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分享丨灵感来自早期游戏世界的沉浸式水晶灯光装置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聚焦高质量发展 ...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2025年沉浸式文旅核心趋势与实施路径解码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观察丨经典,在首都舞台焕新重塑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关于严肃会风会纪的通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第一步为什么那么难?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8-10-24 20:26

正文

今天我们谈一谈行动力的问题。

我常常看到这么一种情况:一个人想做事,这件事是他真心想做的,同时他已经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无法开始。问题是,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他有资源,有能力,有方法,他自己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付诸行动。

就拿理财打比方吧。

理财有没有好处?都知道有。难不难?也不难。我已经算是非常不会理财的了,平时也会买一点保本的理财产品。前些年,在年化收益率可以超过 5% 那阵子,东买买西买买,每年算下来也有几千块钱的收益。还算满意。

但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把钱放在活期账户里吃灰,连定期都不存。我们聊到理财的事儿,就帮他算了笔账。按他的积蓄,随便存个定期都可以赚一万多。我问他,每年扔掉一万块钱你会不会心痛?他说痛啊,当然会心痛。

那为什么不理一理呢?白捡的一万块啊!那时够买两部 iPhone 手机了!

说来也怪,他就是不要。

他自己也解释不清为什么,就说:「还要开通一个网上银行,我懒得弄。」

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嫌手续麻烦,也不至于到手的钱都不要吧?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有这种情况:又轻松,又有好处的事,有些人偏偏不做。就像明知道存个定期都能赚钱,有的人却连跑趟银行都不愿意。真有那么懒吗?

其实,懒只是一种托辞。

更强大的心理动力在于: 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在心理咨询里,管这种情况叫【第一步诅咒】。第一步看上去最轻松,但很多人往往就卡在这里。迈出这一步,意味着需要承受一种微妙的痛感。

要解释这种痛感,又要先说一个概念,叫做【安全假定】。

什么是安全假定呢?它是头脑里面的一种信念。是人们在遭遇到某种困境的时候发展出来的,用于解释目前的困境, 目的是让自己感到释然或解脱

它常常会把「没做到」的事,解释为「客观原因做不到」,或者是「不想做到」。

比方说,我追一个女生,她拒绝了我,我就恨恨地想:「 她准是嫌弃我没房,我才不想跟这么物质的女生一起! 」这就是一个安全假定。我找了一个理由,我是因为「没房」才失败的,而不是因为我不好。这样我会舒服很多。

一个人分手之后,惊觉前任一无是处。离职之后,再看上一家公司哪都是问题。做不到一件事,就说我反正也不想做。这都是让自己舒服的安全假定。同样的,我现在没钱,也要为此建立一些安全假定。比如,「我不爱钱」,「不想为了赚钱那么辛苦」,这样我就不必再面对其它方面的挫败。

如果一个人这么想,迈出理财的第一步就千难万难。一方面他是在打脸,更重要的是,打完脸就没法再说「我不爱钱」了,就只好重新面对自己。

「你明明爱钱,怎么还赚那么少?」

相比于这种问题……可能还是收回脚步更容易。

如何判断一个人迈出第一步的阻力,是不是因为【安全假定】呢?——可以问问他是否有这种想法:「 一旦做出来这件事,我就觉得不是我了 」。

并非不想,并非不能,只是担心自我的完整。

如果他真的存在有这种担心,不妨接着问:「你如果不是你了,会是什么样?」

也许他正是害怕看见那样的自己:一个缺乏经验的,犹豫的,又渴望前进的人,正试着迈出第一步。不好看,但别骗自己:那就是你真正的模样。

我的朋友倒不是这样自欺欺人的人,他的经济状况很不错,只是不希望在理财上耽误太多时间。——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都要做到 120 分,他去做理财,投入的精力将是无底洞。所以他说,「我不需要理财」。

不需要理财,这是他的【安全假定】。

真相是,他觉得存个定期挺好的。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他将不得不面对自己做了理财,却无法在这个领域做到 120 分的事实。那样的不爽也许超过了万元收益,所以他索性从源头上堵死,一刀切断说:「我不需要理财。」

也许,他要突破的第一步,是不完美带来的压力。

迈出第一步需要挣脱的诅咒,还不止是这些。

这就要说到我另一个朋友的故事了。他在十年前想买房,看好了一个小区,后来没选到合适的,就作罢了。过了三年他又买房,买到了旁边小区。

乔迁新居的时候我们去道贺。他喝了点儿酒,说:

「还是三年前看上的那个小区好……」

我们都不理解,那怎么不买那边的房呢?

他长叹一口气:「我看了,可是一模一样的户型,比之前贵了一百多万!」

我们都一起叹气,理解他的痛苦。看好的房,因为一念之差,相当于白扔了十年工资,搁谁谁不心疼?——但我们很快又疑惑起来:现在涨价也是全面普涨啊,你这套房也贵了一百多万。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换那套房呢?

