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文献学微刊
多聞闕疑,無徵不信,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虚声  ·  崩了,陈皮市场暴雷了! ·  9 小时前  
墨香中华  ·  这月饼,竟然是画出来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文献学微刊

經學丨詩經通論丨論毛義不及三家略舉典禮數端可證

古典文献学微刊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4-25 14:25

正文

《毛傳》孤行久矣,謂毛不及三家,人必不信。如《關雎》刺晏朝,《芣苢》傷惡疾之類,人必以為傳聞各異,事實無徵。今以典禮之實有可徵者,略舉《二南》數事證之:如《韓詩外傳》五引《詩》“鼓鐘樂之”,與《毛詩》“鐘鼓樂之”不同;《外傳》一引《詩》作“鐘鼓”,蓋後人依《毛詩》誤改。《外傳》言古者天子左五鐘右五鐘,而不及鼓;侯包《韓詩翼要》曰“后妃房中樂有鐘磬”,亦不及鼓,是《韓詩》不作“鐘鼓”甚明。《周禮》:“磬師教縵樂燕樂之鐘磬。”鄭注:“燕樂,房中之樂,所謂陰聲也。二樂皆教其鐘磬。”《疏》云:“‘燕樂,房中之樂’者,此即《關雎》《二南》也。謂之房中者,房中謂婦人后妃以風喻君子之詩,故謂之房中之樂。”據此則古《周禮》說與《韓詩》合,皆謂房中樂有鐘磬而無鼓。鐘磬清揚,於房中宜;鼓音重濁,於房中不宜。或據《薛君章句》“鼓人上堂”,謂《韓詩》亦當兼言鼓。不知鼓人上堂,不入房中,不與鐘磬並列,仍不當兼言鼓。鼓鐘之鼓訓擊,是虛字,是一物;鐘鼓之鼓是實字,是二物。毛作“鐘鼓”,與古禮不合,此毛不及《韓詩》者一。《說文》引《詩》“以妟父母”,與《毛詩》“歸甯父母”不同,蓋三家之異文。《春秋·莊二十七年》:“杞伯姬來。”何休《公羊解詁》曰:“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惟自大夫妻,雖無事,歲一歸宗。”《疏》云:“其大故者,奔喪之謂。文九年,夫人姜氏如齊,彼注云“奔父母之喪”是也。自,從也,言從大夫妻以下,即《詩》云“歸甯父母”是也。”案詩是后妃之事,而云大夫妻者,何氏不信《毛敘》故也。案“歸甯父母”是《毛詩》。三家不作“歸甯”,亦未必以《葛覃》為大夫妻,《疏》引《詩》誤。】《左氏傳》曰:“凡諸侯之女,歸甯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甯曰如某,出曰歸於某。”據此則今《春秋》公羊說夫人不得歸甯,古《春秋》左氏說夫人亦得歸甯。案《詩·竹竿》云:“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故《泉水》《載馳》《竹竿》,皆思歸而不得。《戰國策》左師說趙太后“甚愛燕后,飲食必祝曰:‘必勿使反’”,是諸侯女既嫁不得復反,反即大歸。戰國時猶知此義,當從今文說“不得歸甯”為正。《毛詩》與《左傳》同出河間博士,故此《傳》曰:“甯,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甯耳。”【小編按:《毛詩》本作“寧”,底本刻作“甯”,《說文》:寧,願詞也。甯,所願也。今寧甯通用。《說文》:寍,安也。則寍正字,寧甯借字也。】毛以“父母在,得歸甯;父母終,不得歸甯”為調停之說。