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学派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16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2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刚刚,DeepSeek放出重磅论文!梁文锋亲 ... ·  3 天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关注】低至200元!价格“大跳水”! ·  2 天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明确】减免!名单公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学派

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与生态伦理——兼论王阳明“天地一体之仁”

中国学派  · 公众号  ·  · 2020-10-12 09:48

正文

0 1

内容提要: 中国古人曾提出天地万物一体、天人同道合德、天人互感互动、赞天地之化育、仁民而爱物和天地之间人为贵等思想理念。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天地一体之仁”的学说,与之若合符节,并有所阐发和拓展。中国传统上这些有关生态伦理的看似素朴稚嫩的观念,不仅因为其旧而会给时人某种历史新鲜感,而且,因为它从古代东方特定的视域揭示了人类永恒真理之一角,也许会对调整当今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和失序状态有所启迪。
0 2

作者: 张海燕,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思想史。Email: [email protected]
0 3

责任编辑: 梁光严   张南茜
0 4

来源: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0年第2期P127-135

人兼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如同汉语中的“人”字是由一撇一捺两画合成一样。而自然不仅指天然的自然,也指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关系既是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古往今来无数思想者探求的永恒话题,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话讲,叫“究天人之际”。当然,古之“天”不仅指自然界,还有宗教性。冯友兰指出,“天”字在上古有五义,曰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

0 1
天地万物一体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讲:宇宙原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很像一个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便孕育其中。一万八千年后,盘古一觉醒来,用巨斧把这团混沌一劈为二,轻气上浮成了天,重气下沉成了地。为了防止天地重新合拢,盘古便站在天地之间,头顶天、脚踏地。从此,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的身躯也日增一丈。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很高,地也很厚,盘古已然变成顶天立地的巨人。他死后,身体各部分就成了日月、星辰、山河与森林、草原,等等。于是,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这则神话,既讲自然孕育人,又说人参与了天地的创造。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达出万物同根同源的观念。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据说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与观念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出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希冀,在心中想象出这个拥有马头、鹿角、兔眼、虎齿、牛耳、蛇身、鱼鳞、鹰爪和鱼尾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超人伟力。龙图腾集禽兽之所长,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是先民我同一、人禽无别的集体表象的具象性表达。

古人早已认识到,世间万物,形形色色,均由大自然造化而来;人类与万物是同源异流、同门异出的亲缘关系。犹如蜿蜒曲折、支脉纵横的水系,溯源而上,发现它们出自同一源头活水;又好像枝繁叶茂、四处铺展的树冠,往下看去,是同一棵大树,同根同干。

天地一体、万物皆一的观念,折射出古人那种偏爱“寻根”与“求同”的思维特点。它是古代先人探讨天人关系问题的基本共识,其他一切相关的观念,多由此衍生而来。

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特别强调“天人一体”观念,认为视天下为一体者,是为大人;拘于一己之躯的局限而分别彼此,则为小人。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是后天意念之所为,而是仁心的天然本能;小人亦有一体之仁心,只是被私欲蔽障,故为大人之学者需祛除私蔽,复其本然,是谓明德。他在《大学问》中讲:“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在王阳明看来,不仅要视天下为一体,而且,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天地相连,一气相通。 他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因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0 2
天人同道合德

在古人看来,人不仅与万物同源,而且,也因此之故,人与自然共享了普遍规律。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物理与人伦尽管各有各的运行轨迹——用时下流行的话语,叫“游戏规则”——但总的原则、根本的大道是相通与统一的,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均心”,“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

如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那样,道家的基本信念认为:“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子。”老子强调,人应效法道或天的自然无为的品性,在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因素。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进一步强调,人应摒弃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主观上泯灭天人、物我的界限,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绝对同一的无差别境界。

与道家高扬自然之天不同,儒家理解的天是道德之天,认为天是人类道德的本源,道德源于天。 《孟子·尽心上》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说,充分扩展仁爱的本心,就懂得人的本性,懂得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孟子认为,人经由内心的存养与道德的实践,使仁爱精神发扬光大,便能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理想状态。

