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士大夫的“共治”意识
何忠礼
内容提要
宋朝最高统治者崇尚文治,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知识分子的队伍空前壮大。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都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他们怀着“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识,在施政中具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对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科举制度的公平取士和对举人的关心照顾,以及帝王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尊重,当是形成士大夫“共治”意识的主要原因。由于重视知识分子,使文化软实力得到加强,从而促进了忠君爱国价值观的形成,既防止了“内乱”,又增强了抵御外侮的力量,使宋朝的国祚得以绵长。
作者简介
何忠礼,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代史的研究和教学,对科举制度史和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研究,也用力甚勤。先后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近200篇。
Email:[email protected]
南宋临安的政教调和
吴晶 周膺
内容提要
宋代对宗教采取利用与限制并举的政策,各种宗教发展较为平衡。南宋临安是宗教重镇,因政教关系的调和和宗教的适度发展,使宗教在神道设教、祈禳除灾、心灵修为和学术更化等方面作为更大,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文化都有积极的功效。南宋临安的宗教发展有显著的世俗化倾向,而南宋政权对宗教的控制也主要是推行世俗化管理。这种管理有改变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沟通世间与出世间关系、规范教门管理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吴晶,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唐宋文学、历史和浙江地域文化研究。出版有《南宋美学思想研究》《李商隐传》《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合传》《西湖诗词》《洪昇与西湖》《百年一缶翁:吴昌硕传》《画之大者:黄宾虹传》《西溪与蕉园诗社》《杭州史稿》等专著。
Email:[email protected]
周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对中西哲学和文化史的比较研究有较多积累,涉猎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较多学术领域。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
Email:[email protected]
南宋后期史弥远专权内情及其嬗变
小林晃
内容提要
以往言及史弥远专权的学者认为,嘉定二年(1209)史弥远掌握权力以后,他与道学派官僚之间一直处于对立关系,排挤了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但是,事实不是那样。史弥远上台之初,他实现稳定的政权运作。问题发生在嘉定十年开始的宋金战争之后。当时,负责前线军务的官员中,福建人、朱熹门生非常多,他们的失策与独断专行导致南宋在泗州之战中遭到失败。史弥远为了实现自己主导战争的体制,在前线派遣自己亲近人物掌握国防军务,将前线的重要信息整理、汇总到宰相之下。而且,他的姻亲和心腹陆续成为执政官。因此,福建、朱门系的士大夫受到了冷落,他们的不满酿成了理宗朝的政治斗争。
作者简介
小林晃,2011年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获博士(文学)学位。2012—2015年,在日本东洋文库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日本熊本大学大学院副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南宋政治、军事、财政史、元代财政史。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葛金芳
内容提要
本文以“大宋史”为视野,将宋代社会放在亚洲政治格局和民族格局发生诸多变动的共时性结构中来理解,并从两宋经济格局的跃迁性变化中探寻海上丝路在宋代勃兴的深层次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北方民族的兴起和立国,遮断了中原特别是南宋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使陆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另一方面,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旗帜下实现了统一,阿拉伯商人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信使。从国内环境来说,进入南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使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初步成型,迫切需要找到外贸出口。
作者简介
葛金芳,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原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经济史,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149篇。
Email:[email protected]
南宋数学书所记南海贸易品——以《数书九章》之《均货推本》为中心
土肥祐子
内容提要
到了宋朝,作为海外贸易发展的一个证据,南宋时人秦九韶著有《数书九章》一书,书里出现了两道与海外贸易有关的题目,这在以前的数学书中是从未出现过的。第一道题的内容是求沉香、乳香及玳瑁的价格;第二道题求的是集资贸易时的利润分配。本文主要讨论第二道题,对当时集资贸易的方法,通过数字的记载,作了详尽的讨论。当然,《数学九章》中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沉香的利润过薄,是否单位的记载有错误?二是胡椒数量很大,是否与当时的需求量大有关?不过,马可·波罗曾惊叹杭州胡椒使用量之巨大,估计南宋时期胡椒开始大量使用也是事实。
