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一谈行动力的问题。
我常常看到这么一种情况:一个人想做事,这件事是他真心想做的,同时他已经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无法开始。问题是,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他有资源,有能力,有方法,他自己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付诸行动。
就拿理财打比方吧。
理财有没有好处?都知道有。难不难?也不难。我已经算是非常不会理财的了,平时也会买一点保本的理财产品。前些年,在年化收益率可以超过
5%
那阵子,东买买西买买,每年算下来也有几千块钱的收益。还算满意。
但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把钱放在活期账户里吃灰,连定期都不存。我们聊到理财的事儿,就帮他算了笔账。按他的积蓄,随便存个定期都可以赚一万多。我问他,每年扔掉一万块钱你会不会心痛?他说痛啊,当然会心痛。
那为什么不理一理呢?白捡的一万块啊!那时够买两部
iPhone
手机了!
说来也怪,他就是不要。
他自己也解释不清为什么,就说:「还要开通一个网上银行,我懒得弄。」
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嫌手续麻烦,也不至于到手的钱都不要吧?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有这种情况:又轻松,又有好处的事,有些人偏偏不做。就像明知道存个定期都能赚钱,有的人却连跑趟银行都不愿意。真有那么懒吗?
其实,懒只是一种托辞。
更强大的心理动力在于:
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
在心理咨询里,管这种情况叫【第一步诅咒】。第一步看上去最轻松,但很多人往往就卡在这里。迈出这一步,意味着需要承受一种微妙的痛感。
要解释这种痛感,又要先说一个概念,叫做【安全假定】。
什么是安全假定呢?它是头脑里面的一种信念。是人们在遭遇到某种困境的时候发展出来的,用于解释目前的困境,
目的是让自己感到释然或解脱
。
它常常会把「没做到」的事,解释为「客观原因做不到」,或者是「不想做到」。
比方说,我追一个女生,她拒绝了我,我就恨恨地想:「
她准是嫌弃我没房,我才不想跟这么物质的女生一起!
」这就是一个安全假定。我找了一个理由,我是因为「没房」才失败的,而不是因为我不好。这样我会舒服很多。
一个人分手之后,惊觉前任一无是处。离职之后,再看上一家公司哪都是问题。做不到一件事,就说我反正也不想做。这都是让自己舒服的安全假定。同样的,我现在没钱,也要为此建立一些安全假定。比如,「我不爱钱」,「不想为了赚钱那么辛苦」,这样我就不必再面对其它方面的挫败。
如果一个人这么想,迈出理财的第一步就千难万难。一方面他是在打脸,更重要的是,打完脸就没法再说「我不爱钱」了,就只好重新面对自己。
「你明明爱钱,怎么还赚那么少?」
相比于这种问题……可能还是收回脚步更容易。
如何判断一个人迈出第一步的阻力,是不是因为【安全假定】呢?——可以问问他是否有这种想法:「
一旦做出来这件事,我就觉得不是我了
」。
并非不想,并非不能,只是担心自我的完整。
如果他真的存在有这种担心,不妨接着问:「你如果不是你了,会是什么样?」
也许他正是害怕看见那样的自己:一个缺乏经验的,犹豫的,又渴望前进的人,正试着迈出第一步。不好看,但别骗自己:那就是你真正的模样。
我的朋友倒不是这样自欺欺人的人,他的经济状况很不错,只是不希望在理财上耽误太多时间。——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都要做到
120
分,他去做理财,投入的精力将是无底洞。所以他说,「我不需要理财」。
不需要理财,这是他的【安全假定】。
真相是,他觉得存个定期挺好的。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他将不得不面对自己做了理财,却无法在这个领域做到
120
分的事实。那样的不爽也许超过了万元收益,所以他索性从源头上堵死,一刀切断说:「我不需要理财。」
也许,他要突破的第一步,是不完美带来的压力。
迈出第一步需要挣脱的诅咒,还不止是这些。
这就要说到我另一个朋友的故事了。他在十年前想买房,看好了一个小区,后来没选到合适的,就作罢了。过了三年他又买房,买到了旁边小区。
乔迁新居的时候我们去道贺。他喝了点儿酒,说:
「还是三年前看上的那个小区好……」
我们都不理解,那怎么不买那边的房呢?
他长叹一口气:「我看了,可是一模一样的户型,比之前贵了一百多万!」
我们都一起叹气,理解他的痛苦。看好的房,因为一念之差,相当于白扔了十年工资,搁谁谁不心疼?——但我们很快又疑惑起来:现在涨价也是全面普涨啊,你这套房也贵了一百多万。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换那套房呢?