无论是用天或道的自然原则要求人的道家,还是把人的仁爱德性赋予天的儒家,均假定天与人有着共同的原则,深察自然便能洞悉人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古人热衷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冥想,以求从中抽绎出某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作为人类效法的美德。 美国汉学家艾兰(Sarah Allan)教授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一书中指出,与天地、山谷、草木一样,水作为世间最寻常普通,也最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也以隐喻方式参与了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体系建构,成为他们体悟人生、认知世界与形成观念的思想酵母,像“道”“德”“仁”“心”“性”“自然”和“无为”等哲学范畴,都与水有着结构性的意义。

在古人理想世界中,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周围的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瓦石,爱自然万物和人造的万物,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在这个统一体中,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综合儒释道三教的王阳明认为,人的躯体有别,但心是相通的;人要诉诸思想的力量即“尽心”,超越你与我、人与物的阻隔,以达于一同天下的精神境界。他说:“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盖圣人之心,无人己,无内外,一天地万物以为心”,“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最高范畴,是知是非、明善恶的道德本能、道德德性和道德意识。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仅为人所先天普遍具有,而且为世间万物共同分享。万物一体就一体在共享了“良知”。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0 3
天人互感互动

在古人看来,无论苍天大地,还是一江一河,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有情感、有意志、有灵魂,与人有着某种感应关系。 天人感应观念有着古老的传统,《尚书》《诗经》《左传》和《国语》中有关的记载,不胜枚举。

汉代大儒董仲舒将阴阳学说与天人感应思想杂糅在一起,使之大行其道。董仲舒认为,人出自天,天是人类的老祖宗,天与人同类同构,互感互动。他说,“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其实,不仅国之大事要接受上天的监管,就是个人的过失也难逃老天爷的法眼,天虽冥冥在上,却事无巨细、明察秋毫。

早在先秦时代,“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即已萌芽,在后来的历史中形成一种祭祀习俗与制度。民间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至少从明朝后期开始,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将其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第,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和阐发,特别突出了其中“师”的地位和作用。到了近世,“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 和“天地圣亲师”两种亚形。“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将天、地、君、亲、师并置于一堂,使自然神与祖先神共享祭祀,于是乎灵间世界与人间世界发生信息交流与互感互动。

“天人感应”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极端表现形态,强调天与人之间的感应互动、因果报应,彰显了有意识的天对人间事务的干预和人的命运的安排,赏善罚恶、预定祸福。 “天人感应”的观念显然缺乏现代科学根据,反映出古人的认识局限,但也无可否认,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人类的大肆妄为起到了某种遏制作用。

武宗正德元年(1506),人到中年的王阳明,抗疏被下诏狱。身系锦衣狱中,他“相与讲《易》于桎梏之间者弥月,盖昼夜不怠,忘其身之为拘囚也”。正德三年,三十七岁,至贵州龙场赴任驿丞。他居夷处困,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观象而玩其辞,观变而玩其占,沉溺于对个人命运际遇的探究与预测,并感叹曰:“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

不过,王阳明心学强调的“天人合一”,系基于其“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思想主旨和理论预设,“良知”是天与人共有的德性。命定的、感应的天人关系不是其理论关注的主导方面。既然万物皆有“良知”,人对之自然要善待,不可乱为。

0 4
赞天地之化育

庄子提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顺天思想。他反对宰制生物的人类活动,认为诸如“落(络)马首,穿牛鼻”之类的人为,是“以人灭天”的违逆自然之举。庄子把顺应自然的人视为“畸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并针锋相对地把“明于天人之分”的人誉为“至人”。荀子曾提出“人定胜天”的观念,这常被今人解释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话语。然而,“人定”不是“一定能够”的意思,而是指“人谋”,荀子的本意是说人的聪明才智优越于自然万物。荀子并不认为人可以以强凌弱、以智诈愚,为所欲为,违背自然规律而动。相反,他认为,人的智谋即能动性正体现在能够洞悉自然规律,参与天地的造化。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有寒来暑往、春生夏长,地有物质资源,人则有治理之功,与天地配合而为三。

这层意思,在《中庸》中讲得更为明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动物只能“任天”,如鱼之泳游,禽之翔集,而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相天”。所谓“相天”者,辅助自然之谓也。人的使命绝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通过“赞天地之化育”,完成自然、完善自然。