他摇摇头,让我们体会那种心情:

「如果我买了一模一样的户型,我住到里面就会控制不住地想,如果三年前真的买了会怎么样……就会感觉这一百多万的损失,真的坐实了一样!」

这句话很关键:「 感觉坐实了一样 」。

谁都知道一百多万是沉没成本,早已不可挽回。但数字是一回事,感觉是另一回事。数字就摆在那里,但好像还可以蒙上眼睛,假装不受影响。直到采取动作,硬碰硬地推翻过去的选择。到那一刻,损失的感觉才呼啸而来。

迈出第一步,也是这样的硬碰硬。

比如说我吧。我一直很想多学一些理财知识。但每次拿起理财书翻一翻,就不想再看下去。原因很简单,这么多年我一直只会购买最基础的理财产品,这种书会让我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字里行间都在说:「你这几年亏大了!」

好我知道了,我还是搞点别的吧。

(所以,跟买房那位朋友是五十步笑百步)

它会让我直接面对时间成本之亏:「我三年前干什么去了!」或者,「如果当时动手,想想我现在会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太戳心了。明知道是幻想,心头还是会滴血。想避免这种疼痛,最好的选择就是永远不迈出第一步,就可以永远停留在想象中: 我并没有亏,现实并没有开始

而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推翻那个想象:「我错过了三年时间……靠,这是真的。」

我经常说,面对现实是很难的。

其实现实本身不难。买个理财就能赚钱,钱有什么不好? 真正不好的,是现实中的我们自己 。那个家伙看上去沮丧,弱小,常常绕圈子,处处碰壁。总而言之,不是什么好看的形象。而我们又忍不住不看自己:这么无力的人,这么愚蠢的人,这么自相矛盾的人,真的是……啊!真的是难以释怀。

只好在头脑中不断粉饰,构建一个安全的结界。

让结界中的这个人,看起来自圆其说。

所以第一步诅咒的本质,跟理财本身无关。学习,工作,或者别的任何事都一样,最难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如何打破结界,承接真实的自己。我做咨询的时候,经常用一种提问:「 如果不是你,如果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你会有什么建议? 」对方立刻就清楚了,该怎么做,一二三四五,都很明白。但是明白有什么用,着手理财,每年就能多赚一万,这不很明白吗?零基础学习,过几个月就会获得一项技能,看来也容易。保持健身,身材就会健美;积极工作,薪资就会提升……这些事哪一样不明白?就是换到自己身上,迈不出这一步啊。

迈出去,意味着撕破那个结界,去承担一个很沉重,很沉重的自我。

巴菲特成立第一家合伙公司,帮人打理财富。那时候他还很年轻,作为他事业的第一步,最开始的本金是跟亲戚朋友一起凑出的 105100 美元。注意,为什么这里有一个零头呢?因为那是巴菲特同学自己能投入的资本,只有 100 美元。

你看这个数字,可不可笑? 100 美元。别的不说,光是把这个数字放在这里,把自己跟别人放在一起,看一看,你羞不羞愧?你理什么财啊你。

所以巴菲特真是一个有大智慧,大神通的人,不仅因为他以 22% 的年化收益率坚持做了几十年,做到 85 岁,把财富变成了 670 亿美元。那是他的投资技巧。我佩服的是他年纪轻轻就能堪破「自己」,借鸡生蛋,身法还能那么圆转自如。作为别人的故事,读到这里你可能没感觉:投呗! 100 美元也是钱啊。看别人是容易,放到我们自己身上再想一想:假设今天你有 800 块钱——算多一点, 8000 块钱好了,你会热情洋溢地开始理财吗?

「算了……我也不需要这么点钱。」

扪心自问,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

接受自我的人,才会觉得【我】不重要,【事】比较重要。才会拂去那些幻想,像旁观者一样平和思考: 8000 块钱也投,哪怕 800 块钱也投!

蚊子肉也是肉嘛。

这么想想的人很多,真能做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们赚到的也绝不只是蚊子肉而已。第一步或许很小,但迈出第一步,才可能有后面的无数步。

理财的第一步,是学习。

如果你的理财知识还停留在我的水平,我向你推荐国内最大的在线理财教育平台——长投学堂。

他们的目标是帮助零基础的人学习理财。其明星产品《 14 天小白理财训练营》已经开到 57 期,累计帮助 200 + 用户,从零开始,迈出理财第一步。

学费只要 9 元,很多人因为这门课,颠覆了几十年的金钱思维,改变了人生。

▼来自一线学员的课程评价

▼干货满满的课程大纲

▼有趣易懂的课堂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