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喜欢《绿山墙的安妮》。我们都极端怀念过去,这有什么奇怪呢?进步主义时代之前,孩子们被视为胸怀志向的成年人,在他们处理事务的能力内尽可能承当责任。
生育率处历史低位
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文
杰弗里·塔克
Jeffrey A.Tucker
禅心云起 译
百年来,美国政府一直跟踪着生育率数据。这个数据如今处于历史最低点。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
,
和社会中对孩子经济价值的看法出现巨大转变息息相关
。
为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回顾一下《绿山墙的安妮》(
加拿大作家露西·蒙哥马利于1908年出版
)在各时代的持续流行。是的,这本书很迷人,而且带来很多欢笑。为什么网飞(
Netflix
)新剧
《小小安妮》
(Anne with a E)的
演绎
正受评家贬斥?这让我百思不解。这大概是因为很多人眷恋这本书以及无数从前的电影演绎。尽管如此,我发现新片无论从什么观点看,都令人愉悦,我一直在思考这究竟为什么。
除了一名才气焕发的孤儿成长并在世上找到人生之路的扎实演绎和永恒故事之外,这部影片也向我们介绍了一段早已逝去的时光。它发生于爱德华王子岛,在19世纪后期某个时候,汽车、电话和室温控制发明之前。所以,当然和现在有差异。语言和文化习俗也是如此。
孩子的地位
然而,这并非真正令我们震惊之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时代
孩子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关系。
儿童往昔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今时不同。
孩子被视为胸怀志向的成年人,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承当责任,
而他们的能力总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没有劳工部和人口资源部来“保护”他们过上美满生活。在那些日子里,孩子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有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他们劳动、获得技能,为家人生产或为企业工作。他们是宝贵资产。
当他们获得技能、修养和职业伦理时,他们对自己的看护人和社区都会变得更有价值。
这是人们想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接下来,孩子适应了社会需要,对他们的培养者,无论是家里的还是工作场所的,都充满
感恩之心
。
从安妮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孩子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在人们步入年老时照顾他们。因此,孩子在人们人生形态的两端都极富价值:
孩子年幼时作为他们的工作伙伴,等他们(看护人)自己上了岁数后又成为好帮手。
今天又有什么不同呢?目前,孩子主要作为
经济成本
,并且就是这样定义的,法律、教育制度和福利国家都这样认为。哦,当然,人们仍然爱自己的孩子。从情感和心灵上,我们都虔诚而动听地谈到他们生命的无限价值。
当然,人人都同意。拥有孩子带来一种社会状态,他们可成为结交新友的一处入口。
但是,让我们从经济角度谈一谈。在考虑是否要有孩子时,人们知道他们对家计几乎毫无贡献,对财务也不具建设性,然后他们必须考虑自己要花多少钱。你可以用在线计算器查出
成本
。例如,你如果已婚并想在美国南部拥有两个孩子,就将花费73.2万美元。
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数字,那还只是在你开始给他们大学学业砸钱以前。
作为回报,他们提供(…)“他们存在的无限价值”。
难怪目前生育率降至100多年来的最低谷。当然还有与科学技术、与经济是否更有确定性等联系在一起的
其他
原因。但是,如果你强行降低某样事物的价值,而
人们
无论如何
对此都
有选择时,他们就会减少生产。这正是儿童地位在上个世纪所发生的变化。
为什么你想成为安妮?
这是怎么发生的?让我们来看看安妮的故事。
故事开始时,安妮已经13岁了。由
她
无法控制的情况,
安妮
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寄身于孤儿院,然而,当一个家庭(为获得一名只需食宿的劳动力)收养她时,她得到一个新的开始。这家人向孤儿院
要
一个男孩,但不知出了什么岔子,最后送来了一个女孩。收养家庭(一对年迈兄妹)勉强同意留下她,在她讨他们喜爱,并证明自己可为家庭带来生产力之后。她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其中包括她令人难以置信的博学。
显然,这是一个贫穷得多的世界,只有富家子弟才能负担得起脱产学习。安妮主要靠自学,但她喜欢读书、做梦、幻想和想象。她一有空就抓紧时间在烛光下阅读,一天结束时筋疲力尽。她表现优秀,既没有被宠坏,也没染上不良习气。
这个故事历经这么多代人仍能吸引孩子沉浸其中,原因可以归结为,
她在一个令人兴奋、富有变化、生动有趣的生活中(也就是,经济自由社会的生活)体验到了挑战、机遇、失落和胜利。
她是一个孩子,处于渴望
孩子
长大成人并能处理实际像成年人般任务和责任的世界里。是的,这涉及到学校教育,但并非强迫性质,这不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她甚至可以饮酒!
