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三阴性乳腺癌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一类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亚型的15%~20%。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分化差、侵袭性强、更早且更易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不足15%,被称为“最毒乳腺癌”
。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策略是手术和基于蒽环类/紫杉烷类的辅助化疗,但大约20%~40%的患者会复发,因此,临床仍需探索三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更优策略。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
The BMJ
)发表BCTOP-T-A01试验3期结果,
表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具有为可手术患者选择更具个体化的辅助化疗策略的潜力。将吉西他滨和顺铂纳入蒽环类/紫杉烷类的治疗强化方案,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无病生存期,安全性可控。该研究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
研究主要作者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王中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前瞻性验证了
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
指导
精准化疗和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为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化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有力工具。”
截图来源:
The BMJ
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3期临床研究,纳入中国7家癌症医疗中心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年龄18~70岁女性、新确诊为可手术的单侧浸润性三阴性乳腺癌,首次术后组织边缘清晰,病理学检测证实区域淋巴结阳性,或淋巴结阴性伴有原发肿瘤直径>10
mm。
早在2015年,研究团队就构建了由5个RNA组成的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可将患者归类为高危复发风险和低微复发风险。利用该预测模型,历时7年多,研究团队共纳入50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研究人员安排不同风险患者接受相关治疗:
高危复发风险患者(336例),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强化辅助化疗或标准辅助化疗。
-
强化辅助化疗(166例):4个周期的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随后接受4个周期的吉西他滨和顺铂。
-
标准辅助化疗(
170
例):
4
个周期的表柔比星
和环磷酰胺
,随后接受4
个周期的多西他赛。
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45.1个月,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共发生47例(14%)无病生存事件,包括36例局部或远处复发、8例第二原发恶性肿瘤、1例对侧乳腺癌和2例死亡。
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强化辅助化疗组3年无病生存率(
90.9%)显著高于
标准辅助化疗组(
80.6%)
,
强化辅助化疗组3年无病
生存率提升了10.3%(HR=0.51,95%CI:0.28~0.95,
P
=0.03)。
▲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强化
辅助化疗(蓝色)和标准辅助化疗(橙色)3年无病生存率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
强化辅助化疗组
3年无复发生存率(92.6%)显著高于
标准辅助化疗组(
83.2%)
(HR=0.50,95%CI:0.25~0.98,
P
=0.04)。
▲
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
强化辅助化疗(蓝色)和标准辅助化疗(橙色)3年无复发生存率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截至数据截止,
高危复发风险和低危复发风险共有
18例(5%)患者记录了总生存期事件,早期时间点的初步数据表明,
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
强化辅助化疗
组总生存率显著优于标准辅助化疗组
(98.2%
vs.
91.3%,HR=0.58,95%CI:0.22~1.54,
P
=0.27)。目前仍需继续积累更多数据来充分评估两组总生存期的差异。
▲强化辅助化疗(蓝色)和标准辅助化疗(橙色)初步总生存率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外,低危复发风险患者发生了22
例
(13%)无病生存事件。相比于接受标准辅助化疗的高危复发风险患者,
同样接受
标准辅助化疗的
低危复发风险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90.1%
vs.
80.6%,
P
=0.04)、无复发生存率(94.5%
vs.
83.2%,
P
=0.007)和总生存率(100%
vs.
91.3%,
P
=0.002)均更高。
安全性方面,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接受强化辅助化疗、标准辅助化疗和低危复发风险接受标准辅助化疗的患者,3级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4%、51%和54%,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三组分别有5%、3%和2%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尽管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中,强化辅助化疗组≥3级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高于标准辅助化疗组,但二者间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或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无明显差异。无一例患者因治疗死亡。
邵志敏教授指出:“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该治疗方案安全性可控,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体现出该方案的更多优势。”据公开新闻稿,基于“BCTOP-T-A01”的研究结果,肿瘤医院正准备开展针对模型预测的低危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降阶梯治疗。让我们共同期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
The BMJ
官网阅读完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