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建筑
★ 中岳庙
坐落于登封嵩山太室山脚下,前身为始建于秦的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
中岳庙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
中州祠宇之冠
,是
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也是
河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
中岳庙-天中阁 图源/艺旅文化
庙宇建成以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庙宇建筑格局基本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有殿、宫、楼、阁、亭、廊等建筑39座近400间,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级的古代礼制建筑群之一
。
建筑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纵深多进、多群组院落建筑形式布局。中轴线上共有七进十一层院落,建筑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主殿
峻极殿是中原地区一带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也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
。
中岳庙-峻极殿
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
★ 太室阙
位于登封中岳庙天中阁前500多米处的中轴线上,为
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
,始建于东汉元初五年
(118年)
,是
嵩山“汉三阙”中规模最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阙
。
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为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建筑群,为“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杰出范例”。
太室阙分东、西两阙,通高为3.96米,间距6.75米,形成
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
。各阙又分为母阙和子阙,由阙基、阙身、阙顶组成。
阙身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出檐四阿顶,四面用减地平雕法刻出了铺首衔环、车骑出行、动物百戏、剑舞和四神等
画像50余幅
,再现汉代社会生活场景。
阙的
题额刻于西阙南面
,目前可见篆书“中岳泰室阳城”六字;铭记则在西阙北面,内容主要为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造阙的经过。
★ 少室阙
位于登封嵩山南麓邢家铺村西,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
(118-123年)
,为
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
,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均为子母阙。东阙有8层,通高8层3.37米,阙顶残缺;西阙有10层,通高3.75米,二者间距7.6米。
阙身可见
60余幅浮雕画像
,有如蹴鞠、狩猎、马戏、四灵图、羽人图、双龙穿壁图、车马出行等,栩栩如生,跃然石上。
少室阙浮雕画像(局部)图源/
艺
旅文化
★ 启母阙
位于登封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为东汉延光二年
(123年)
颍川太守朱宠于
启母庙前所建神道阙
。
启母阙为土石建筑,分东、西两阙,为子母阙。东阙高3.18米,西阙高3.17米,间距6.8米。
图源/艺旅文化
阙身雕刻有蹴鞠、宴饮、驯象、狩猎、骑马出行,以及郭巨埋儿、夏禹化熊等60余幅画像。其中的女子蹴鞠图,和少室阙上的蹴鞠图,都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
启母阙蹴鞠图(上)与执毕猎兔图(下)图源/登封发布
启母阙上有两方阙铭,均在西阙北面,其一为
篆书《启母阙铭》
,以汉赋的形式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备受推崇。
其二是东汉熹平四年
(175年)
中郎将堂溪典所书
《请雨铭》
,字体为八分隶书,但因部分剥落,现仅存11行55字。
儒学教育建筑
登封嵩山太室山峻极峰下,坐落着一座嵩阳书院,是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
图源/禹涵
书院的前身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
(484年)
的嵩阳寺,是佛教寺院;隋大业年间
(605-616年)
更名为嵩阳观,是道教活动场所;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
到了北宋时期,这里成为著名的教育场所,名儒范仲淹、程颢、程颐、朱熹等都曾在此讲学,为
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
图源/禹涵
历经几番增建修补,
如今所见嵩阳书院建筑为清代规制
,沿着中轴线布有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
除道统祠为歇山顶以外,其余均为硬山滚灰筒瓦房。
此外,书院中还保存有东魏以后石刻15品、古树14株等文物遗存。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唐天宝三年(744年)刻立。图源/艺旅文化
佛教建筑
矗立于登封嵩山南麓峻极峰下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
(520年)
,为15层密檐式砖塔,平面为正十二边形,全高约40米。
这是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
,也是
中国密檐式塔鼻祖
,还是
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
。
嵩岳寺塔由青砖与黄泥修葺而成,塔身可见清晰的抛物线形轮廓,塔门以火焰券形门洞和壸门狮子等作装饰,为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交流融合的典范之作。
嵩岳寺塔内部为中空的筒体结构,
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郭黛姮认为:嵩岳寺塔是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
这种结构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在西方现代建筑领域出现,至今仍为高层建筑优先选择的结构方式之一。
嵩岳寺塔塔刹与内部中空结构 图源/博物馆中国
位于登封太室山南麓的法王寺内,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
(71年)
,历代均有修建。
法王寺塔建于唐代,是用灰砖黄泥垒砌而成的
密檐式塔
,平面方形,高约35米,造型优美,是这座寺院的标志性建筑。
图源/禹涵
位于太室山西麓子晋峰下永泰寺东山坡台地上,是一座
唐代密檐式砖塔
,平面呈方形。
永泰寺塔,既继承了北魏时期佛教古塔的建筑制式,又不见当时古塔普遍的臃肿、浑圆特征,身姿俊秀。而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塔刹,造型精致,是
中国现存为数不多唐代塔刹中的佼佼者
。
位于登封少室山山麓,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年)
,享有
“天下第一名刹”
的美誉,是佛教禅宗和少林功夫的发源地。现存建筑群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三部分。
——常住院
依山而建的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建筑
,为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之地。
沿着中轴线而行,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立雪亭和千佛殿七进院落,历史上长期作为全国寺院建设与布局的典范。
——塔林
这是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
,位于少林寺常住院以西300米处的山坡上。现存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个朝代的240余座古塔。
塔林集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之大成,被誉为
“古塔艺术博物馆”
,是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雕刻艺术发展史和宗教发展史的实物资料宝库。
——初祖庵
位于少林寺西北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建,又称“达摩面壁庵”。初祖庵建筑群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
图源/禹涵
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
(1125年)
,是
河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虽经历代修葺,但大殿主要构件仍为北宋原物,其梁架结构、斗栱比例也多与《营造法式》一致,为
宋代木构建筑提供了实物见证
。
图源/禹涵
地处登封嵩山南麓的积翠峰下,与少林寺、法王寺和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
寺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471-499年)
,初为离宫,后改为寺,是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和尚的出家修行之所
。
图源/艺旅文化
会善寺现存殿房、碑刻、古塔、戒坛遗址等,其中
建于元代的大殿
,出檐深远、斗栱硕大,外跳五铺作重栱双下昂,殿内减柱造,结构严谨,保存完整,
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
位于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
(1276-1279年)
,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27个观测站的中心天文台。
这是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
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
,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授时历》
的测量演算历史。
观星台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台身和石圭
(量天尺)
两部分组成,
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
,可以想见当时我国天文科学发展成就之卓越。
在观星台南面,存有
唐代建立的周公测景台
,是唐代在西周测日影定地中的基础上修建的重要天文遗迹。
周公测景台 图源/艺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