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脑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电脑报

小米游戏本开箱体验:这次先聊聊它的四个“槽点”!

电脑报  · 公众号  · 电脑  · 2018-04-08 18:49

正文


如果按小米生态来看,它跨过的界可能比不少友商做过的产品还多,或许也就是骨子里的这种基因在跃跃欲试,自从近2年前跨界进入笔记本领域,并在12.5/13.3英寸轻薄本市场打出一片天地之后,小米尝试了15.6英寸的Pro,那时候就已经风声四起:小米要做游戏本了!


以小米“为发烧而生”的核心观念来看,再次跨界做游戏本也确实是水到渠成,所以,在3月27日小米正式为大家带来了新款游戏本,而现在,我们拿到了这款关注度、口水仗程度极高的产品,第一时间为大家奉上我们的开箱体验!


黑色包装箱上印制了小米游戏本的内部X光扫描线稿图,这一点有点新意。

全金属机身设计,顶盖无LOGO,“MI”被设计在显示屏的下方,整体造型属于看起来有点低调,但同时又能给你隐隐觉得“好像有点厉害”的感觉。

既然在网络上讨论度很高,那不妨就从大家关注的一些“槽点”来说起吧:首先是搭载英特尔7代处理器,这应该是被调侃得最多的一点,毕竟在发布会后一周,英特尔就正式推出了8代标压处理器,而且这是近年来性能进步最大的一代,所以给人“这时候买7代处理器不就是Sha X”的印象也无可厚非,但是!小米游戏本很快就会推出8代处理器的版本,所以大家讨论的重点应该在它本身的设计,而非硬件配置上。


第二个重点关注是体型,不少人吐槽小米游戏本太巨大,事实上作为15.6英寸本,体重2.7kg严格来说不算笨重,它采用的是偏传统的设计思维,而8代标压处理器游戏本不少新品的看点却是轻薄,正是这种落差感才引发了吐槽。


但我只需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Alienware不做轻薄,为什么玩家国度主打的还是厚重型设计?原因只有一点:在充分保证散热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发挥处理器、显卡性能潜力,这也正好符合小米“发烧”的天性。作为即将升级六核处理器的小米游戏本而言,厚实的身板赋予了它怎样的设计空间呢?请看下图:



这是小米游戏本打开底盖后的内部图,这里先小小吐个槽:它底盖上的金属进气栅格采用独立区域设计,而且周边也有螺丝孔,很容易让人误会可以直接打开这个窗格来进行维护,但事实上还是得完全掀底盖才行,当然,这个过程本身并不复杂。

回到内部设计本身,它的散热系统很有特色,首先是4条6mm直径热管,左侧的显卡为独立2条,共享1条,右侧的处理器独立1条,共享1条。这个数量在传统设计游戏本里比较常见,但它有看点的地方有3处,第一是两次弯折的S型金属扇叶,相对于塑料扇叶来说,金属刚性更强,高转速下形变更小,可以提供更稳定的风量,长年使用的损耗速度也相对更慢,而且它还有一键强冷功能,不过噪音也会相对更高一点。


第二是四出风口设计,这在当下的新款游戏本领域也是标配,不过它两侧出风口没有做风向导流设计,所以会直吹操作鼠标的手,这一点可以再改进一下。第三是均热板覆盖面大,处理器和显卡供电的所有MOS管、电感、电容全都覆盖到位,主板PCH也不例外,内存插槽也采用了铝合金盖板辅助,一切都为8代处理器做好了准备。

至于散热设计的不足,除了吹手之外,最大的隐患是底部的不锈钢栅格没有做防尘网设计,而小米游戏本的散热风扇吸力又相当大,经年累月的长时间高负载使用就需要养成拆机清灰的习惯。


小米游戏本采用的屏幕前置设计也是为了让C面的操作位置更远离处理器、显卡、热管、散热片等位置,具体的散热性能测试咱们后续的详细测试里再聊,可以小小透露一点——7700HQ压根就是不是它的散热设计目标。



大家讨论的第三个点是接口,小米喊出了大满贯的口号,但忘了加上“主流游戏本”的前提,很容易被人拿来与动不动标配雷电3、USB3.1 Type-C Gen2等接口的万元级游戏本相比,说实话这一点算是语文上的疏忽,对于起价5999元的笔记本来说,有HDMI2.0、4个USB3.0等配置的小米游戏本其实没毛病。顺便可以看看它的金属转轴,设计得相当的独特……


第四点是屏幕,有人吐槽没有高刷新率,事实上高刷新率直接与成本挂钩,小米游戏本没有标配从其定位来看也能理解。但顶配版如果真能有一个144Hz屏,我相信很多电竞老鸟会非常兴奋的,毕竟这个东西的好处真是谁用谁知道,哪怕价格再上去一点儿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