,同比增加23.4%。
别以为调解工作只发生在以上的这些场景,这些年,上海先后承办了世博会、进博会、花博会等全球性、全国性重大活动。期间也有人民调解的身影。“例如,在第一至第七届进博会期间,市司法局组建进博会调解中心,遴选各区高素质人民调解员驻会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共联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0起,涉及协议金额1440万元。”孙晔认为,这些重大活动都凝聚了全市人民调解优质资源,组团式服务保障重大活动期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市司法局组建进博会调解中心
此外,上海自2023年起,由公安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参与的“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在全市部署推广,人民调解员、律师和民警联手,努力化解引发冲突的矛盾纠纷本身,目的是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和谐。据悉,目前全市已全面建立起三所联动工作机制,共有223家司法所、320家公安派出所、268家律师事务所参与,2024年以来协同公安机关已联动化解矛盾纠纷96万件。
孙晔表示,人民调解员起到的是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积极做好普法宣传、情绪疏导等纠纷化解工作,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