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是一种借助艾绒或其他药物的灸火,对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及贴敷,借灸火的热力及艾材施灸过程中释放的物质以及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来刺激经络腧穴,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之所以采用艾叶加工后的艾绒,是因为艾叶味苦辛,性温,入肝、脾、肾经,能袪湿散寒、止血止痛,另外还有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借助灸火的热力,结合经络穴位,艾灸就具备了温经散寒、舒筋活血、回阳固脱、益气升陷和防病强身的作用,多用于各种虚寒证。对脾胃虚寒、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骨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疼,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有较好疗效。如果夏天贪凉患上了“空调病”,艾灸也是你的一个好选择,因为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正是“空调病”的克星。
灸法具有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等作用。因为灸法具有医疗保健的特点,所以是针灸治病法中的又一精华所在。
因施灸的原料不同,治疗的范围和适应证也有所不同。温经散寒临床上可用于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所致胃脘痛、腹痛、腹泻、痢疾等病证;扶阳固脱临床上多用于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子宫下垂、崩漏、带下等病证;消瘀散结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等病证,如急性乳腺炎早期、瘰疬、瘿瘤等;引热外行可用于某些急性热性病,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
艾灸对人体产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艾灸的温热效应通过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另一方面,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现代研究也表明,艾灸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其中尤以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艾灸可以弥补针灸不足之处。凡针刺无效时,改用艾灸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艾灸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无副作用,艾灸完全不向体内注入任何药物,而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各个系统使之良性运转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一般无任何副作用;二是治疗效果比较持久,艾灸虽然属于自然疗法,但是它和中医的其他疗法一样,属于整体调节,是从“根本”上调理,因而治疗效果较为稳定而持久;三是方式温和、操作简便,现代的艾灸属于灸法中的温和灸,治疗时患者感到温热舒适,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对于一些简单的疾病,患者可以自己在家中操作。
艾灸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历史悠久的自然疗法,但也是有禁忌的。如人在大饱、大饥、大渴、大醉、大怒、疲劳、兴奋等极端状态下是不适合做艾灸的,另一种是体质及疾病禁忌,如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危险期,某些肝阳上亢体质的人群,都是不适合做灸疗的。
中医灸法分类及操作方法
艾炷灸
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当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因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不留瘢痕,故名。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风湿顽痹等。
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用柔软的纸卷成条状,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点燃施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种。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2.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3.温针灸
系针刺与艾灸结合之法。即针刺后,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或以艾条烤针柄或针身,使热力通过针身转入体内。目前用此法者较多。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至燃尽,除去灰烬,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