作者简介
土肥祐子,日本东洋文库研究员,文化交流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研究,出版有《宋代南海贸易史の研究》、《乳香考——李金の乱と科买》等论著多种。
Email: [email protected]
休兵讲好苏民力:绍兴和议后减免税役的政策论述
杨宇勋
内容提要
南宋绍兴和议之前,宋廷为了解决兵费不足的窘困,增加许多新的财政来源,可谓重税养兵。随着绍兴和议的订立,收兵权沛然有成,孝亲、迎梓宫已然实践,偃武修文按部就班。在主和路线之下,宋高宗君臣试图改变重税养兵,改行“休兵息民”的政策,以寻求其政治正当性的新基础。和议后二十年间,在财政上的作为,一是进行减免税役,二是致力于营田及屯田,三是致力于经界田地,四是清查官有财产。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减轻百姓负担,二是增加国家岁入,三是将税役合理化。当然,宋高宗的减免税役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真正目的在于稳定政权,具有功利性。
作者简介
杨宇勋,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攻南宋史,研究议题集中于官民互动、士大夫文本解读、荒政救济、统治策略方面。撰述专著有《先公庾后私家:宋朝赈灾措施及其官民关系》《取民与养民:南宋财政收支与官民互动》等。论文有《宋理宗与近习:兼谈公论对近习的态度》《宋人传记所载士大夫家贫的思考》等40余篇。曾受邀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等大陆高校任客座教授。
Email: [email protected]
南宋绍兴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概论
徐吉军
内容提要
南宋是绍兴城市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南宋皇帝曾一度驻跸于此,为时一年零八个月之久。统治者还将越州改为绍兴府,“绍兴”作为这个城市的名称就此开始。这里是南宋皇陵(时称“攒宫”)的所在地,高宗等6个皇帝及众多的皇后归葬于此,人称“南宋六陵”,这使绍兴与中央政府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而紧密的政治关系。南宋统治者一直将其视为陪都。作为浙东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绍兴的地位明显要高出其他各府。在此背景下,绍兴城市的厢坊建置、街衢布局、河渠分布等大体定局,并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日后绍兴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徐吉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
Email: [email protected]
南宋“富民”涉讼案件类型与特点——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研究对象
张锦鹏 陈琳玲
内容提要
《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涉及“富民”的诉讼案例不少,为认识“富民”负面形象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其涉诉案件集中在三个方面:因为逃避赋役被地方官追究法律责任;因为家庭或家族内部财产分割而产生矛盾;因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而诉诸法律。从案件收录的数量来看,因逃避赋役被追责的案例最少,官方相对温和的处理,也表明官府与“富民”阶层的矛盾较为缓和。“富民”家庭纠纷案例主要发生在财产分割方面,反映了“富民”经济状况改善之后所产生的家庭张力。乡邻诉讼是富民涉讼案件最多的一类,说明南宋乡村社会中“富民”相互之间、“富民”与小民之间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地方官员对“豪横”的严惩,客观上保护了大多数富民利益,创造了有利于“富民”阶层成长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张锦鹏,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特别是唐宋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有《南宋交通史》《宋代商品供给研究》等专著多种。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Email: [email protected]
陈琳玲,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Email: [email protected]
身心合一:论《近思录》中的理学工夫要诀
尹晓宁
内容提要
《近思录》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后人将其视为“性理之祖”。《近思录》的精华在内圣工夫,其中蕴含着理学“身心合一”的工夫要诀:心即是身,身即是心,身心相通,身心相印,修身即修心,心修身亦修。理学主静、持敬、涵养、省克等工夫次第,以及最后产生的圣贤气象,无不融入了这一要诀。它不仅贯穿于工夫的始终,而且也是工夫深浅和真伪的试金石。明代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说,也与这一要诀暗合。
作者简介
尹晓宁,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自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发表有论著多种。
Email: [email protected]
简论元人对《宋史》的评说
王宇
内容提要
《宋史》全书问世后,立刻引起了以黄溍、宋濂、杨维祯为代表的元代学者的重视,他们在认真研读了《宋史》以后,肯定了其史料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对宋代史的研究和史籍勘误。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宋史》的不足之处,一是史料采择、史实考证不够精审;二是列传失收重要人物甚多;三是史法体例不正(主要指辽金宋三朝的各为正统)。元人的《宋史》研究在史料占有上超过了明人,对《宋史》的纠谬补正也为明代《宋史》研究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元代《宋史》研究进行梳理,不仅可以弥补《宋史》研究从成书到明代之间的一段空白,对丰富当代的宋史研究、拓展史学史研究的视野,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