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名单公布了之后,坊间热议非常,我也做了个统计,来比较一下各省的差别。
我总结了一下几个观察点:
1、排名靠前(top5)的基本是经济发达省份,但唯一例外是湖北进入前五
;
湖北一直以来就是教育重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等高校扎堆武汉,让武汉成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有媒体称,武汉是一座有100万大学生的城市。跟别的发展中省份相比,武汉乃至湖北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要的竞争力。
过去因为武汉经济不够发达,武汉毕业的大学生多奔赴广深地区工作。可以去看看,广州、深圳武汉各大学校友会非常之活跃。现在武汉开启了招财引智的工作,希望把百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就业、创业。这个战略已经上升到了湖北省的高度。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方面的竞争。
武汉的竞争力比郑州、长沙、合肥等强还是不强,发展后劲足不足,未来主要就是看能不能把这个智慧资源给用好。
2、浙江跟江苏比学科数目差太远,浙江日报已评论“遗憾”
;
双一流名单公布后,浙江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浙江必须面对遗憾多余欣喜的事实”。
浙江日报说道,“
虽然仅浙大这一所大学,它的含金量就很高、体量就很大,但如果倒推到十几、二十年前浙江省内大学、尤其是在杭州的大学设置和布局,那今天可能进入“双一流”的,无疑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别的城市不比,浙江只拿邻省江苏相比,高校布局与设置的短板立马就比出来了。这次江苏有15所高校入选,是浙江入选高校总数的5倍之多。从“双一流”建设学科这一项来看,南京大学共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等15个学科入选。单个高校的入选学科比浙大少了3个。但是江苏还有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这次共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等11个学科入选,比浙大少了7个学科。但是,江苏仅这两所大学一流学科总数相加,却比浙大多出了8个。这还不包括江苏其他13所高校,每所都有1至2个学科入选的数量。”
杭州其实近几年进步非常快,民营经济、创新创业、互联网等都走在全国前列,在举办G20峰会之后,一度有“北上深杭”的说法,预测杭州即将跻身一线城市之列。但从本次双一流来看,杭州依然还缺高等教育资源。光一个浙江大学是不够的。
从当年浙江大学合并省内高校的举措来看,当时浙大是为了仿造加州大学,简称一所覆盖全省的一流高校。但是,几年发展下来,浙江大学似乎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加州大学教育系统诞生了多所世界著名高校,比如加州伯克利(UC Berkeley),加州洛杉矶(UCLA),加州戴维斯(UC Davis)等等,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校系统。浙江大学还需要通过省内扩张,在扶持省内其他城市(比如宁波、温州、台州等)高等教育的建立,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此外,浙江还需要一些独立的优质高校。加州有一流的加州理工(Caltech),浙江有什么呢?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浙江迫切需要一所高水平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可喜的是,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牵头的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在杭州已经成立。此外,浙江还和阿里巴巴等合作建立了之江实验室。
杭州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还是有的,一方面要加快新型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一方面,要充分返回阿里巴巴研究院的力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这个差异化才是弯道超车的利器。
3、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强省,教育是短板
;
广东作为GDP总量第一大省,在珠三角、长三角,竟然还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集群,这是与其经济基本面有所背离的。
深圳引入了许多国内高校来当地设立研究院/研究生院,但本科教育却是高等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只有本科教育做好了,才能称得上是高等教育中心。深圳大学这几年发展很快,与深圳市投入比较大分不开。南方科技大学建成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要发挥骨干作用,恐怕目前还不够。
上一个五年规划中,广东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只占到GDP的2.5%,比4%的一般标准要少,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不要总是指望像引入企业一样引入教育机构。在教育机构上,以深圳速度来考核也不太现实。教育是百年大计,建设一座有竞争力的本科院校,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广东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应该多想想,如何动用民间的力量,在私立大学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