那时候,
孩子尚未被国家国有化,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受公共机构的控制,他们也不被政府禁止工作。
他们在自己处理事务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迎接成年人般责任的挑战。安妮努力工作,任何一个男孩能做到的事,她也一样能做到,她汲取了大量技能,而她的学习路径,基本上不是按部就班的,这些都是令读者和观众心仪的真正根源。她证明了自己能胜任这项任务。
什么改变了?
此书出版后不久,儿童公共政策开始发生转变。公立学校在发达国家几乎变得遍地都是。私立学校开始了漫长的衰落之路,到了本世纪中叶时,它们要么通过教会来运营,要么只
供给
富裕家庭。这些公立学校正式纳入每一个政府项目的轨道:
被计划、自上而上管理、将每个学生视为一个集合中非个性化的单位,一支童军中的士兵,每个孩子都要经受十二年同样步调的考察。
然后,学校教育在进步主义时代成为义务(强制)。家庭和孩子别无选择。在这样的世界里,安妮会被收养吗?为什么她会被收养?一旦意识不到她的价值,她会被塞进“牢笼”12年,她的看护人还有提供食宿的信托义务,并且毫无补偿。她的个性没有市场,根本不会受到欢迎。
几十年后,公共政策全面铺开。在新政期间,“童工”被完全禁止。今天仍然如此,除了极少例外(你可以成为一名童星,也可以为你的家族企业工作)。
大多数孩子被剥夺了人固有的劳动权利,无法根据自身技能和愿望实现自我对于他人的价值。
法律上说你可以从14 岁开始工作,但限制太严,且繁文缛节。即使在16岁,你可以拥有和接受工作时,仍然如此。到你18岁以前,你都并非真的可以为别人服务来自由赚钱,待孩子步入社会时,根本还没有什么赚钱本领。
政府所做的这一切,据说是为了他们的福祉。
然后,政府制定了社会保障计划、照顾老年人的医疗和公共资助的养老院。
这完全解除了孩子照顾父母的义务;反之亦然:他们对父母的价值越来越低,他们对于
父母
生命末期的关怀不再必要。
结局是公共政策扼杀了
孩子在这个
世间的价值,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工作权和服务他人的权利。
这差不多就决定了孩子在
社会中
的
贬
值:他们年幼时什么都要花钱,到看护人年老时又帮不上忙。
情况还要更糟。今天的孩子被圈在一个由年龄定义的集体内,受权威人士主宰和教导12年,他们唯一允许做的工作,就是重复老师告诉他们的信息
,在他们的整个成长阶段内,都
坐在课桌前,日复一日。
当我们发现孩子们感到厌倦和行为失调时,我们因此给他们服药(注:当孩子被诊断出多动症)、轻视他们、将他们关起来,最后在18岁时把他们逐到世界里。
这时他们缺乏技能、职业伦理或知识,
缺少
这些在生活中
实际
意味着成功的品质。
我们不再生活在伤筋劳骨的农业
时代
甚至是工业时代(这是我们何故不再允许儿童从事有偿劳动的一大借口)。在数字化时代,满世界都是安全的工作,令孩子在学习和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足以完成任务。孩子们本会得到更好的生活。只是
我们
不答应而已。
我们认为安妮的孤儿院很残酷。但她逃脱了,因为收养家庭看中了她的价值。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至少她没有在今天这种行伍化的、受监管的、排他性的世界中长大。
任何孩子
都
永远无法从这样的世界里逃脱。
恢复绿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