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书单来了  ·  重金悬赏! ·  3 天前  
蓝钻故事  ·  张兰出事了 ·  2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99元抢苹果同款手表!测血压、血脂...30 ...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如果一场大雪不能告诉你,你终有一死丨周末读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张爱玲传》丨只有万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02 22:05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 夏萌 主播的领读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们,昨天我们开启了《张爱玲传》的阅读之旅,了解了张爱玲的家庭 生活。


我们知道张爱玲在港大学习了三年,港大生活结束后,张爱玲将归到哪里?开始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我们的阅读目标是上篇《港站中的印象》、《少作》、《卖洋文,谈中国人》三节,对应本书第 49 83 页。



01

港战中的印象


1942年12月,日本人进攻香港,张爱玲的学生生涯被迫中断。 几年前因为欧战,她未能如愿去英国,这一次她毕业后赴英国深造的计划再次受挫。


此前她一心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战事使她能够直接与社会照面,她的个人经历与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更广大体验衔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验世界。


张爱玲是个冷眼的旁观者和体验者,战争映现在她的眼中,不是政治色彩、民族色彩,而是灾难性质。在这个意义上,战争等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日军飞机轰炸英军的一座要塞,紧挨着港大,她和同学们躲到宿舍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听外面机关枪响,如同雨打残荷,有说不出的惶恐和恍惚。


战事期间,到处乱作一团,人生的安稳显得极其脆弱。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环境中的不和谐相比,更是无从捉摸、无从控制,因此不安全感也就来得分外强烈。


由此,张爱玲升腾起关于个人命运的玄思:社会、历史的运作有如天道无亲,个人渺小而微不足道,面对人生的沉浮变幻,人唯有茫然和惘然。


佛朗士教授是张爱玲在港期间最喜欢的教授,参加志愿兵操练期间被哨兵误杀。这个玩世不恭的教授入伍无多少“志愿”的成分,只是不欲有异于众,谁知竟莫名其妙送了命。


佛朗士教授的死,让她对个人命运感到惶惑,她颇有几分动情地感慨道:“想不到‘练武功’竟送了他的命——一个好先生,一个好人。人类的浪费……”


更多的时候,张爱玲保持着冷眼旁观,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和自己,于众人的种种反应与行为中看着人性。


她当防空员,战火纷飞之下,躲到人群角落中看书;当医院看护,忽略病人的大声呻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病人死时还欢呼雀跃。


张爱玲在香港战事中感受到的一切,全都浓缩在这段文字中: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 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02

少作


张爱玲自称:“从九岁时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


《流言》1945年版中收有她的第一封投稿信的手迹。 那时的稿子是投给《新闻报》的本埠副刊,但几次投稿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十二三岁时,张爱玲写了一篇名为《理想中的理想村》的小说 ,里面的文字刻意雕琢,用了许多漂亮的字眼。事实上,张爱玲并不喜欢这种文体,她喜欢张恨水,倾向于多一点情节,少一点抒情。


她写成的第一篇有头有尾的小说,是在念小学的时候 :“女主角素贞和她的情人游公园,忽然有一只玉手在她肩头拍了一下,原来是她的表姐芳婷。她把男朋友介绍给芳婷,便酿成了三角恋爱的悲剧。”结局是素贞愤而投水自杀。小说用铅笔写在一本笔记簿上,这手抄本在同学中传观,众手相摩,以致弄得字迹模糊。


中学时代,她写了纯粹鸳蝴派小说《摩登红楼梦》 ,一共五回,回目由她父亲代拟。故事情节不连贯,也别无寓意,是地道的游戏文章。可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现在驱遣章回体已经相当自如,无论叙事还是人物对话,都已像模像样,见不出多少硬挺的痕迹。


但《摩登红楼梦》是通俗小说,上不得台面,在学校里,她还得写新文艺腔的东西。


读圣玛利亚女校期间,她在学校的年刊《凤藻》上发表了好几篇习作,有散文,也有小说。最初的一篇叫《迟暮》,千余字用来抒发一个“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如今红颜已老的中年妇人“黄灯青卷,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的叹喟。


高二时写《秋雨》,纯粹写景,捕捉具体物象的努力,开始悄悄取代浮泛的感伤。字句虽是一般的雕琢,取譬设喻已见出些许奇特,比如“天也是阴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


此外校刊上也有她的议论文字,几篇读书报告和一篇《论卡通画之前途》。这些文字显示出张爱玲准确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虽然寥寥数语,却要言不烦,是够格的书评。


当然,张爱玲更大的兴趣还是写小说。 中学快毕业时,她在校刊上发表了两个短篇:《牛》和《霸王别姬》。用她自己的话说,《牛》“可以代表一般‘爱好文艺’的都市青年描写农村的作品”;《霸王别姬》则是用来探讨了当代女性的处境,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中学毕业到一举成名,张爱玲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了一篇文字《天才梦》,获得《西风》杂志征文比赛名誉奖第三名。这期间,张爱玲不时打磨着她的那支笔,一出手就是金声玉振、不同凡响,遣词行文已经是另一个境界了。


《天才梦》中,日后张爱玲散文中交叠互见的两个方面也显山露水:一方面是机智俏皮,一方面是隐隐的悲哀。


《天才梦》成为张爱玲少作的压卷之作 ,当她三年后从香港读书归来,重新拿起笔时,她已经少了一些苦恼和困惑,多了几分自信,我们看到的将不是梦,而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了。



03

卖洋文,谈中国人


1942年下半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同她姑姑住在一起。


姑姑是职业化女性,一直在外国人机构里做事,还做过电台播音。张爱玲与她近十年朝夕相伴,相处甚为融洽。


张爱玲对姑姑十分欣赏,尤其是清爽、利落的生活方式,自己挣钱自己花。张一直渴望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最终决定用笔来谋衣食,她开始了卖文。


她最初卖的是洋文。上中学时,张爱玲的英文习作Sketches of Some Shepherds(《牧羊者素描》)、My Great Expectations(《心愿》)就登在校刊《凤藻》上面。港大三年,张爱玲苦修英文,狠心三年没用中文写东西,甚至通信用的也是英文。因此,英文功底十分了得。


她的第一篇洋文发表在1943年1月出版的《二十世纪》,是一篇万字长文,题为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配有十二幅她本人所绘的发型、服饰插图。编辑曾向读者郑重推荐,誉她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此文就是收入《流言》的《更衣记》的底本。


此后,张爱玲又为《二十世纪》写了好几篇文章,写的最多的是影评。1943年5月,上登了她的《Wife, Vamp, Child》即《借银灯》),评的是《梅娘曲》和《桃李争春》,自此开始到1943年底,几乎每一期《二十世纪》上都有张爱玲的影评文字。


除了影评,还有一些大篇幅的文章。例如Still Alive(《洋人看京戏及其它》)、Demons and Fairies(《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的宗教》是张爱玲在《二十世纪》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至此她为期一年的卖洋文时间结束。


张爱玲的英文作品隐然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