鄭箋《泉水》云“國君夫人父母在,歸甯”,正本《毛傳》。惠周惕《詩說》謂“古無歸甯之禮,《毛傳》因《左氏》而誤”,其說近是。蓋《鄭箋》又因《毛傳》而誤也。段玉裁亦疑《毛傳》,謂“方嫁不得遽圖歸甯,此‘歸’字作‘以’字為善”。是欲改毛以從三家,不知今古文說不同。陳奐謂“父母在”九字為《鄭箋》竄入,是欲刪毛以歸之鄭,亦不知今古文說不同。皆明見毛義之不安而不敢駁,即如陳氏強釋毛義,謂歸以安父母,歸甯不訓歸家,而截歸字為一句,殊近不辭。不如三家作“以妟父母”,【小編按:妟,安也】文義甚明,不與歸甯相混,此毛不及三家者二。《困學紀聞》引曹粹中《詩說》:“《齊詩》先《采蘋》而後《草蟲》。”據《儀禮》“合樂歌《周南》”,則《關雎》《葛覃》《卷耳》三篇同奏;“歌《召南》”,則《鵲巢》《采蘩》《采蘋》三篇同奏。古詩篇次,以《采蘋》列《草蟲》之前,三家次第當與毛異。《齊詩》傳自轅固,夏侯始昌為轅固弟子,后蒼事始昌,通《詩》《禮》,為博士,二戴皆后蒼弟子,則《儀禮》及《二戴禮記》中所引《詩》當為《齊詩》。曹氏所言,不為無據。毛失其次,與《儀禮》歌《詩》不合,此毛不及《齊詩》者三。《五經異義》:“今《詩》韓魯說‘騶虞,天子掌鳥獸官’,古《毛詩》說‘騶虞,義獸,白虎黑文’。”案賈誼《新書·禮篇》:“騶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獸者也。”《儀禮·鄉射禮》注:“其《詩》有“一發五豝五豵,于嗟騶虞!”之言,樂得賢者眾多,歎思至仁之人以充其官。”《禮記·射義》:“騶虞者,樂官備也。”注:“樂官備者,謂騶虞。曰壹發五豝,喻得賢者多也。于嗟乎騶虞,歎仁人也。”皆與《韓、魯詩》合。《文選·魏都賦》注引《魯詩》:“傳曰‘古有梁騶’,梁騶,天子獵之田也。”韓義蓋與魯同。若《山海經》《逸周書》《尚書大傳》,雖言騶虞,而未嘗明言即《詩》之《騶虞》。漢初大儒,如申公、韓太傅、賈太傅,必無不見《山海經》《逸周書》,而不引以解《詩》之《騶虞》者,知彼所言騶虞,非《詩》之所言《騶虞》也。《毛詩》晚出,見“騶虞”二字偶合,遂據以易三家舊說,撰出義獸二字,以配麟之仁獸。《異義》引《毛詩》說“《周南》終《麟趾》,《召南》終《騶虞》,俱稱嗟歎之,皆獸名。”後人多惑其說,不知“《麟趾》為《關雎》之應,《騶虞》為《鵲巢》之應”,此是毛義,非三家義。且即以毛義論,騶虞與麟亦不相對。《麟之趾》序,《箋》云:“有似麟應之時。”《疏》引張逸問云“致信厚,未致麟”,孔氏引申之曰“由此言之,不致明矣。”是文王無致麟之事。若騶虞,據《尚書大傳》散宜生取以獻紂,是文王實致騶虞矣。一實致,一未致;一本事,一喻言,安得以為相對?至於“于嗟”歎辭,屢見於《詩》,如“于嗟闊兮”,“于嗟洵兮”,“于嗟鳩兮”,“于嗟女兮”,皆詩人常言,豈可以兩處歎辭偶同,強為牽合?焦氏《易林》云:“陳力就列,騶虞悅喜。”亦以騶虞為官名。陳喬樅以《易林》為《齊詩》,是三家之說同。《爾雅》多同《魯詩》,故《釋獸》無騶虞。以騶虞為獸名,《毛詩》一家之言,與古義不合,此毛不及三家者四。略舉四證,皆《二南》之關於典禮者,學者可以隅反。

毛詩說,清秀水諸錦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諸氏绛附閣精刻本

來源:《經學通論》,皮錫瑞撰,清光緒思賢書局刻本

策劃:文止

點注:思彥齋

排版配圖:飲冰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