他摇摇头,让我们体会那种心情:
「如果我买了一模一样的户型,我住到里面就会控制不住地想,如果三年前真的买了会怎么样……就会感觉这一百多万的损失,真的坐实了一样!」
这句话很关键:「
感觉坐实了一样
」。
谁都知道一百多万是沉没成本,早已不可挽回。但数字是一回事,感觉是另一回事。数字就摆在那里,但好像还可以蒙上眼睛,假装不受影响。直到采取动作,硬碰硬地推翻过去的选择。到那一刻,损失的感觉才呼啸而来。
迈出第一步,也是这样的硬碰硬。
比如说我吧。我一直很想多学一些理财知识。但每次拿起理财书翻一翻,就不想再看下去。原因很简单,这么多年我一直只会购买最基础的理财产品,这种书会让我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字里行间都在说:「你这几年亏大了!」
好我知道了,我还是搞点别的吧。
(所以,跟买房那位朋友是五十步笑百步)
它会让我直接面对时间成本之亏:「我三年前干什么去了!」或者,「如果当时动手,想想我现在会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太戳心了。明知道是幻想,心头还是会滴血。想避免这种疼痛,最好的选择就是永远不迈出第一步,就可以永远停留在想象中:
我并没有亏,现实并没有开始
。
而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推翻那个想象:「我错过了三年时间……靠,这是真的。」
我经常说,面对现实是很难的。
其实现实本身不难。买个理财就能赚钱,钱有什么不好?
真正不好的,是现实中的我们自己
。那个家伙看上去沮丧,弱小,常常绕圈子,处处碰壁。总而言之,不是什么好看的形象。而我们又忍不住不看自己:这么无力的人,这么愚蠢的人,这么自相矛盾的人,真的是……啊!真的是难以释怀。
只好在头脑中不断粉饰,构建一个安全的结界。
让结界中的这个人,看起来自圆其说。
所以第一步诅咒的本质,跟理财本身无关。学习,工作,或者别的任何事都一样,最难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如何打破结界,承接真实的自己。我做咨询的时候,经常用一种提问:「
如果不是你,如果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你会有什么建议?
」对方立刻就清楚了,该怎么做,一二三四五,都很明白。但是明白有什么用,着手理财,每年就能多赚一万,这不很明白吗?零基础学习,过几个月就会获得一项技能,看来也容易。保持健身,身材就会健美;积极工作,薪资就会提升……这些事哪一样不明白?就是换到自己身上,迈不出这一步啊。
迈出去,意味着撕破那个结界,去承担一个很沉重,很沉重的自我。
巴菲特成立第一家合伙公司,帮人打理财富。那时候他还很年轻,作为他事业的第一步,最开始的本金是跟亲戚朋友一起凑出的
105100
美元。注意,为什么这里有一个零头呢?因为那是巴菲特同学自己能投入的资本,只有
100
美元。
你看这个数字,可不可笑?
100
美元。别的不说,光是把这个数字放在这里,把自己跟别人放在一起,看一看,你羞不羞愧?你理什么财啊你。
所以巴菲特真是一个有大智慧,大神通的人,不仅因为他以
22%
的年化收益率坚持做了几十年,做到
85
岁,把财富变成了
670
亿美元。那是他的投资技巧。我佩服的是他年纪轻轻就能堪破「自己」,借鸡生蛋,身法还能那么圆转自如。作为别人的故事,读到这里你可能没感觉:投呗!
100
美元也是钱啊。看别人是容易,放到我们自己身上再想一想:假设今天你有
800
块钱——算多一点,
8000
块钱好了,你会热情洋溢地开始理财吗?
「算了……我也不需要这么点钱。」
扪心自问,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
接受自我的人,才会觉得【我】不重要,【事】比较重要。才会拂去那些幻想,像旁观者一样平和思考:
8000
块钱也投,哪怕
800
块钱也投!
蚊子肉也是肉嘛。
这么想想的人很多,真能做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们赚到的也绝不只是蚊子肉而已。第一步或许很小,但迈出第一步,才可能有后面的无数步。
理财的第一步,是学习。
如果你的理财知识还停留在我的水平,我向你推荐国内最大的在线理财教育平台——长投学堂。
他们的目标是帮助零基础的人学习理财。其明星产品《
14
天小白理财训练营》已经开到
57
期,累计帮助
200
万
+
用户,从零开始,迈出理财第一步。
学费只要
9
元,很多人因为这门课,颠覆了几十年的金钱思维,改变了人生。
▼来自一线学员的课程评价
▼干货满满的课程大纲
▼有趣易懂的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