王阳明用身体病痛的隐喻发挥张载“民胞物与”的宇宙大爱思想: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他认为,人心之“良知”与宇宙之“太虚”同体:

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

由此看来, 人能“致良知”,既成就了自己,也参与了宇宙的运演生化,因为“良知”是人与天地共有的本质属性。

0 5
仁民而爱物

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西铭》是一篇讨论宇宙大爱的名作。《西铭》原为《正蒙·乾称篇》的首段,作者张载曾将其与本篇的末段录出,贴在东西窗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右侧者题为《订顽》,左侧题为《砭愚》。后程颐改称《订顽》为《西铭》,《砭愚》为《东铭》。至朱熹,又将《西铭》从《正蒙·乾称篇》中分出,加以注解,独立成篇,向来被视为张载的代表著作。这两段话本是张载为批评人的顽愚品性而说的,因为很好地阐述了儒家乾坤一体、天地一家的思想大意,一向被视为儒家经典篇目。此篇一出,程颢立即称道说:“《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

《西铭》开篇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中,“乾称父,坤称母”句出自《周易·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而“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句如《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又“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全句大意是说,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全人类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其他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

当然,人首先是生物性存在,都需要消耗自然资源以补充能量、维系生命,古代圣贤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吃五谷杂粮的道德超人。但他们主张要善待大自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反对竭泽而渔,暴殄天物,以及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与残暴的掠夺。孔子说,捕鱼切莫一网打尽,不要射杀归巢哺育幼雏的鸟,伐木狩猎,不以其时,就是不孝。孟子主张不违农时,不用密网捕鱼,不滥伐树木等。

在先贤的幸福观中,并不单纯以物质占有的多少为尺度,他们更看重精神上的诉求,提倡返璞归真、知足常乐、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中国素有倡导节俭的传统,老子将“俭”视为为人处世的“三宝”之一,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同视为重要的美德。

在古人理想世界中,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周围的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瓦石,爱自然万物和人造的万物,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在这个统一体中,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有关仁民爱物的理念,王阳明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则三才之道举矣。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弟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无非求尽吾心焉以自明其明德也。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天下平。”

0 6
天地之间人为贵

庄子认为:天地间人其实很渺小,犹大山之一石一木,如沧海之一米一粟。四海在天地之中,就像蚁穴在大泽中;中国在四海,就像一粒米在大仓里。人类不过是世间万物中的一种;作为人类中一分子的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啻马身上的一根毫毛。

《庄子·则阳》中有一则有关“蜗者”的寓言:有一种叫作蜗牛的东西,在它的左触角上建有一个国家,名叫触氏;在右触角上也有个国家,名叫蛮氏。两国经常因国土纠纷而爆发战争,死者数以万计,追赶败兵要十五天而返。如果游心于无穷之境,将视野无限伸展到浩瀚的宇宙,回过头来,再返观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一样。如此看来,国家不过小如蜗牛的触角,而人的渺小则如蜗角上的微生物,无足道哉。

与庄子不同,古代先贤大都认为人是世间最为宝贵的,“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

《老子》中则把人视为“四大”之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那么,人为天下贵,又贵在何处?人之所以为人,原因何在?思想家们一般认为在于人的道德性。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礼记》讲:“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明代陈白沙《禽兽说》更为直白地讲:人具七尺之躯,除了实践此心此理,便无可贵,不过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若只追逐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无道德上的成就,就无异于禽兽。

古代标榜的仁义道德,既包括“仁者爱人”的人际间关爱,也包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仁民而爱物”,“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不错,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但人贵就贵在人有道德感,对自然也心存爱意。

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赞同孟子对杨、墨的批判,认为杨朱“为我”和墨子的“兼爱”都抹杀了个体的差别,以至于无君无父。他进一步指出,“为我”是行义过度,“兼爱”是行仁过度。这都是极端,皆不符合儒家中庸适度原则。而现今的杨、墨则是佛、老。这两者一是提倡众生平等,一是提倡自我修炼。

在《传习录》一段对话中,王阳明对此有回答。有弟子问,既然仁者以万物为一体,那么就应该平等地爱护所有事物,为何却说墨子的“兼爱”不是仁呢?阳明答以爱有差等。仁民爱物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根据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来有区别地分配爱: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隔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心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