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美)欧文·戈夫曼
译者:冯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他以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首创了
“拟剧论”
。认为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还提出
“污记说”
,认为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
“越轨生涯”
,这会导致异常行为被强化的结果。戈夫曼的著作和理论涉及了人际互动中的众多细节,标志着符号互动论走上了对社会上更为微观的具体细节的研究道路。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创作的社会学类著作,1959年首次出版。戈夫曼
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
,深入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并运用戏剧舞台的特有语言,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
戈夫曼所关注的是一个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技术使得他人产生行动者所期望出现的印象。他将个体和群体在他人面前努力产生并维护理想印象的过程比作一种戏剧表演,并用一种戏剧学的术语分析了个体(单人剧班)和群体(特指剧班)的各种技术。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所开创的“拟剧分析”理论不但突破了社会互动分析的旧有模式,而且丰富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的研究。本书为社会学经典著作,研究了个体的呈现方式,对解释基层治理中个体的行为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拟剧论
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它发展于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提出“人即是戏剧的固定的符号象征”“角色应当寻求契合自身的符号定位”等“角色符号化”的独特观点。
拟剧论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包含表演、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和印象管理六大要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戈夫曼对拟剧论作了结构性微调,淡化剧场的隐喻和行动者作为操控者的形象,并对阐释社会世界的拟剧论持保留态度,将它视为权宜性的认知工具。
表演
戈夫曼认为,
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一种表演。
生活中的每个人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是剧班中的一员,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想要给予某种印象或尽量避免与给予的印象相抵触。对于他们而言,正在扮演的角色是其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声称具有或被赋予的品性是他们最为本质和特有的品性。也就是说,当演出结束,演员回到后台才显现出真实的面目,恢复本来的自我。后台就是观众止步、闲人莫入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和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也把演员与观众分隔开来,从而造就出一个表演中的世界,使观众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表演的世界中去,跟着演员所呈现出来的那个角色去体验另一种生活。
区域
戈夫曼拟剧理论的展开就是通过对这一系列舞台表演概念的解释实现的。他引入戏剧表演中的“舞台”一词,将人类的表演场也称作舞台。舞台又被划分为前区(前台)和后区(后台)。
前区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存在,人们所扮演的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社会化的自我。
前区的活动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前者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以及其它一些为人们在舞台空间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后者是能使观众确认表演者的传达性配件,体现了表演者的身份特征并期望表演者将它们带入舞台设置中去。和前区的正式风格不同,
后区活动破除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多的是自发性主我的流露。
在后区,人们不必像在前区那样关注自身形象以及布景的限制,其行为是自然放松的。不过,后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前区和后区也只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尽管一个区域被认定为具有与它固有联系表演的前台或后台区域的倾向,但仍有许多区域在此时情境中作为前台区域,在彼时情境中又作为后台区域出现。就是说,前区和后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于是,
社会
事实就
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与场景有关的概念。
区域行为
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础。当一个表演者想要观众相信自己的表演是真实的,他必须首先有充分的自信认为自己对场景及自我概念的把握是正确的。因此,
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而是关心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状况,即人们对它的定义。
“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 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的表演框架。它是“一种情境定义,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做出的”。在这个框架中,角色被扮演并可以窥见到表演者的自我。自我就不再是一种半遮半掩在事件后面的实体,而是在经历这些事件时管理自己的一种可以变化的程式。
印象管理
为使人们根据不同的表演框架,更灵活地进行角色的转换和定位,戈夫曼提出了诸多印象管理的技巧。在戈夫曼看来,不管个体心怀何种特定目的,也不管他怀有这种目的的意图何在,他的兴趣总是在于控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他们应对他的方式。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境定义而达到的。他能通过表达自己来影响这种定义,给他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们自愿按照他自己的计划行事。
换言之,正是这些印象构成了个人事实上的社会存在,其本来面目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四种:
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
(
如富人装穷)
、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
其中,掩饰是理想化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表演者通过掩盖或部分的掩盖与理想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集中展示理想化的形象。而神秘化表演则要求个体与互动方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其过多地看到自己后区的行为,从而使互动方产生一种崇拜心理。
参考文献
[1]
(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4.
[2]
王长潇,刘瑞一.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J].当代传播,2013(03):10-12+16.
[3]王晴锋. 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04): 182-188.
[4]陈杰. 戈夫曼的“拟剧论”及其实践的当代反思[J]. 戏剧文学, 2017, (08):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